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渔场形成的三维环境特征

    邵煜张春玲范家慧傅利福...
    529-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渔场的形成和变迁规律,基于"淞航号"连续3年在渔场区的现场调查数据,通过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融合历史数据,综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渔场形成的物理海洋和生物化学三维环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该海域远东拟沙丁鱼渔场中心位置及渔获量随温度、盐度、流场、叶绿素、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变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渔场中心与温度锋面的径向变化、叶绿素浓度等值线的水平变化趋势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渔场多分布在涡旋相互作用的边缘过渡区.渔场区适宜的温度、盐度、叶绿素范围分别约7~17℃、33.25~34.25、0.25~0.75 mg·m-3,高渔获点的溶解氧饱和度大于70%,对应的流速范围基本在0.5~1.0m·s-1,渔获量与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环境因子的垂向梯度大致呈反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太平洋渔情预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维环境渔场形成远东拟沙丁鱼淞航号现场调查西北太平洋

    马达加斯加西海岸3种虾类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马有成黄斌张健王建城...
    540-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虾类的资源分布特征,利用中国水产有限公司马达加斯加代表处2012-2019年拖网渔业生产数据,基于GAM模型分析主要渔获种类(印度白虾Fenneropenaeus indicus、独角新对虾Metapenaeus monoceros和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CPUE的时空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印度白虾的CPUE从三月份开始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CPUE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空间上,印度白虾和独角新对虾CPUE在经度上自东向西、纬度上自南向北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短沟对虾CPUE在渔场南北端较高;水深对短沟对虾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于各环境因子,径流对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CPUE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降水对印度白虾和短沟对虾CPUE有显著影响(P<0.05),海表面温度对独角新对虾CPUE有显著影响(P<0.05),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CPUE随海面高度距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叶绿素a浓度对3种虾的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马达加斯加西海岸主捕虾类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易受海洋环境、降水和径流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开展该海域渔业资源丰度评估、规范渔业管理、养护渔业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马达加斯加西海岸拖网印度白虾独角新对虾短沟对虾CPUE环境因子

    长江江豚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田镇阙江龙饶榕城闵佳玲...
    55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遗传学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分析长江江豚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长江江豚基因组微卫星中共发现完整型SSR位点数量4 431 492个,SSR总长度83 876 118 bp,约占总序列的0.41%.2)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六碱基、三碱基和五碱基重复分别有2、4、9、29、67、98种;数量占比依次降低,分别为64.77%、21.48%、5.14%、4.60%、3.60%、0.41%.3)在微卫星优势重复基元组成中,单碱基重复基元(A/T)占总SSR比例最大(62.67%),占单核苷酸重复类型的96.76%,表明长江江豚微卫星特征对AT具有偏好性.4)微卫星数量随着核苷酸重复次数增加而减少,SSR片段长度分布在12~50 bp范围内,平均长度18.93 bp,属于中高多态性.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长江江豚基因组筛选大量高质量的鼠海豚科的微卫星标记提供一定数据支持,有助于长江江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长江江豚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绿鲍和西氏鲍的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

    傅仰涛张倩陈建明
    559-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绿鲍(Haliotis fulgens)和西氏鲍(H.sieboldii)的遗传信息、挖掘其功能基因、解析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基础,采用PacBio三代测序平台对两种鲍鱼进行了全长转录组测序,首次获得两种鲍鱼的全长转录本文库.通过测序拼接和去冗余,分别获得37 533条绿鲍和67 070条西氏鲍基因序列.通过与NR、SwissProt、KEGG、KOG、GO、NT和Pfam数据库比对,分别注释到20 051个绿鲍和31 421个西氏鲍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生长与代谢、信号转导有关.通过基因结构分析,在绿鲍和西氏鲍全长转录本中各检测到21 133和32 827个蛋白质编码区,并分别预测了 771和1 190个转录因子.在绿鲍和西氏鲍中分别发掘了 5 941个和11 183个微卫星;得到535条和765条长链非编码RNA;并鉴定到119和556个可变剪切事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绿鲍和西氏鲍的生物学特性、基因功能以及遗传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数据基础.

    绿鲍西氏鲍全长转录组基因分析功能注释

    中华鲟IFNc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模式研究

    丁广义郑楚文张书环杜浩...
    57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和验证干扰素c(interferon c,IFNc)基因,对中华鲟IFNc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研究中华鲟IFNc基因在组织中和免疫刺激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中华鲟IFNc基因ORF序列长549 bp,编码183个氨基酸,与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IFNc1 一致性为32.13%;qPCR结果显示,中华鲟IFNc基因在各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在肌肉、血液、皮肤和体肾中表达量最高;中华鲟IFN-γ重组蛋白和Poly I:C诱导中华鲟肾细胞后,IFNc基因、抗粘液病毒基因(myxovirus resistance,Mx)和Viperin基因在24 h内呈显著上调.通过克隆鉴定中华鲟IFNc基因,探究了其在免疫刺激条件下的表达规律,可为中华鲟干扰素功能研究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中华鲟IFNc抗病毒免疫调控

