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设计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设计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陈磊

双月刊

2095-0705

AD_research@vip.sina.com

027-87651873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设计艺术研究/Journal Design Research
查看更多>>《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2年创刊以来,本着繁荣高等教育事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理论探讨及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园地的宗旨,历经近20年的建设,本刊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已形成一定影响,读者及作者队伍涵盖了国内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的一年中,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办刊宗旨,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创视角下传统錾刻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为例

    盛恬子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錾刻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通过使用各种形状的小錾子在金、银、铜器或首饰上錾刻出线刻和浮雕的装饰效果.但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面临着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问题.因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创新性的将传统《金属錾刻工艺》课程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錾刻工艺与文创首饰设计》课程,从文化创新视角探讨錾刻工艺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路径,培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錾刻工艺并将其融入当代生活方式的珠宝首饰设计人才,以期为相关珠宝设计专业院校开设錾刻工艺课程提供教学借鉴.

    珠宝首饰设计传统錾刻工艺文创产品开发

    湛江傩舞之仙排村"走清将"傩舞面具美学研究

    孔德强
    130-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湛江雷州市松竹镇仙排村"走清将"傩舞面具为研究对象,对其系统化整理,能让人们更多的转向去关注这一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窘境下的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同时能为非遗民俗研究学者及文创产品研发奠定理论基础.以国内学者对"走清将"傩舞面具的研究现状为出发点,重点从其五行美学、角色符号、选材与工艺进行研究,进而对这一国家级非遗背景下的傩舞面具美学进行全面剖析.通过对湛江雷州仙排村"走清将"傩舞面具进行挖掘、整理、归纳,探析傩舞面具的美学特征,为湛江非遗文化深入探究提供思路和必要参考,有利于提升湛江地域文化和美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非遗湛江傩舞"走清将"面具傩舞面具制作技艺美学研究

    彝文与汉字的形态交融关系研究

    李刚王诗淇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与彝文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其原始字形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汉字与彝文都是在一个个方格内纵横交错地组成形体各异的字形,在字形上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联系汉字与彝文文献记载,结合六书造字法则,探讨了汉字与彝文在起源、字形以及造字方法上的关系,认为汉字与彝文在字形上的联系反映了它们作为人类语言符号的共同特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彝文汉字六书造字

    中国酒器的设计语义起源探究

    郗小超
    141-14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寻找中国酒器的设计语义起源.借助先进的认知心理学"整合理论"和情感化设计思想,用其理论精髓构建中国汉字表意构形特征与器物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汉字"角""酉"与大口尖底瓶设计的认知特征,并对三者进行概念整合分析,大胆提出了中国酒器设计语义的由来:起源于兽角并最终定型于尖底瓶,同时挖掘出其精神含义——劝诫饮酒者须当以礼为先、适量节制.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可以用于中国其它器物的设计与传承研究.

    认知语义概念整合汉字表意酒器设计

    广西壮族绣花鞋的形制特征及文化属性研究

    屈悦玲贾朝红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绣花鞋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弘扬壮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揭示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和图像分析法对壮族绣花鞋的款式、材质、色彩和图案进行分类整理与深入分析,归纳壮族绣花鞋的形制特征,进而梳理其三重文化属性:建立在色彩与图案稳定性上的传承性,建立显性"载体"之下因各支系各具特色的图案细节而显现的标识性,在"形式与"内核"双重维度下的创新性.研究结果表明,绣花鞋头形制变化多样,材质以布艺为主,色彩呈现黑蓝红三大趋势,图案以组合型纹样为主,共同体现其文化属性.

    壮族绣花鞋形制传承标识

    滇西《天地三界》甲马的图式建构与精神表现

    常正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西《天地三界》甲马的图式结构极具地方化特征,外方内圆且龟象藏隐其中."外方内圆"与中国"天圆地方"传统观念相关.从先秦作以天地道法之解至东汉以后正式成为天地形态的表述,"天圆地方"深刻地影响了民间的宇宙认知及艺术表现;而圆与四方位所形成的龟形图式,则是对各民族神话中普遍存在的"龟负大地"情节的创生精神隐喻.滇西《天地三界》甲马作为民间天地信仰的重要表达形式,表现出滇西社会"天地人三界"的宇宙秩序体系与"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的基本社会理念.

    滇西甲马天地三界方圆天圆地方三才观

    延边朝鲜族传统常服结构探微

    许晶玉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延边朝鲜族传统常服进行分类归纳,从形制、结构、裁剪几方面分析其特征,并结合实地考察与访谈,探寻服饰结构的构成逻辑与制衣原理.朝鲜族服饰结构的生成基于历史记忆、民族审美及生活习俗,民间的裁剪方式与工艺技法则是构成结构形态的内在动因,形式与观念的表达归结于这两个层面,即人文语境与技术语境.

    朝鲜族传统常服结构特征裁剪原则制衣理念

    量产的装饰:长沙窑彩绘瓷程式化表现研究

    杨坤雨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沙窑是唐代以彩绘瓷烧造而闻名的民间瓷窑,其所绘制的装饰类型多样,样式繁多.但经对其彩绘瓷装饰纹样加以研究,可发现其具有程式化的表现倾向.长沙窑彩绘瓷中装饰纹样通常由主图案与边饰的组合而成,并且常以固定的图式样式而呈现,绘制手法近乎一致,色彩选取也有所僵化.经研究,长沙窑彩绘瓷的程式化表现实际是"模件化"生产体系的产物,其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并能够让窑口实现最终的盈利目的.但这种巧妙的生产方式也并非毫无问题,随着"模件化"生产体系的推进,在长沙窑彩绘瓷的装饰绘制过程之中也出现了"粗制滥造",但考虑到经济成本问题,这一问题对于生产方与购买方而言变得可以忍受,因此才会被长期留存使用.

    长沙窑装饰程式化

    作品选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