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陈焕春

双月刊

1000-2421

hnl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256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被引频次最多的十大农林期刊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CAB,AGRIS,AGRICOLA收录,是美国《CA》、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和所有农业文摘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语:国土空间治理和绿色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2024年"生态保护与空间规划"暑期学术交流工作坊为契机,联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世界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视角,探讨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议题,以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

    全球气候变化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和学科交叉分析

    曾晨周詹杭柯新利刘文平...
    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给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以"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议题,面向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合地理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方法和工具,系统梳理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行动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随后基于该议题的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和科学前沿性,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体系、农业生态安全格局和发展模式转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5个方面的交叉研究内容。最后在"地球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下,从全球气候治理、农食系统转型、城乡气候韧性、智慧农林系统、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等交叉研究方向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交叉研究体系进行前瞻性的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学科交叉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的历程、必然性与路径

    张杨沈娟谢婧程鹏...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资源能够调节生态平衡,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经济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牢牢守住自然资源利用的底线,强化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的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历程的4个阶段,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性,提出了新时期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的特征,构建了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实现路径,以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研究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的观念超越、方法超越和理论超越;新时期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法制化与规范化,强调系统性和综合管理,强调科技创新;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强化数字化信息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自然资源制度体系,提高监督监管水平。

    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生态系统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发展现代化

    中国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分析

    栗珂珂周詹杭王真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侵蚀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驱动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空间非平稳关系的探讨和影响因素作用尺度差异性的关注仍存在不足。为探究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复杂驱动机制,以中国34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为参考年,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揭示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的空间异质性,并探索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驱动作用及因素间的作用尺度差异。研究显示: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侵蚀热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以及黄土高原;与基于全局回归的模型及传统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MGWR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变量对土壤侵蚀速率的解释程度,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87;从驱动因素来看,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外,各驱动因素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方向会随着空间位置变化产生结构性差异;平均而言,人口密度是对中国各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贡献最大的因素;中国地级市土壤侵蚀速率在西部地区更容易受到复种指数的影响,在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速率的驱动机制更为复杂,不同驱动因素作用的空间尺度差异更明显。研究表明,决策者应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以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预报RUSLE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社会经济因素空间非平稳性

    中国县域乡村人口收缩的空间识别及驱动机制:基于斑块尺度的研究

    何青松查莹莹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县域乡村地区收缩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剖析县域内人地关系、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提供实证依据及科学指导。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居民点图斑和高分辨率人口分布数据LandScan等具体地理信息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人口收缩指数指标,以此来系统性检测2000-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点在斑块尺度上的人口密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全面分析全国2 847个县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人口收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收缩斑块在淮河流域突出集中,西部地区居民点以轻度收缩为主,东部沿海居民点多为重度收缩。在县域层面,乡村人口收缩现象显示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形成了"两带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县(市)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收缩特性。城镇化水平(UR)、教育服务水平(EDU)、农业机械化水平(ARG)是我国县域乡村内部收缩最显著的3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层面,教育服务水平和农村收入水平的组合作用解释力最强。

    乡村收缩斑块尺度空间格局地理探测器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本土化转译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胡淞博宋子亮陈帅朋梁梦茵...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全球准则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本土化,结合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要求,对NbS全球准则28项细则进行了本土化转译,构建并提出了28项本土化指标,并以湖北当阳市玉泉街道办事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估。结果显示,该项目在基于尺度的设计、包容性治理、经济可行性、适应性管理等方面表现优秀,在社会挑战识别、生物多样性净效益、主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表现良好,而在权衡机制方面则表现薄弱。结果表明,所构建的28项本土化评估指标量化方法简便,可作为决策者和从业者开展NbS本土化自评估的一套有效工具。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本土化指标体系

    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224个地级市的经验与证据

    杜辉张学儒张世国张清勇...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本文 从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一视角切入,基于2009-2010年、2018-2019年中国224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着重探究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全国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呈现收缩趋势,东部省份以及东北地区趋势最为突出,中西部省份收缩趋势不明显;碳排放总量仅东部省份呈现下降趋势,其他省份均呈上升趋势;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显著增加了碳排放量,这一结果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处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后依然成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变为建设用地所引致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变化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路径。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双碳"建设用地耕地产业结构能源消费

    镇街级治理单元碳排放差异化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张超张钰雪李清嘉王睿...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城市镇街级治理单元的碳排放差异化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广州市为例,采用上下结合的碳排放空间计量方法,核算2020年175个镇街单元的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分析不同类型镇街单元的碳排放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通过IPAT模型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影响要素并构建岭回归模型,得到镇街级治理单元的差异化治理要素及减碳策略。结果显示:广州市街道单元碳排放总量远高于乡镇单元总量,但乡镇单元的人均碳排放量远高于城区街道单元,其中工业型乡镇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4。37 t,约是商业办公型城区街道人均碳排放量(2。89 t)的5倍;从空间分布特征上来看,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呈现出"内低-中高-外低"环状格局,但碳排放总量高值区聚集于近郊,人均碳排放量高值区聚集于远郊;结合不同类型镇街级治理单元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建设用地结构等城市建设指标均表现出了与碳排放的强相关性,但不同类型的街镇单元呈现显著差异化影响。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街道与乡镇提出了"控总量"和"控强度"的差异化减碳路径。

    双碳镇街尺度碳排放碳排放测算低碳碳减排

    合肥市县域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

    李丹唐文群陈静媛王诚...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县域层面农业碳排放量时空特征及其调控策略,以合肥市为例,将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作为主要碳源,从农业能源利用、农用物资投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4个层面构建碳排放量的测度指标体系,结合IPCC清单法构建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2003-2022年县域尺度下的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采用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ArcGIS可视化方法分析其碳排放时空特征。结果显示:从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上看,合肥市县域农业碳排放量总量在121。338万~141。0324万t,总体呈"先缓慢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的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为0。482~2。358 t/万元,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合肥市县域农业碳排放量在2003-2005年间多集中在庐江县、肥东县,南北差异稍小,2006-2022年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差异增大;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在2003-2007年、2008-2017年、2018-2022年3个时间段内分别呈现"北高南低""北低南高""东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从农业碳排放重心上看,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迁移,2003-2022年共计迁移约17。75 km。基于此,提出了合肥市县域层面农业碳减排措施。

    农业碳排放碳排放测算碳减排时空特征合肥市县域

    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评价、障碍识别与数字驱动探析

    代梦婷夏春萍贾铖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江苏省及其他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自然间断法、核密度估计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描绘2013-2021年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基于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内部障碍因素与外在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持续上升,但各县域之间的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仍在扩大;截止到2021年,各维度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社会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人口融合;各地区融合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类型,低水平集聚状态占主要部分。整体而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分区域来看,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各障碍因素的阻力大小存在差异。数字技术是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的重要外在驱动力,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城乡融合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数字化营销又是主要驱动路径。研究表明,应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县域之间的联动式与均衡式发展;同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因地制宜,瞄准各县域优势与劣势,破除江苏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障碍;重点支持数字技术在乡村经济领域的应用,培育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再上新台阶。

    城乡融合县域尺度时空演变障碍因素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