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陈焕春

双月刊

1000-2421

hnl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256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被引频次最多的十大农林期刊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CAB,AGRIS,AGRICOLA收录,是美国《CA》、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和所有农业文摘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历史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追求

    李凡略何可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低碳理念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应遵循四大原则:一是探寻粮食生产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二是追求共同富裕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协同之道;三是赓续农耕文明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传承之道;四是谱写尊重自然与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保护之道.未来应构筑生态低碳农业技术发展与应用协同机制,完善生态低碳农业的市场融合与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农耕技艺与生态低碳农业融合传承体系,形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低碳农业协调发展框架.

    生态低碳农业农耕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碳达峰碳中和

    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姚柳杨赖煜赵敏娟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对农业碳交易典型试点状况和农业碳交易流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民参与需求和收益潜力2个维度划分农业碳交易项目类型,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碳交易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增收的效益来源包含管理机构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要素供给、中介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因此,需完善农业碳交易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碳交易支撑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碳交易社会服务活力、发挥农民增收利益共享机制作用.

    农业碳交易农民增收农业减排固碳低碳农业

    "市场-政府"共构机制:中国推进低碳农业的框架

    张海钊胡向东石自忠周慧...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农业领域蕴藏着巨大潜力.然而现实情况显示,这一潜力的释放进度相对缓慢.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明确在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机制.基于此,为深入分析阻碍我国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疑难杂症,厘清堵点的理论基础,从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揭示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从理论角度剖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堵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我国低碳农业平稳发展的机遇识别.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显著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尚未形成将"低碳"理念转化为新的价值创造途径、农业经营主体依然保持着"高碳"时代的发展模式的惯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市场与政府在我国低碳农业转型中的作用,把握"双碳"目标下的现实机遇,借助"市场-政府"共构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

    低碳农业"双碳"目标运行机制市场政府

    地块规模与化肥投入:减施逻辑及其证据

    吴刚钟钰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分析地块规模约束下的化肥减施逻辑,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7个省(自治区)的玉米种植户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stage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2SLS)分析地块规模对化肥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扩大地块规模可以降低化肥投入强度,提高化肥投入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小农户相比,规模农户扩大地块规模对化肥减施的影响更大;对于化肥投入强度越高、投入效率越低的农户,扩大地块规模对化肥投入的影响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机械作业替代农业劳动,是扩大地块规模促进化肥减施的作用机制.

    地块规模化肥投入化肥投入强度化肥投入效率机械作业

    粮食安全视域下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蓝红星冯文薏胡原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粮食安全生态低碳农业大食物观大农业观

    绿色低碳视域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夏炜祁张明辉张安录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 670.37亿元上涨至4 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 353.82亿元上涨至1 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生态外溢价值生态盈亏绿色低碳

    坚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内涵、挑战与战略构想

    郑兆峰高鸣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有效路径.为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本文在明晰生态低碳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愿景,分析当前中国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现实基础和困难挑战,并据此提出战略构想.研究发现,中国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但仍然存在多重目标相互掣肘、减排固碳空间有限、技术储备不足、生态产品价值难以实现等问题.新阶段新征程上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具体思路是充分运用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同步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统筹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重点任务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构建支撑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低碳农业农业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模式减排

    "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碳问题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田云蔡艳蓉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厘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农业碳问题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农业低碳发展

    生态底线约束下的国土生态空间碳储量预测:以襄阳市为例

    韩依纹万明暄方铁树万敏...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态底线约束下的国土生态空间碳储存功能的时空响应特点,运用ArcGIS平台集合PLUS模型和InVEST-Carbon模型模拟并预测2000-2030年襄阳市生态空间碳储量变化及其空间特征.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襄阳市生态空间面积缩减,预测到2030年在生态底线约束下的生态空间退化速度降低;到2030年,襄阳市碳储量由于生态空间变化相应转变,栅格单元碳储量最大值约为18.47 kg,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和东南的林地中;热点分析呈现"热点集中、冷点分散"的格局,生态底线约束有助于优化襄阳市生态空间碳热点格局.

    国土生态空间土地利用预测碳储量生态保护红线气候变化

    湖北省区域碳中和能力评价研究

    穆晓雅徐天乐葛小东黄佳佳...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区域尺度研究净碳排放变化特征及碳中和能力并从区域尺度上实现"碳中和"目标,借鉴《IPCC温室气体排放》《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给定的方法、碳密度法等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碳汇量及净碳排放量(CO2-e)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净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分析湖北省区域碳中和能力.结果显示:2000-2020年,湖北省区域碳汇总量为264 178万t,历年碳汇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幅度约135.21%,年均增长约6.76%;湖北省2000-2020年区域碳排放总量为910 331万t.历年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0-2010年为第一阶段,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2011-2020年为第二阶段,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一阶段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ZM-K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ZM-K统计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湖北省净碳排放量在第二阶段有下降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的生态系统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仍有巨大差距,净碳排放量的变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持续深入进行碳减排,优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并大力发展碳捕获技术与相关产业.

    碳中和生态系统碳汇碳排放优化管理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