首页期刊导航|华夏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

孙新民

季刊

1001-9928

hxkg@chinajournal.net.cn

0371-66319695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北三街9号

华夏考古/Journal Huaxia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文物考古大省河南惟一的考古学专业期刊,集考古学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河南乃至全国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鸿庆寺第一窟造像题材与图像配置探讨

    李雯雯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鸿庆寺石窟第一窟雕刻内容丰富,通过对相关造像的梳理与对比可推测:第一窟正壁"降魔变"南北两侧的立佛菩萨图分别表现的是"小儿施土"与"定光佛授记"的场景.此二图像源自犍陀罗艺术,是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造像题材.两图对称并与"降魔变"组合出现的布局与云冈石窟第12窟相似,窟内其他造像题材也明显延续了云冈石窟二期风格.不同的是,鸿庆寺石窟第一窟的造像,用更为宏大且复杂的形式展现了对三世佛的信仰.

    鸿庆寺石窟小儿施土定光佛授记犍陀罗艺术云冈石窟

    北朝窑具研究

    邢琪柴懿李振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窑具种类相对较少,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和筒形窑具三大类.窑具的种类及残留痕迹表明,北朝时瓷器装烧方法包括叠装裸烧法、单件裸烧法、柱状三叉支具覆烧法及筒形窑具套烧法,以叠装裸烧法、单件裸烧法为主,筒形窑具套烧法是山东地区隋代匣钵装烧法的雏形.北朝时期存在陶胎窑具以及窑具的重复使用现象,应属于北方瓷器生产初始阶段的特殊情况.北朝窑具受到南方地区瓷器生产技术的影响,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自创窑具,并且拥有独立的发展脉络,对北方地区隋唐时期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朝窑具研究

    日本百年石质文物保护:从技术演进到大遗址保护的全景探析

    泽田正昭雷欣怡
    125-129页

    略谈殷墟遗址考古布方史与级差网格系统

    何凯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墟遗址考古发掘布方工具,从早期以皮尺和罗盘为主,到目前发展为以全站仪和RTK为主.探方命名也从早期以遗址分区独立编写,到现在使用级差网格系统进行统一编写.殷墟级差网格系统即以象限和坐标系统为基础,结合RTK,对殷墟遗址进行区域划分,区域内全部虚拟布方,并对探方进行系统化命名,使每个探方具有独立编号.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按照已经规划好的探方进行发掘,为持续开展殷墟遗址考古工作、研究殷墟遗址整体布局提供基础保障.

    殷墟遗址探方RTK象限坐标

    沁阳北大寺拜殿遗存彩画颜料初步研究

    杨予川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SEM-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对沁阳北大寺拜殿遗存彩画颜料进行了科技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彩画中红色颜料成分是朱砂(辰砂HgS),绿色颜料成分是铜绿,白色颜料成分是铅白或者白土(高岭土),深蓝色颜料成分是靛蓝.通过本研究,明确了沁阳北大寺拜殿遗存彩画的颜料组成成分,为后续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研究早期旋子彩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彩画颜料分析检测沁阳北大寺

    新乡善护寺遗址明代墓葬人骨观察

    孙蕾郭强李彦桢
    146-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善护寺位于河南新乡原阳县,是明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寺院,至清嘉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未再复建.本文对善护寺遗址明代墓塔南侧的两座竖穴土坑墓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与观察,发现人骨上特殊的肌肉韧带起止点痕迹、颈肩部位退行性关节炎及多处创伤等一系列骨骼特征,显示其生前有长期和频繁的结跏趺坐行为,头颈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并于青壮年期参与暴力打斗.参考临床医学、生物考古学和相关历史文献,认为两例老年男性人骨的身份为陪葬在墓塔旁的僧人弟子.

    善护寺僧人人骨结跏趺坐创伤

    霸伯簋"卤"字补说及相关问题讨论

    李爱民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铜器铭文中的"卤"字为基础,系联考察了出土文献中有关"盐""卤"的字形资料.通过梳理有关资料,大河口墓地出土铜器铭文中的"(鹵皿)"和"(鹵口)"字不当释为"盐",而应看作"卤"字异体.而且"(鹵皿)"形在商周时期当具有谈、鱼二部的读音."(鹵皿)"形的谈部读音在春秋以前主要作为偏旁保留于"簟"字中,战国时期则主要读为"盐".同时,旧释为"盐"的齐国玺印中的"(目皿)"字,当为"监"字的省体,读为"盐".

    霸伯簋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