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夏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夏考古
华夏考古

孙新民

季刊

1001-9928

hxkg@chinajournal.net.cn

0371-66319695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北三街9号

华夏考古/Journal Huaxia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文物考古大省河南惟一的考古学专业期刊,集考古学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河南乃至全国发表文物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青地区史前陶窑初探

    陈宁宁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青地区史前陶窑可划分为两期四段.根据窑室和火膛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单体与复合两大类,复合陶窑可分为水平式、倾斜式和竖直式三种类型.仰韶文化早期流行水平式复合陶窑,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常见倾斜式复合陶窑,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时期新出现竖直式复合陶窑.甘青地区内不同区域的陶窑发展具有非均衡性,其发展演变与黄河中游地区关系密切,同时地方文化因素对甘青地区陶窑的发展演变存在一定影响.

    甘青地区史前陶窑类型演变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二维构图艺术

    段宏振
    104-10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庙底沟类型彩陶图案有两大主题: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均属于植物型纹饰图案.花瓣纹主要摹拟花朵绽放的平面形态,以仿真写实底纹为主要构图方式.回旋勾连纹主要表现植物花冠部分缠绕的侧影形态,以抽象写意彩纹为主要构图方式.两种图案主题与两种构图技法在相当长时间内既平行存在,又交叉使用,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前彩陶二维构图艺术的经典.

    庙底沟类型彩陶二维构图法写实底纹抽象彩纹

    论殷墟时期墓道变革

    赵俊杰胡洪琼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墟时期的墓道设置经历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殷墟一、二期之间:殷墟一期,王陵开始使用墓道,但墓室和墓道规模较小,未出现四条墓道;殷墟二期,王陵规模显著扩大,且开始使用四条墓道,同时墓道扩展至后冈贵族大墓.第二次变革发生在第二、三期之间:继殷墟二期墓道的扩展,至殷墟三期及之后,墓道被推广到殷墟遗址其他区域和殷墟之外贵族墓,四条墓道也被少数贵族墓使用,但规模较小.大墓带墓道这种葬制被西周继承,周公庙发现的四条墓道大墓规模较小,墓主人并非周王.

    殷墟墓道变革

    渑池窖藏铁器工艺特点研究

    张周瑜陈建立潜伟胡赵建...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渑池窖藏铁器中数量最多的铁板材与犁铧冠进行了金相学与非金属夹杂物分析,系统获取61件铁器与5件炉渣样品的系列微观信息,从中发现多样化的碳含量、碳分布与金相组织是退火窑批量化生产的基本特点,而低碳犁铧冠与生铁板材则可能为渑池工匠的目标产品类型,其中犁铧冠的完整工序应为铸造成型-固态退火脱碳-打磨开锋刃口.同时,本文还总结了渑池遗址铸铁及其固态退火产物的非金属夹杂物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为我国古代相同技术铁器及其锻打制品的识别提供新线索.

    窖藏铁器铸铁及其固态脱碳制品工艺特点非金属夹杂物

    龙门石窟一佛五十菩萨像研究

    赵淑梅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12例一佛五十菩萨像的调查研究,对一佛五十菩萨所对应的主尊像、五十菩萨数量、分布位置、洞窟形制、造像组合和雕刻时间等进行分析,总结一佛五十菩萨像这一题材造像特点及发展变化,并论述其相关问题.

    龙门石窟一佛五十菩萨像造像特点发展变化

    黄山遗址出土骨梳现状分析研究

    唐静马俊才闫海涛王鑫光...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黄山遗址出土的屈家岭文化时期3把骨梳进行科学的保护,了解文物的保存现状,本文利用CT扫描、离子色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能谱方法对骨梳的埋藏土壤及本体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的埋藏环境中,本体主要以无机成分羟基磷灰石为主,土壤中的CO32-已经置换掉羟基磷灰石中的部分PO43-,骨梳内外的Ca/P数值基本一致,检测出微量的有机元素N,骨中有机成分几乎已全部分解.3把骨梳表面酥松,骨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微观观察纵向裂纹明显,有片层脱落及粉化的趋势,骨梳2的状态要比骨梳1和3差,亟需进一步进行保护处理.

    黄山遗址骨梳现状分析

    中国早期考古的"探地术"

    刘斌刘琳琳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相继尝试了洛阳铲凿洞、打天花粉的打探之法、探杆法,最终在1950年代基建考古的繁重压力下,选择了省时、省力、省经费的洛阳铲钻探法,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探地术".

    洛阳铲打探之法探杆法钻探

    作为国族名的"祭"字补说

    苏浩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世文献记载的先秦时期作为国族名的"祭",在西周铜器铭文中作"溓",而出土的战国楚简则写作"晋""箭"诸形.器铭和楚简中此字均从"兼"得声,与传世文献中作为国族名的"祭"字存在音韵假借关系.战国楚简诸字为厘析周公之胤的祭国相关器物提供了宝贵材料.

    国族名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