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阴工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阴工学院学报
淮阴工学院学报

金叶玲

双月刊

1009-7961

xuebao@hyit.edu.cn

0517-3591024

223003

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淮阴工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粒子群优化线控主动转向滑模控制器设计

    马建国肖平杨爱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路况和极端驾驶条件下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是车辆控制系统的研究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滑模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首先,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了建模,并构建了 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其次,以汽车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偏差为控制目标,前轮转角补偿为输出,基于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设计了滑模控制器;然后,在Matlab环境中编写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以优化滑模控制器参数;最后,输出修正后的前轮转角.仿真结果表明,在无侧向风环境下,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滑模控制器能够显著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11秒时,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误差分别减少了2.41%和1.18%.当车辆处于侧向风环境下时,优化后的滑模控制器使车辆的横向位移误差率显著降低,第14秒时,在高附着系数下减少了 2.3%,在低附着系数下减少了 4.4%.

    联合仿真线控主动转向PSO-SMC参数整定

    永磁同步电机双环滑模控制

    魏声泽胡明茂彭兴杨锋...
    8-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磁同步电机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业.因永磁同步电机传统控制方法中参数失配会导致电机控制性能下降,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双环滑模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和推导了参数失配过程中的电机数学模型.其次,针对转速环设计滑模速度控制器;同时对电流环引入超局部模型,并设计了滑模扰动观测器,对未知部分准确观测,通过Lyapunov理论证明了滑模扰动观测器的稳定性.最后,与传统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的仿真结果对比,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进一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参数失配时的抗干扰性,从而提升系统鲁棒性.

    滑模控制永磁同步电机超局部模型滑模扰动观测器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RV减速器故障诊断

    熊元昊汪晶晶王龙闫淑萍...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利用深度学习对RV减速器进行故障检测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定义的特征提取和各种分类器,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捕获复杂的故障模式和变化,并且对于不同的故障类型需要重新提取特征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注意力机制来自适应地对输入数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加权和聚焦,通过自适应地学习关键信息,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研究将注意力机制分别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构建模型,对收集到的RV减速器摆线轮振动信号进行检测识别,旨在增强减速器故障的检测性能.通过对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注意力机制的模型显著提高了网络的准确率.说明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取RV减速器摆线轮故障部位的特征,从而对减速器的故障进行更准确的检测.

    注意力机制CNNLSTMRV减速器故障检测

    响应面优化氮掺杂芦丁碳点制备及Cu2+检测

    于诗源吴晨涛马成欣张婷...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种具有特殊荧光性质和结构的零维新型碳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分析检测、生物成像、电化学、药物传递等领域.为了提高量子产率,以芦丁作为单一碳源,乙二胺为氮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碳点.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建立Box-Behnken响应面模型,预测制备碳点最佳工艺条件.4个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强度排序为反应温度>乙二胺用量>反应时间>芦丁用量.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芦丁0.6 g,乙二胺0.6 mL,反应温度200 ℃,反应时间10 h.其次,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碳点的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点在274 nm处存在紫外最大吸收峰,在361 nm和440 nm对应最佳激发峰和发射峰.碳点为无定形碳,表面存在丰富的羟基、氨基和羰基等官能团.最后,高选择性的碳点作为荧光探针直接检测Cu2+含量,不同浓度的Cu2+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方程y=0.010 95c+1.024 79,最低检出限为0.51 μmol/L.

    碳点响应面法芦丁Cu2+

    铁掺杂分散性氮化碳的制备及其对废水中Cr(Ⅵ)的还原

    刘朕任卓孙杨硕马喜君...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Fe掺杂辐照改性石墨相氮化碳(g-C3N4)制备铁掺杂分散性氮化碳,利用SEM、XRD、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电子束辐照改变了石墨相氮化碳的能带结构,Fe的掺杂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在光催化条件下利用铁掺杂分散性氮化碳对废水中Cr(Ⅵ)的还原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对电子束辐照剂量、催化剂种类、催化剂投加量、Fe的掺杂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剂量为30 kGy,Fe的掺杂比例为10%时,Cr(Ⅵ)的降解效率最高,180 min内的降解率为95%,是纯石墨相氮化碳的4倍以上.

