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惠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惠州学院学报
惠州学院学报

赖美琴

双月刊

1671-5934

xb@hzu.edu.cn

0752-2527281

516007

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

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惠州学院学报》是惠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它的前身是《惠阳师专学报》,1994年更名为《惠州大学学报》,为季刊。2002年刊名更改为《惠州学院学报》,刊期为双月刊,每年第1、2、4、5期是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期为自然科学版。《惠州学院学报》乃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国内刊号为CN44-1553/Z;国际连续刊号为ISSN 1671-5934。本刊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我刊在首届全国文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荣获质量进步奖;并获第二届广东高校学报三等奖。2003年4月,又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3年8月荣获惠州市第二届内部刊物评优活动三等奖。自1995年以来,我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复印。目前编辑部工作人员6人,其中副高3人,中级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2人,本科3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读《宣室志》与晚唐前期士人心态——以宦官擅权为专题的考察

    田玉芳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前期,宦官专权问题日益严重,严酷的政治环境严重挤压了以儒士为主体的文官群体的生存空间,"甘露之变"的发生更加使得一代士人的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转元和时期的积极进取、力求中兴而为全身避祸、明哲保身,这种变化在士人的诗文小说中均有展现.晚唐前期小说家张读所撰《宣室志》有不少在"甘露之变"中遇害的文官相关故事的记载,集中展现了晚唐前期士人对待宦官擅权问题的态度,体现了晚唐士人的心态变化情况.

    张读《宣室志》宦官擅权士人心态

    论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的情感体验

    周婷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饱蘸深情,其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三:一是书写离别之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二是描写世情的艰难,唐代文士经过梅关古道多因仕宦不如意,生存艰难之际颇有世情冷漠之感;三是宦情的尚志追求,有唐一代党争激烈,士大夫遭遇贬谪较为频繁,仕宦一途遭受挫折,故于赠答送别诗中流露出归隐之情.唐代文士所创作的这些梅关古道赠答送别诗作是其社会交际的真实记录,更是其情思意绪的折光和投影,寄寓着唐代文士人生失意之际的真情流露.

    唐诗梅关古道大庾岭赠答送别诗情感体验

    苏轼长题日记体诗对"以文为诗"的发展

    杨雅茜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记体诗的长题者在宋代的数量倍超前代,多记日常生活与感触,体现了宋诗私人化、日常化的典型特征,苏轼的长题日记体诗在艺术性上实现了对"以文为诗"的发展.首先,苏轼长题日记体诗题具有的散文特质,体现出日记文体对诗题的渗透.其次,苏轼长题日记体诗的内容因其文以载道的性质具有文的特征,其长题日记体诗的叙事与苏轼仕宦经历有密切关联.最后,苏轼长题日记体诗是对杜甫、韩愈"以文为诗"的新发展,是其重视自然的文艺观的直接反映,也是其文道并重观念的间接反映.苏轼以其长题日记体诗创作丰富了"以文为诗"的内涵.

    长题日记体诗以文为诗文体渗透

    论刘长卿的夕阳书写及其诗史影响

    张世姚
    88-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长卿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夕阳的描写.他常以素笔,简练书写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突出了其夕阳书写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此外,他的夕阳书写以五言居多,诗中的意象多呈现出清空淡远的面貌.他在夕阳诗中展现了其坎坷人生下的隐逸之思,表达了自己两遭贬谪、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同时,又强调了其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生命意识的感慨.刘长卿的夕阳书写既是对魏晋盛唐诗人的接受与新变,又对晚唐夕阳书写产生了深远的价值.

    刘长卿夕阳书写诗史影响

    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新兴国家传播的实证分析(2013-2023)——基于甘姆森诠释包裹理论

    何国平李婉楹何燕汪良玉...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2013-2023),作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中医药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传播.以俄罗斯、印度、南非三个既是金砖国家、又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南方新兴国家为案例,以甘姆森诠释包裹为理论框架、以这三个国家十年间中医药文化报道为样本进行基于内容分析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印度对社会背景和政府归因更聚焦、俄罗斯对中医药评估和后果与影响较为关注、南非重点强调生态背景和中医药归因;三国媒体中医药文化报道装置主要采用描述装置和论据装置,隐喻和短语较少;历时看,屠呦呦获诺奖(2015年)引发印度对本国医学发展的省思,激发俄罗斯对中华传统医学更大兴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讨论更为广泛多元,舆论出现两极分化;三国媒体中医药文化报道的框架装置和推理装置间存在相关性.

    中医药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国家国际传播诠释包裹

    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的变化及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

    徐志武邹讯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系统爬梳近五年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变化的趋势、影响、动因以及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四个方面探究媒体信任问题.研究发现,国外媒体的公众信任度普遍呈下降趋势.制度、媒体环境、用户自身等因素是驱动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外媒体公众信任度变化对我国媒体运作的启示.

    国外媒体媒体信任媒体运作

    健康中国战略下医疗题材纪录片叙事伦理建构

    蔡绍硕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展现中国医疗行业探索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路径的医疗题材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再现了健康中国战略下现实医疗行业的新发展景象,同时在叙事伦理建构中实现了大众对医患关系的重新认知.从叙事文本来看,纪录片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模态呈现出健康中国行动后医疗行业的发展新貌;从叙事策略来看,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通过互文性及隐喻与转喻在理性科普与温情沟通中得以阐释;从叙事功能来看,纪录片有助于通过情感动员加速良好的医患互信生态构建,并促发媒介集中叙事形塑大众的健康中国认同.

    医疗纪录片健康中国叙事伦理建构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思想

    吴敏严卿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分工与生产力、交往形式相结合,强调社会分工在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反过来推动自身不断细化,指出社会分工的不同阶段就是所有制的不同阶段,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阶级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社会分工与生产方式关系的思想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宏伟思想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生产方式关系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波德莱尔——论本雅明《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

    康欣欣李茂增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本雅明批判波德莱尔过分夸大了作者和作品独立性的革命力量:波德莱尔迷恋诗歌暴动和现代主义英雄对社会的破坏性,而不知革命的真正力量是无产阶级;闲逛拱廊街和移情人群,看似是对劳动异化的反抗,实际已沦为出卖劳动力的商品;为实现艺术自律而提出的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因生产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假意象反而壮大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声势.本雅明超越了波德莱尔,转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旨在发动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本雅明波德莱尔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跪乳图:梁鼎芬父母墓前石像生拓本及题词

    朱万章梁基永关建人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