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体化与统纪化:"儒法国家",抑或大国礼治?

    任锋李欢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法国家"作为概括中国秦汉以后政治系统特质的既有模式,没有充分估量礼治对于中国国家结构的奠基意义,易于呈现为古今断裂的历史政治叙事.周礼所开启的中心统合主义原理展现为一体化与统纪化.一体化包含了统治权力一体化、族群伦理一体化、家国经济一体化,由周礼中的分封、宗法和井田开其端,深刻影响了郡县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统纪化是指礼治秩序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分别呈现为生统、宗统和治统,三统相系相维而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正是大国礼治所展现出的一体化和统纪化,使我们在面临秩序危机的时候赓续了大一统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进一步推进族群、经济和治理层级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完成了文明古国的现代转化.

    一体化统纪化儒法国家大国礼治中心统合主义

    论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容纳、拒斥与回归

    李健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经怀疑、而后拒斥、最后又回归的转折,这一转折也与梁启超自身政治思想的演进紧密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国家思想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梁启超国家思想的多变与两歧,既回应了急速迁转的转型期政治情势,也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展开留下了多元的思想遗产.不过,即便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国家思想历经多次变化,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却在流变中保持着内在统一,他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共性国家.

    梁启超卢梭国家主权公共性

    生态整体主义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龙静云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与物质主义形成合流,这是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也是生态整体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生态整体主义在本质上是指倡导人类彻底摈弃自身地位至高无上的价值论独断,秉持人与 自然平等互利、和谐共生的一种生态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整体主义的精义在于"人与 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所笃信的是,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应以中国哲学中"侍天地"的生态责任精神,促进和实现人与 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互利共荣.就当下我国而言,生态整体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以"四个统一原则",即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统一,与人为善和与物共适的统一,生活幸福与生态美好的统一,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的统一,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促进生命共同体繁荣,建设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

    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展开

    王清军余嫏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构成一个显性议题.《宪法》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对司法权履行乡村环境治理职责提供了规范依据.中国党政体制形塑之下的环境司法具有特殊回应机能,在实现环境正义的同时能够产生治理叠加效应.体制变革之后的国家检察机关能够有效承接立法权、有机整合行政权和有序对接审判权,在制约行政权方面凸显出不同于法院审判权的特殊意涵,实现了"行政主治"与"司法督促"的良性互动.检察机关通过发挥政府履职的承接者和监督者、条块联动协调者、多元参与组织者、治理机制稳定器等功能,消解政府主导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牴牾、缺位、僵化,赋予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新的内涵.同时,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也存在着过度扩张、忽略过程监督、政治俘获和过度竞赛等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环境司法检察机关乡村环境治理乡村生态振兴

    服务型社会组织如何推动政策倡导?——基于拓展性倡导联盟框架的纵向个案分析

    杨宝李万亮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社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屡见不鲜,但服务型社会组织推动的政策倡导过程仍处于"黑箱"状态.基于拓展性倡导联盟框架,本文研究服务型社会组织创建政社合作联盟及其政策学习的过程与机制,基于纵向个案考察发现:第一,服务型社会组织以治理现代化等"相对稳定参数"变革开启的政治机遇组建了松散的政社合作,并借力群团改革之"子系统外部事件"构建了以群团组织为纽带的紧密型政社合作联盟.第二,政社合作联盟以政策方案的"迭代递归"原则开展"试验性学习",历经创投式示范探索、横向型对比试验、权威化推广扩散等阶段之后达成政策共识.第三,无论组建联盟还是政策学习,服务型社会组织与群团组织是关键的"双政策经纪人",分别以"专业方案"和"网络中介"动员地方政府支持倡导联盟.研究结论为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服务型政策倡导提供了理论解释,丰富了倡导联盟框架的本土化研究.

    服务型社会组织政策倡导政社合作联盟双政策经纪人

    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与行动策略——以T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例

    徐小丰陈世香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政策的执行情境往往是发散的,相互竞争的.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价值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公共福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发了一个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湖北省T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过程为案例,考察地方政府在社会政策执行中的多重逻辑竞争与行动策略.研究发现:社会政策的地方执行面临着多重制度逻辑,制度压力与行动情境张力下的多重制度逻辑冲突是地方政府策略性地执行社会政策的制度基础,关键行动者的认知图式是政策执行的微观基础,制度与行动者的不断互动使得情境性自主成为地方政府短期或长期应对冲突的行为策略.本研究为理解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更为动态的制度环境与基层行为模式结合起来,阐明并揭示了"为什么政策执行会采取这样的形式",推进了政策执行研究的微观基础.

    社会政策政策执行多重制度逻辑冲突行动策略

    语境互文:李金发新诗创作论

    陈爱中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李金发在汉语新诗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写作技法引入汉语新诗创作,探索以传统汉语为媒介的汉语新诗写作方式,在五四白话诗之外,开创了汉语诗歌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 自为性、个人性写作理念,欧陆的写作语境给他带来独特的诗歌文本结构,独白诗境和知性诗歌的写作倾向是带来晦涩性评论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诗歌成就所在.

    李金发异域写作知性诗歌语境互文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审美风格

    袁琳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的面貌,整体呈现出三种审美风格:宏大叙事中雄伟壮丽的崇高美、日常叙事中清新宁静的优美、异化情境中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荒诞感.无论是抒发社会主义建设革命豪情的壮美、表达日常生活幸福之感的优美,还是讽喻社会异化情境中的荒诞感,诗歌的价值内核仍然指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政治抒情诗崇高优美荒诞感

    注释类典籍三重语义层级与文本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中心

    于芝涵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释类典籍包含词义、文义、训释三级语义层,每一层级的语义都可以影响文本用字导致异文.以《论语》经注疏为讨论中心,可发现三级语义系统和异文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首先,汉语字词关系的对应具有历时性,后世以分化字、通用字、本字改早期文本的母字、异体字、通假字,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其次,文本的文义具有兼容性,后世使用"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近义词替换,或"据经造字"表达文义,也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再次,经注本的训释参与构建文本意义系统,后世选择与训释更切合的文字形体,以至出现"据注改经",亦会导致后时文本呈现异文.总体来看,后出异文多致力于加强文字和文本意义层级的联系.

    异文词义文义训释《论语》

    汉语方言的"被""把"同现句

    王莹莹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方言广泛存在被动式和处置式在同一句中共现的现象,即"被""把"同现句.同现句可分为三类:合用型、套用型、连用型,具有调节焦点、经济简明、连贯语篇等功能.同现句萌芽于唐,发展于宋元,至明清日臻成熟并沿用至今.它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被动式和处置式的高度和谐是前提条件,数量象似、标记象似、句式—意图象似是认知动因.此外,同现句经由概念融合生成,可看作事件融合的语言表征.

    汉语方言被动式处置式同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