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开发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开发与管理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海洋出版社
海洋开发与管理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海洋出版社

李正楼

月刊

1005-9857

hykfygl@163.com

010-62114471,6210003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海洋开发与管理/Journal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海洋开发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原名《海洋开发》《海洋与海岸带开发》,是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和海洋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我国海洋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总体定位为建设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工程领域有影响、有特色、有品位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极海冰多参数同化对海冰密集度模拟的改进

    张思晗赵杰臣邹文峰吴杰...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CICE海冰模式和PDAF并行数据同化框架,使用局地误差子空间变换卡尔曼滤波方法(LESTKF),将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和海冰干舷资料同化到模式中,设计实验研究了多参数同化对北极海冰密集度模拟的改进.结果显示,数据同化对北极海冰密集度模拟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化实验的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相对于控制实验均有明显减小,同化实验在夏季对海冰密集度和范围的模拟改善最为明显,多参数同化可以提高海冰密集度和范围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

    北极海冰数据同化CICEPDAF海冰密集度海冰范围

    基于SMRT模型的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反演

    范艳菲李乐乐庞春雨石立坚...
    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模拟微波辐射信号在北极冰雪内的物理传播过程,是北极冰面雪厚反演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可用于北极海冰积雪上L波段亮温模拟的模型非常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基于L波段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雪厚反演算法的发展.2018年由欧空局赞助开发的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Snow Microwave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SMRT)已被证实可以用于北极海冰积雪上的L波段亮温模拟,但还未有研究利用该模型进行北极雪厚反演.为此,文章利用2018年开发的新一代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SMRT,开展了基于L波段辐射传输模型的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研究.文章首先在SMRT模型基础上改进了积雪隔热效应计算这一前向模拟关键过程,简化计算的同时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然后选取L波段模型结合雷达高度计的雪厚反演算法展开研究,利用该算法对改进模拟过程的SMRT模型进行了雪厚敏感性分析,验证了 SMRT改进模型应用于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的可行性.最后对2012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每年1-3月的月平均雪厚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与雪厚数据集的对比分析表明,反演结果能较好地得到北极多年冰上雪厚分布.并利用2013-2015年OIB(Operation Ice Bridge)实测雪厚进行了准确性印证,反演结果与OIB实测雪厚的一致性较好,二者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m,说明了基于SMRT模型的多年冰上雪厚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北极雪厚反演微波辐射传输模型L波段亮温

    基于CMIP6数据的北极海冰未来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

    施旭东何涛李敏李丙瑞...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情景模式比较子计划的4种强迫情景,利用6个模式的输出数据对北极海区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的未来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海面气温分析了其对海冰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强迫情景下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北极大部分海域海冰密集度均超过50%,海冰厚度约为1.5 m左右,其中东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喀拉海和楚科奇海部分海域海冰密集度和厚度相对较小.2015-2050年两者整体均呈现下降的特征,部分海区的海冰密集度在高强迫情景下每年降低最大可超1%.2050年高强迫情景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部分海区冬春季海冰密集度超过90%,且各月均呈现下降趋势.海冰厚度方面,冬春夏大部分海区海冰厚度超过1 m,而秋季大部分海区海冰厚度小于等于0.5 m.12月至翌年5月全域海冰厚度以减小为主,其余月份却出现小范围海冰厚度增加的区域.至210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方面,北冰洋中心区、东格陵兰海和楚科奇海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厚度均随时间增加而减小,其中北冰洋中心区减小速率最大,同时三个海区海面气温将在未来持续增温.此外,海面气温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均与海冰密集度间存在较明显的相反变化特征,说明了气温对海冰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可为未来北极海冰在不同的强迫情景下的变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

    CMIP6数据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海面气温海冰变化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刘曙光侯素青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科技人才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要素.文章构建了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选取2006-2019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和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与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长江流域以南沿海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关系,而长江流域以北沿海地区二者关系不显著;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在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中介作用,且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环境规制强化了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影响.基于此,提出合理引导人才集聚、注重人才和产业适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中介效应

    现代海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徐丛春郭越丁仕伟林香红...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是"十四五"时期优化海洋经济布局、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现代海洋城市内涵和特征的探讨,构建了现代海洋城市指标体系,并以沿海7个城市为例对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1)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现代海洋城市的梯度划分基本一致,上海、青岛、深圳位列前三名,但城市间综合实力差异较大;(2)从6个子系统评价看,上海海洋创新、海洋经济、海洋开放居于首位,青岛海洋文化居于首位,大连海洋生态居于首位,厦门海洋治理居于首位,各城市优势与不足均较为突出;(3)沿海7个城市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差异显著,青岛、上海协调等级在7级以上,深圳、厦门、天津处在6级;大连、宁波均在4级;(4)该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现代海洋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对于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海洋城市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浙江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汪国钦陈培雄赖瑛王志文...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构建浙江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0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AHP法、熵值法计算综合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得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和主要限制性因素.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优于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耦合水平整体较高,协调水平不断改善,但协调度不高;海洋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比、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专利授权数、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是影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子.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助推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浙江省海洋经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障碍度

    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潍坊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颖韩伟涛丁家楠尹斌...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海洋强国战略影响下,各地沿海城市纷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发展成果显著.潍坊市作为莱州湾南岸重要的沿海城市,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海洋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对潍坊市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必要性、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潍坊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潍坊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5条路径.研究成果可以为潍坊市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潍坊市

    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全永波金纪岚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提升海洋环境治理能力,对建设海洋强国与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新质生产力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并驱动科技创新、实现海洋生产力大幅跃迁的新质态,为中国海洋环境治理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可能.然而在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仍存在海洋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绿色技术推广困难、科技人才培育滞后、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的力度有待加强等现实挑战.鉴于此,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理念,提出以下推进路径:加快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推广海洋绿色技术发展应用,促进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

    新质生产力海洋环境治理现实问题推进路径

    广西北部湾海域空间资源统筹利用研究

    曹庆先侯政陆少梅谢婵媛...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激烈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各类用海活动的海域空间使用特点,从海域管理二维平面兼容性、三维立体分层确权可行性、四维时间区划管理协调性3个层次着手,综合分析各类开发利用活动之间以及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研究二维三维四维用海空间和时序的优化配置方案,提出用海功能优先级确定的原则.研究成果对国土空间规划海洋部分及各行业用海专项规划编制极具指导意义,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北部湾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集约节约和协调有序.下一步海洋空间资源管理仍需从政策体制优化、协同机制建设、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促进广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空间资源二维平面兼容性三维立体分层确权可行性四维时间区划管理协调性

    中国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邓芸胡伟张可纯于书洋...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空间资源的科学可持续利用对于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指标体系,分析中国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整体上不断上升,省域利用强度不平衡态势加剧.②天津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上升明显,而上海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波动起伏较大.浙江、海南和福建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维持在较高强度和高强度,辽宁、山东、广东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江苏、广西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和较低强度,河北的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维持在低强度.③沿海11省市的海洋生产空间的整体利用强度要高于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生活空间,海洋生活空间的整体利用强度呈正向增长,而海洋生态空间的整体利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④经济水平对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产业结构、政府投资和对外开放对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也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海岸线资源、涉海就业、环境保护对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呈负向影响.

    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强度影响因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