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何俊

双月刊

1674-2338

hsyxuebao@hznu.edu.cn

0571-28865870 28865871

310036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林街16号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杭州师范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79年8月创刊,1983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120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多年来以创高水平学术期刊为目标,关注中国社会变革、理论前沿与学术自身增长,实事求是,繁荣学术,积累文化,服务于科研教学。本刊学术优势在文化、哲学、历史、学术史、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走专题化、特色化道路,先后设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研究”、“20世纪学术回眸”、“现代性与中国文化传统”、“90年代研究”、“当代小说讨论”、“21世纪学术研究”、“21世纪哲学前沿”、“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语言及其应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浙江地方学术文化研究”专栏,推出特邀主持人制度,邀请著名学者主持重点专栏,约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撰写高质量论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浙江省一级期刊的称号(浙江省学报仅两家)。199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执行优秀奖。2002年蝉联第二届中国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9月,由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比,被评为中国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浙江省社科学报仅一家)。 2004年是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推选参加中国国家期刊方阵评选的10家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寻现代中国的文明基础:康有为的文明论述与东西文化论战的开端

    张翔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有为在 20 世纪初较早地通过区分文明的物质层面与道德层面,发展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各擅胜场的论述,下启东西文化论战."一战"爆发呈现的欧洲文明危机与袁世凯复辟呈现的民国初期的共和危机,激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陈独秀持东西方文明不可调和论及"全盘西化论",反对辜鸿铭以中国文明拯救欧洲文明的主张,形成针锋相对的格局,清晰显示现代中国建构的文明基础问题,已经与王朝时代的夷夏之辨很不一样.更多论者主张东西方文明调和论,李大钊、杜亚泉等人在 1916 年前后已经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东西文化有何差异、孰优孰劣、能否调和、如何调和等议题的展开,呈现了共和制新生时期的中国思想界探寻现代中国新的文明基础的重要一步,也是现代中国知识思想转型的重要一步.

    现代中国的文明基础夷夏之辨东西文化论战康有为

    致作者

    13页

    重树经学典范:曹元弼"郑注配经"的思想要义

    邓国光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来中国人文学术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在研究内容、态度、方法上均不断变化,在接受的同时亦自我调整.20 世纪60、70 年代"范式转移"的研究观念论开始大行其道,亦渗透进近 40 年来中国学术各类之中,与"新变"一词语义互参,成为当下学术思路不断求新求变的集体风尚,形成集中一偏的思想困局.相对于集大成式的学术高度的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以客观态度审视学术研究主体性的范式观念,本来早存在于中国经学的传统之中,透过范式的"会通"构成强大的学术人格魅力,以顶天立地的文化精神为时代缔构正面的建设力量,从而体现集体幸福的愿望,形成"立"的精神动力,与"范式转移"所导致的"破",实在是两副照面.因此特别彰显民国时代以来,在学制"废经"而学术全面西化的时代情景中,于学制外所存在坚持不懈的终身治经之士如曹元弼,其全力重建经学的典范价值,坚持树立中国文化的恒常属性,重建中国文化的高尚情操.正视曹元弼"范式重建"的意义,无疑能增强社会上有所"立"的正面价值.

    曹元弼经学典范郑注配经学术大统王道精神

    崔骃《四巡颂》与东汉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

    王德华方嘉源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汉崔骃《四巡颂》是对汉章帝元和年间四次巡狩的颂美.《四巡颂》的文本序列和出巡时间,反映了章帝顺时出巡对阴阳中和之气的尊奉;对章帝巡狩时敬天保民的书写,构建了天人和合的宇宙秩序,体现了东汉对"中和"的神圣王权空间的建构;巡历之地的历史感怀,始终贯穿着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文化的审视视角.崔骃《四巡颂》以上三个方面的书写,反映了东汉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的深刻影响.