    栉孔扇贝STARD3 cDNA序列分析及表达模式研究

    罗冬艳翟晓桐刘晓玲崔龙波...
    579-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STARD3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长1 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含有START和MENTAL 2个主要结构域及FFAT基序,与其他物种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STARD3在栉孔扇贝不同组织及性腺发育周期的表达,结果显示,STARD3基因在两性性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在肾和鳃中也有较高表达;STARD3基因在性腺发育各期中均有表达,其在增殖期的表达量高于其他两个时期,表明STARD3在栉孔扇贝性腺发育早期发挥主要作用,但其生物学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栉孔扇贝STARD3基因表达横式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调控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高金伟姜智飞张文慧周文礼...
    586-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虾青素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 E.fuscoguttatus ♀)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制备了虾青素分别为0 mg·kg-1(对照组)、48.56 mg·kg-1(低剂量组)和189.56 mg·kg-1(高剂量组)的3种饲料,开展了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分析了石斑鱼生长性能和血清抗氧化能力指标,并联合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了抗氧化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根据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筛选核心基因.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相比对照组,石斑鱼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筛选出DEGs 3 089个和3 012个,DEGs主要富集到Jak-STA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WGCNA分析共构建了 17个共表达模块,筛选得到black、turquoise、magenta和lightgreen共4个具有生物学意义且与抗氧化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60)的特异性共表达模块,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均表明,特异性模块富集到的Jak-STAT信号通路和Autophagy信号通路在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连通性最高的前20个基因进行核心基因筛选,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最终筛选到14个核心基因.以核心基因为节点构建的共表达网络中包括zf-C2H2、zf-BED和zf-MIZ等转录因子.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可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筛选得到的核心基因可能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抗氧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石斑鱼优质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转录组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幼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王永红王武卿曾霖张成林...
    599-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Larimiehthys crocea)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的养殖水体温度从18.5℃升至24℃,驯养7d后进行高温(31℃)和低温(9℃)胁迫,将鱼分为升温驯化+高温组和升温驯化+低温组;未经高温驯化的鱼分为对照组(18.5℃)、高温组[(31±0.5)℃]和低温组[(9±0.5)℃].分别在胁迫6、12和24 h后取肝脏样本,测定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ATP合成酶(F-ATP)、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α)等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PK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MDH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高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以糖酵解供能为主;与高温组相比,升温驯化+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h时PK、SDH和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12和24h时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升温驯化加快了大黄鱼对高温胁迫的适应速度,机体对能量增加的需求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6和12 h时SDH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6 h时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大黄鱼在低温胁迫初始阶段主要通过提高糖酵解来满足其对增加的能量需求;与低温组相比,升温驯化+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h时ATP含量、SDH和PK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表明升温驯化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的能量代谢.AMPKα基因表达与其他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成正相关,表明AMPKα参与了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升温驯化降低了高温胁迫下大黄鱼机体对能量的需求,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能量代谢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的水温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大黄鱼高温胁迫低温胁迫能量代谢升温驯化

    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群体间能量代谢差异比较分析

    韩多彩张静静王亚冰乔光德...
    608-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有关大黄鱼不同抗流能力能量代谢形成的生理基础,采集了福建福鼎主养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养殖群体,以流速1.0 m·s-1为条件,筛选抗流组(逆水流时间>30 min)和非抗流组(逆水流时间<5 min)两个群体,比较分析了两组间主要能量代谢酶活力及主要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抗流组肌肉谷氨酸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力及ATP含量显著高于非抗流组(P<0.05),表明抗流组肌肉组织以糖类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相反,非抗流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活力要显著高于抗流组(P<0.05),表明非抗流组肝脏中以蛋白质和脂类物质为能量来源的代谢能力更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PK、GDH、ALT和HSL 4个能量代谢相关酶基因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K和HSL在肝脏和肌肉两种组织内的表达趋势与其酶活力基本一致;而ALT仅在肝脏组织的表达与酶活力一致.结果表明,大黄鱼抗流能力强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以糖类代谢为主要模式;而抗流能力弱的群体能量动员方式则以蛋白质或脂肪代谢为主要模式.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黄鱼抗流性状选育提供数据支撑.

    大黄鱼抗流能力能量代谢酶活力基因表达

    基于sRNA的脊尾白虾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研究

    陈吉圣卢雪旎王兴强曹梅...
    616-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季节更替或天气骤变,水温骤降时有发生,养殖虾类很容易受到低温胁迫,sRNA分析可为其抗逆分子机制的探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低温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及其对应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可能与低温调控关联的miRNA,对体质量(1.27±0.15)g的脊尾白虾进行低温(0℃)处理4 h,对照组水温维持在25 ℃,sRNA测序得到20.45M bp过滤序列.通过比对获得55个保守的miRNA和9个非保守的miRNA.定量低温胁迫脊尾白虾miRNA表达丰度筛出11个显著上调的miRNA,其中dme-miR-100-3p miRNA上调幅度最大,其次为dme-miR-2491-5p miRNA.599个靶基因差异表达显著,GO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刺激反应、生物调节、粘附、催化活性和代谢过程等靶基因调控显著;COG分类发现差异表达miRNA对蛋白周转和伴侣蛋白、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等靶基因调控显著;KEGG富集分析发现靶基因二氢硫辛酯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在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降解等通路得到富集,而靶基因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在Wn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和ErbB信号通路等得到富集.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差异表达miRNA和相关靶基因在脊尾白虾的跨膜信号转导、蛋白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环节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推测低温通过脊尾白虾miRNA上调细胞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途径促进体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底物分解供能来适应逆境.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脊尾白虾低温胁迫下miRNA差异表达及其功能奠定基础.

    低温胁迫sRNAmiRNA脊尾白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