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疣梭子蟹十足目虹彩病毒1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赵丹阳施慧许文军何杰...
    1273-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DIV1的MCP和ATPase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引物,以制备的DIV1阳性质粒标准品为模板构建标准曲线,建立DIV1的SYBR Green Ⅰ qPCR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临床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建立的qPCR方法阈值循环数(cycle threshold value,Ct)与标准品拷贝数的对数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9;对DIV1阳性的虾蟹核酸样本能够进行特异性扩增,但对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阳性核酸样本均无扩增;最低检测限为9.77copies/μL;Ct值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运用该方法对70份疑似感染DIV1的虾蟹类样本进行DIV1检测,该方法阳性率为48.57%,与套式PCR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一致;利用建立的方法对DIV1阳性三疣梭子蟹的血淋巴、肝胰腺及心脏等组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均存在DIV1,其中血淋巴中DIV1平均拷贝数最高.研究表明,建立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对DIV1的快速、定量检测,对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iridescentvirus1,DIV1)荧光定量PCRSYBRGreen检测方法

    基于YOLOv8模型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方法研究

    王磊赵海翔崔鸿武黄桢铭...
    1282-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摄食强度量化及分类,克服投喂主观性,优化饲料利用率.实验采用YOLOv8模型对凡纳滨对虾进行识别和检测以及YOLOv8-segment模型对凡纳滨对虾的虾头进行分割,根据饲料区域内对虾的数量和虾头的像素面积,实现对虾摄食强度的量化,并利用Convnext模型将图像中对虾的摄食强度划分为强摄食、中摄食和低摄食3个级别.实验结果显示,迭代200次后,YOLOv8模型对饲料区域内对虾目标检测的mAP50达到了 99.5%,YOLOv8-segment模型对虾头分割的mAP50达到了 92.1%,展现了 YOLOv8模型的强大性能.经实验验证发现,在不同摄食强度下饲料区域内对虾的数量和虾头的像素面积存在明显差异.Convnext模型对凡纳滨对虾3种摄食强度的图像分类准确率为98.8%.该方法可以客观有效地将对虾摄食强度进行量化,并将对虾的摄食强度进行分类,为实现对虾的精准投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凡纳滨对虾摄食强度量化计算机视觉YOLOv8

    不同增重性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间体尺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差异

    齐琦申屠琰刘哲宇李有志...
    1294-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影响大黄鱼幼鱼同生群内速生子群和普通子群体质量的体尺形态性状组合差异,进而解构导致两者间增重机制差异的内在逻辑,对于指导大黄鱼幼鱼速生种质发掘与选育具重要价值.于象山西沪港海域,随机取样经板式网箱养殖3个月的3 000尾大黄鱼同生群幼鱼并全数称量后,按体质量大小筛得速生子群[体质量取值居于前5%,范围(3.01~4.81 g),记为FG]和普通子群[体质量取值居中,出现率50%,范围(1.61~2.33)g,记为CG].随机取FG和CG子群各30尾,逐尾测得体质量(BW)、体长(X1)、肛长(X2)、侧线长(X3)、尾柄高(X4)、腹鳍间距(X5)、头长(X6)和头宽(X7)后,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体尺性状对FG和CG子群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所涉各项生物学性状的测定值均呈FG>CG(P<0.05),且两者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均为X4,分别达30.07%和26.70%;(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主成分,其中PC1主要影响变量为X1、X2和X3,PC2主要影响变量仅为X4,两者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3.285%;经判别分析筛留的X1,对两者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1.67%;(3)经通径分析,FG、CG子群被保留的体尺性状组合对BW的直接作用排序分别为X5>X2>X3和X1>X6>X4>X7,间接作用分别为X2>X3>X5和X7>X6>X1>X4,它们的决定系数加和值和复相关指数均相同,分别为0.848和0.888;(4)经偏回归分析,获得了用以估算FG、CG子群BW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组.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速生种质甄别与发掘提供参考.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速生子群普通子群体质量体尺性状多元分析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二倍体生长、发育比较及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邓远苏金枝李振通黎琳琳...
    1302-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金虎杂交斑三倍体的生长与形态特征,利用金虎杂交斑三倍体(JH-3N)和二倍体群体(JH-2N),通过对比养殖试验分析了两种不同倍性杂交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同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JH-3N、JH-2N及母本棕点石斑鱼(EF)和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T)的形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90 d对比养殖后,JH-3N的终末体质量较JH-2N提高9.59%.性腺组织学观察表明,JH-3N卵巢与同期JH-2N相比发育明显滞后.经卡方检验显示,JH-3N与JH-2N、父本和母本的7个可数性状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除M14(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外,其他18个比例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分析显示,JH-3N为单独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离.主成分分析共得到累计贡献率达63.273%的3个主成分,差异主要体现在鱼体的背腹轴方向.判别分析显示,4个石斑鱼群体的判别准确率达100%,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JH-3N具有生长速度更快、性腺发育滞后的优良性状,表型性状与JH-2N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前景,研究结果为金虎杂交斑倍性育种及种群鉴定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多元统计

    小黄鱼jnk1和jnk2基因克隆及响应高温应激的表达特征分析

    张天乐刘浩文刘四芳李倩...
    1312-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JNKs(c-Jun氨基末端激酶)具有调节细胞凋亡的功能,可对多种细胞外信号刺激产生反应.为研究高温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nk进行研究.以NCBI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jnk1和jnk2的CDS序列作为参照,克隆获得小黄鱼这两个基因的CDS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黄鱼jnk1 ORF(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 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jnk2 ORF序列共1 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通过对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jnk1与jnk2均有一个保守的STKc结构域和一个双磷酸化TPY催化位点.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结果分析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均与大黄鱼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利用三级结构分析,发现jnk1与jnk2结构均比较保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jnk1与jnk2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分析jnk1与jnk2在高温处理不同时间的小黄鱼肝脏中的表达模式,发现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jnk1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jnk2在水温达到32 ℃时,其表达量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说明jnk2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小黄鱼肝脏响应高温胁迫及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析基础.

    小黄鱼高温胁迫肝脏jnk1jnk2基因表达

    低盐胁迫下LXRα激动剂添加和RNA干扰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刘志峰徐菲赵海池施越雷...
    1324-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随着养殖水域逐渐向滩涂和内陆拓展,亟待研究其低盐适应性机制,进而为培育耐低盐良种提供参考.通过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T091317,以进一步检测下游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血清脂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设置两个盐度梯度(5和30),每个盐度设置4个处理组(干扰组、激动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72 h.结果显示:在dsRNA注射后,肝脏中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在盐度30下;盐度5的肝脏组以及不同盐度的肠道组中,干扰效果不明显.激动剂注射后LXR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盐度组中均呈现了激动效应,但维持时间较短.低盐可以抑制SREBP-1、CYP7A1和ApoA-Ⅳ基因的表达,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三者尽管表达趋势不同,但整体上均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低盐显著抑制了 TG和HDL的含量,对T-CHO以及LDL的含量无显著影响.30盐度下,当LXRα基因受到抑制或激动后,TG的含量呈现出相应的干扰和激动效应.以上表明在腹腔注射干扰剂dsRNA以及激动剂后,都能够相应的导致LXRα基因表达量降低或者升高.LXRα基因受到抑制后,可以引起下游转录因子SREBP-1基因表达的降低,进而抑制了TG的合成,因此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可以进一步作为大菱鲆耐低盐选育的表型.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脂代谢LXRα基因RNA干扰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演变特征》书评

    刘东艳
    1335-1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