    崔骃《四巡颂》汉章帝洛阳天下之中巡狩文学

    中晚唐私修类书与律赋关系略论

    甘生统
    30-3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作为书籍体式的类书,虽然分属于不同领域,产生于不同时代,但两者在功能、题材、体例等方面有着天然联系.中晚唐时期的私修类书与律赋,在上述联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科举考试这一相同的背景下出现,有着相似的生成机制和政治教化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此期的私修类书对律赋的体制特点、理论主张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修类书律赋中晚唐赋论

    七七事变后北大学人的坚守与离散

    袁一丹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 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引发争议,周黎庵认为留平学人闭门著述无异于挂出遗民的招牌,变相承认敌伪的统治,在沦陷下不为逆民、便为顺民,不存在隐逸的空间.留平学人自身对闭门著述的生存策略亦不无焦虑,当沦陷已成定局后,纷纷选择离平南下.最终留平的北大教授如周作人等则面临更严峻的道德考验.

    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北大学人胡适郑天挺周作人

    若隐若现的"门槛":早期新兴木刻运动背后的经济与人际

    陈琦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 1930 年代,鲁迅曾为革命考虑而大力提倡木刻画.由此以后,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壮大.当时围绕木刻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即成本低廉.相对于其他画种,木刻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门槛较低的艺术,尤其适合经济不宽裕的艺术青年.就狭义的木刻创作而言,木刻确实无需过高的经济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木刻方面不存在资源壁垒;而且对一个亟待走向社会和大众的、广义的木刻创作即"木刻运动"而言,其所需的起步成本则非同寻常.木刻青年的筹款活动、工具及画集的采买、画室的经营,以及鲁迅对木刻集的精印出版、对木刻团体的慷慨资助等细小侧面,可以反映出木刻运动初期一些在以往研究中不易被注意到的具体物质问题,这些细节可以为考察木刻运动的现场提供若干新视角与线索.

    鲁迅新兴木刻运动左翼艺术艺术经济

    元宇宙浸入"智缘政治":构建数字空间治理的一种思考

    方旭全凤林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丰富着地缘政治理论,由数字技术架构的元宇宙将成为地缘政治继海陆空天并行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未来大国国际竞争的重要战场,进而引发"智缘政治"博弈."智缘政治"博弈是行为体通过引领元宇宙数字技术、控制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数字主权和数字疆域以实现政治博弈的目的.元宇宙逐渐对"智缘政治"的浸入,将威胁国家数字主权安全,激化"数字疆域"博弈态势,加剧"虚拟边界"模糊而催生文化冲突.为此,应从完善数字空间战略布局,树立元宇宙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共识角度构建数字空间治理方案,以防范化解元宇宙空间的"智缘政治"风险.

    元宇宙智缘政治数字主权数字空间治理

    《法义》中的教育方式探究

    李长伟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义》是柏拉图重要的教育著作,教育方式则是《法义》中的教育的重要构成.柏拉图借雅典人之口,将教育对象分为两类,即作为少数人的统治者以及作为多数人的普通公民,然后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将教育方式分为两类,即面向前者的理性的教育方式以及面向后者的神话的教育方式.就两种教育方式而言,柏拉图更重视神话,这是因为《法义》所建构的城邦是次好城邦,而不是哲人主宰的理想国.不过,神话与理性,又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存在着共通性,这共通性既体现在民众也具有理性的能力,也体现在它们都持守限度.

    《法义》柏拉图教育方式理性神话

    高校绩效管理的内涵、实践误区与匡正路径

    沈忠华柳艾岭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绩效管理是"舶来品",它来源于公共管理部门,因此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有着必然的联系.近年来,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已成普及之势.一定时期内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助推了不少高校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渐显现.虽然这与绩效管理这种模式的本身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其认识上的不足或实践中的偏差.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或实践中的偏差主要反映在对绩效管理内涵的理解、实施的路径和方法以及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对高校绩效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匡正路径的建议,有助于高校正确把握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精髓,为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发挥出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高校绩效管理实践误区匡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