    铁掺杂分散性氮化碳Cr(Ⅵ)电子束辐照光催化

    床旁超声在急诊医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邵文正陈晓慧熊清平史进军...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床旁超声在急诊医学中临床应用的价值,选择本院2018年8月~2022年3月收治的急诊患者318例为研究对象,临床诊断时均应用床旁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对床旁超声进行急诊患者的检查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床旁超声诊断结果可知,318例患者中,床旁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及临床诊断对比其诊断准确率为97.4%,床旁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比较相符.表明急诊医学中应用床旁超声后不仅能及时迅速地发现病因,明确诊断,而且能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正确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了患者恢复周期,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价值较高.

    床旁超声急诊医学急诊检查诊断

    蒲公英水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抗菌活性

    朱小燕赵安冉熊艺莲刘晨...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生长曲线、浮游细胞失活率评价蒲公英水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并通过测定胞外碱性磷酸酶与蛋白质泄漏、菌体运动能力以及菌体生物膜形成抑制率探究其抗菌机理.结果表明:蒲公英水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26 mg/mL,能显著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在生理盐水条件下,1 MIC的蒲公英水提取物作用于菌体3 h可使其失活率达到99.04%,且菌体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34倍和5.61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蒲公英水提取物改变了菌体细胞形态,从而有效抑制副溶血弧菌游动和群集的能力.此外,1/4 MIC和1/2 MIC蒲公英水提取物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48.59%和71.31%.因此,蒲公英水提取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用于水产饲料或水产养殖水体中控制副溶血弧菌.

    蒲公英水提取物副溶血弧菌抗菌活性天然抗菌剂

    全波形激光雷达波形分解方法

    侯春艳陈瑞强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波形激光雷达波形分解方法中,数字隐函数模型采用了隐式数学表达式,无法直接得到函数导数,因此提出借助复合函数求导并结合数字模板波形求解雅克比行列式,利用L-M优化算法实现数字隐函数模型参数的最优估计.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L-M优化算法均可获取同等精度的目标回波特征参数估计值,但使用L-M优化算法明显降低了回波波形分解时间.

    全波形激光雷达数字隐函数模型优化算法

    基于混合遗传蚁群算法的异类货物装载研究

    赵剑飞许德章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快递运输作业依靠装载工经验、车辆运输及货物配送效率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蚁群装箱算法.根据装载货物尺寸、包装形式、配送优先顺序以及车辆长、宽、高等约束条件,采用空间启发式算法确定装载策略,运用改进遗传算法生成优质种群,为蚁群提供初始循迹方向,通过优化蚁群算法迭代更新寻找最佳装箱方案,采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生成货物码放顺序动画,实现装载工艺的可视化,引导工人完成装载作业.通过货物装载仿真实验,对比遗传算法、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混合遗传蚁群算法运行时间短且车箱利用率高,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货物装载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双碳"目标下城市居住空间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合肥市包河区为例

    杨新刚张童童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区域.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进行低碳化治理重要场所.以合肥市包河区30个小区为样本,通过GIS处理和多源数据爬取结合碳核算结果,采用皮尔逊分析法确定两者相关性程度,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构建碳排放计量模型,结果表明:1.对于能耗碳排放,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基底面积与其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建筑布局形态中,低碳效果排序:行列式>点式>混合式>围合式.2.对于出行碳排放,在一定范围内路网密度、公共交通站点数量、公共设施数量、用地混合度与其有显著的负相关性.3.能耗碳排放的拟合度小于出行碳排放,即对居住空间的低碳化改造中,优化出行方式更具适用性.

    "双碳"目标居住空间碳排放合肥市包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