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重要经济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的比较分析

    杜倩平谢广婷钟仲轩张明清...
    253-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斜带石斑鱼中以变形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为主.(2)在属水平,虎龙杂交斑和斜带石斑鱼肠道中均含有高丰度的弧菌属(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是斜带石斑鱼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而虎龙杂交斑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为棒状杆菌属1(Corynebacterium 1)、变形杆菌属(Prote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类香菌属(Myroides).(3)网络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两种石斑鱼肠道中均占主导地位.(4)功能预测表明,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抗坏血酸与糖醛酸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显著高于斜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双酚降解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途径中显著富集.研究结果有望加深对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为选择合适的石斑鱼养殖品种,提高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肠道微生物物种特异性代谢功能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对斑马鱼幼鱼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王涵颖张心月彭怀云杨君烨...
    26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对斑马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将初体重为(0.019±0.003)g的27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3组,ZF0组(对照组,基础饲料)、ZF5组(基础饲料+105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与ZF7组(基础饲料+107CFU/mL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每组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3 d.实验结果表明:(1)各组间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ZF5和ZF7组的GPT活性显著高于ZF0组(P<0.05),ZF5组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ZF7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对于ZF0和ZF5组显著提高(P<0.05).(4)ZF7组肠道绒毛高度、V/C都显著高于ZF0与ZF5组(P<0.05);ZF7组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5)从肠道菌群组成来看,各组间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ZF5和ZF7组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的丰度并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P<0.05).属水平上,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试验组显著减少了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的丰度同时显著提高了戈登氏菌属(Gordonia)、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等有益菌属的丰度(P<0.05).(6)ZF5和ZF7组与ZF0组的肠道代谢物差异明显,其中 Lipoxin a4、Prostaglandin g2 和 11-dehydrothromboxane b2 显著上调(P<0.05),5'-phosphoribosyl-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aicar)显著下调(P<0.0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中.综上所述,养殖水体中添加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有利于改善斑马鱼幼鱼的肠道消化性能、组织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斑马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肠道菌群代谢

    我国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形态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梁日深何浩斌郜梓涵张景琪...
    279-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外部形态特征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对该裸胸鳝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奥迪萨裸胸鳝主要特征为体型粗壮,体棕褐色,吻端至鳃孔区域分布橘黄色斑点,眼睛后缘存在黑色斑块,鳃孔边缘黑色,身体无其他条带或斑纹;上颌齿、中央齿均单行,下颌齿两行,椎骨式为4-52-135.线粒体基因组方面,奥迪萨裸胸鳝线粒体全长为16 580 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上,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Gymnothorax reevesii)、淡网纹裸胸鳝(Gymnothoraxpseudothyrsoideus)、疏条纹裸胸鳝(Gymnothorax reticularis)及小裸胸鳝(Gymnothorax minor)聚在一起;基于COI基因构建的裸胸鳝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淡网纹裸胸鳝、肝色裸胸鳝(Gymnothorax hepaticus)及黄纹裸胸鳝(Gymnothorax monochrous)等聚为一支.遗传距离方面,奥迪萨裸胸鳝与 目前世界上其他裸胸鳝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82~0.263,均大于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0.020,揭示奥迪萨裸胸鳝在形态与分子水平均为区别于其他裸胸鳝的独立物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也有奥迪萨裸胸鳝分布,为新记录种,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更新提供分类基础.

    奥迪萨裸胸鳝新记录种形态特征线粒体基因组系统进化

    评高抒著《海洋与人类社会》

    于谦
    2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