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夏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夏医学
华夏医学

雷迅

双月刊

1008-2409

huaxia@glmc.edu.cn

0773-2805467

541004

广西桂林市环城北二路109号

华夏医学/Journal Acta Medicinae Sinica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桂林医学院主办面向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医药院校师生,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连续两次荣获广西优秀期刊奖,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刊物讲求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的统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RNA-seq技术探索铁死亡在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耐药中的作用

    廖思聪朱彩玉邬慧贤金俊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铁死亡在肝癌细胞对仑伐替尼(Lenva)耐药中的作用,为预防或逆转Lenva耐药提供新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PLC/PRF/5,即亲本细胞(PC)采用梯度浓度诱导法构建Lenva耐药细胞(LRC);利用RNA-seq技术对LRC和PC两种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采用CCK-8 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免疫印迹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利用DHE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果 Lenva处理PC和LRC 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88 μmol/L和89。34 μmol/L,提示Lenva耐药人肝癌细胞体外诱导成功。RNA-seq测序检测到12106 个基因,与PC比较,LRC 88 个基因上调,197 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的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铁死亡信号通路位列其中。利用10 μmol/L Lenva处理细胞48 h,与PC相比,LRC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 和GPX4 表达增加,ROS含量降低。电镜结果显示,与PC相比,特征性铁死亡线粒体形态改变的LRC明显减少。结论 肝癌细胞对Lenva耐药可能涉及多种基因和信号途径,其中铁死亡抵抗机制可能是引起肝癌细胞耐Lenva的关键。

    仑伐替尼肝癌耐药铁死亡

    CHD1L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郭闯闯郭雪峰汪光亮陈锦丽...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凋亡或其他生物学过程中关键的癌症相关基因密切相关。染色质结构域解旋酶/ATP酶DNA结合蛋白1 样基因(CHD1L)是一种新发现位于Chr1q21 的致癌基因。CHD1L在许多人类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HD1L作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促进因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自噬等生物学过程,且其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HD1L在转录调控、维持染色体完整性和DNA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HD1L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HD1L成为恶性肿瘤潜在标志物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参考。

    染色质结构域解旋酶/ATP酶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CHD1L)恶性肿瘤分子调控机制

    α-突触核蛋白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新研究进展

    童洁黄钰婷李良贤崔相文...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α-突触核蛋白(α-Syn)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高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的突触前结构,通过调控突触囊泡的运输、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回收来维持正常突触功能。在病理状态下,错误折叠或过度磷酸化的α-Syn在脑内的异常沉积可诱发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其致病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阐述α-Syn的生理功能对α-Syn发病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靶点、新线索。本文就 α-Syn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相关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α-突触核蛋白运动功能障碍帕金森氏病α-突触核蛋白病

    黄酮类化合物抗鼻咽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智强宋家乐周燕园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是一种好发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易复发、早期易转移和恶性程度高等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鼻咽癌主要以放疗或者化疗为主,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腹泻、脱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耐药性的产生是晚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近年来,在鼻咽癌防治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调控鼻咽癌信号转导通路并有效增加对鼻咽癌的放疗和化疗敏感性。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防治鼻咽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黄酮类化合物鼻咽癌增殖凋亡信号通路

    HIF-1α在肿瘤生物学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唐炜田牧召王娟陈旭...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癌症进展中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同时也是癌症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指标。HIF-1α的活性取决于氧气的存在与否。在有氧环境中,HIF-1α被完全失活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相反,在缺氧环境中,它进入细胞核积累,随后上调多个与癌症进展相关的基因。HIF-1α在各类肿瘤组织中均高度表达,过表达的HIF-1α及其下游基因通过血管拟态、糖酵解、侵袭迁移、免疫逃逸以及肿瘤耐药性等多种机制支持癌症进展。通过靶向HIF-1α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可以控制癌症的进展,故调控HIF-1α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成为抑制癌症的新途径。鉴于HIF-1α以及相关通路调节因子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多种恶性肿瘤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HIF-1α在肿瘤生物学功能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HIF-1α肿瘤生物学功能

    剪切DR3第10外显子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增殖

    李长青辛林峰秦琴黄慧梅...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死亡受体3(DR3)第10 外显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数据库(GEPIA)分析DR3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差异比较。通过CRISPR/Cas9 技术构建剪切 DR3 第 10 外显子的质粒载体,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DR3 第10 外显子进行剪切。分析DR3 第 10 外显子剪切对MDA-MB-231 细胞增殖和相关剪接变异体表达的影响。结果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DR3 在乳腺癌患者中呈低表达,这种低表达预示总体生存期较短。剪切DR3 第10 外显子增强了DR3 剪接变异体2、3、7 的表达,并且这种改变伴随MDA-MB-231 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结论 DR3 在乳腺癌患者中呈现低表达且预示患者总体生存期较短,DR3 第10 外显子与乳腺癌密切相关。

    DR3第10外显子剪接变异体乳腺癌增殖

    FAN1基因c.1799A>T突变与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的关联

    刘珍玉张俊宁杨雪丽王广宇...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KIN)与FAN1 基因突变的关联性。方法 2022 年 10 月,发现一个家族聚集性肾炎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确定候选基因,并通过Alpine分析、遗传变异判读和Sanger测序分析该基因。结果 肾病家系先证者临床表型为肾炎,先证者母亲检出FAN1 基因c。1799A>T突变。对家系中杂合性成员采用Sanger测序,也检测到相同的突变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推荐指南,将其归类为意义不明的基因突变。本研究中的家系性肾炎表型与 KIN 部分相符。结论 本研究中家系性肾炎的表型与 FAN1 基因c。1799A>T位点突变有密切关联。

    肾炎FAN1基因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全外显子组测序

    山茶花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降糖活性分析

    冼小雅赵苗梁琳闫梦麒...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山茶花内生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降糖作用。方法 使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TLC)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纯化真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根据波谱方法与文献数据对比进行结构表征。采用pNPG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降糖活性筛选,并用分子对接的手段进一步研究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从真菌发酵后的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 个已知化合物,并检测了降糖活性。化合物 6 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活性,IC50为(15。48±11。82)。分子对接表明,化合物 6 结合能为-6。5 kJ/mol。结论 化合物1~5、7~11 为首次从真菌Paraconiothyrium brasiliense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6 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山茶花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降糖活性

    华支睾吸虫成虫粗抗原及ESP促肝星状细胞活化效果比较

    李佳蓝阳秋彭小红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产物(Cs。ESP)及虫体粗抗原(Cs。CA)对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分组为Cs。ESP刺激组和Cs。CA刺激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采用 RT-PCR 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指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m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s。ESP 刺激组较Cs。CA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的CollagenⅠ、α-SMA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CA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ESP 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活化,而Cs。CA对其活化无明显作用,为后续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产物虫体粗抗原肝星状细胞

    淋巴/单核细胞比值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相关性分析

    覃新芳邹迪莎李康慧王颖...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单核细胞比值(LMR)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皮肤瘙痒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4 例老年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计算LMR,根据中文版 14-Item UP-Dial Scale量表问卷分无、轻度、中度、重度瘙痒,比较不同瘙痒组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瘙痒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的瘙痒评分高于其他原发病组,LMR水平在各组原发病的老年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瘙痒组与瘙痒各组的老年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RR、直接胆红素、LM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MR为瘙痒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LMR与老年MHD患者的皮肤瘙痒有相关性。

    淋巴/单核细胞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