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

于渤

双月刊

1672-0334

glkx@hit.edu.cn

0451-86414056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

管理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管理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也是管理学院重要的学术阵地。1987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创刊之日起,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以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面选题、设栏以一片爱心为读者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本刊在国内经济管理刊物中独具特色,被台湾地区列为大陆重要的管理刊物之一,曾十次荣省、部、国家级奖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革时代组织激励的多元化专栏介绍

    贺伟董韫韬张莉
    1-2页

    是压力也是动力:绩效薪酬对员工工作主动性的非线性影响

    陈钰瑶张正堂刘楚薇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益"内卷"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绩效薪酬作为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的重要工具.虽然,已有大量的证据证实绩效薪酬能够对员工发挥显著的激励效应,但是在组织实践中,绩效薪酬屡屡展现出种瓜得豆的不稳定效果,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难题.因此,考察绩效薪酬的非线性激励效应以及员工在不同强度绩效薪酬条件下的认知评价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的理论视角,将员工对收益投入评估的动态心理计量过程纳入对绩效薪酬整体的压力感知框架中,揭示绩效薪酬对员工工作主动性的非线性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具体探讨了绩效薪酬对员工挑战型压力感知的非线性影响,绩效薪酬通过员工挑战型压力感知对员工工作主动性的非线性中介效应,同时考察了员工薪酬效价在上述关系中发挥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和非线性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通过问卷收集,获得258名银行员工的三时点配对数据.借助Spss 26.0,Mplus 8.3以及R 4.1.3,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路径分析以及蒙特卡洛检验等方法进行瞬时简单斜率检验、瞬时间接效应检验以及瞬时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绩效薪酬与员工的挑战型压力感知之间呈U形关系,且绩效薪酬通过员工挑战型压力感知向员工工作主动性传递U形间接效应.员工薪酬效价对上述非线性间接效应起显著调节作用,即与薪酬效价低的员工相比,当员工的薪酬效价较高时,该间接曲线效应更强.研究结果证明了绩效薪酬激励效应的U形作用,这与主流的绩效薪酬发挥倒U形激励效应形成鲜明对比,为绩效薪酬有效性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不同强度绩效薪酬对员工认知评价过程及其工作主动性的差异化影响,对管理者进行薪酬方案设计以及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启示.

    绩效薪酬工作主动性挑战型压力感知薪酬效价非线性影响

    磨刀不误砍柴工:探索体育锻炼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王小予贾迎亚岳淑萍赵曙明...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才引领驱动的国家战略,企业能否有效激励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企业创新与创造过程,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由于员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的物质激励已逐渐让位于休闲激励等新颖的内在激励手段.尽管恢复领域的研究已表明体育锻炼对员工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但这种恢复效应能否溢出到工作结果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试图检验体育锻炼这一代表性恢复活动对员工绩效的恢复效应,并挖掘其中间路径和边界机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放松体验和掌握体验两种恢复体验,在周末体育锻炼与员工下周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工作中的社会支持,即领导支持和同事支持,在周末体育锻炼、恢复体验和下周工作绩效间发挥的调节作用及其有调节的中介机制.本研究通过经验抽样法收集了8家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共408名员工为期4周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Stata 16.0和Mplus 8.0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方法和多层次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和跨层次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内层面,周末体育锻炼通过提升员工的掌握体验积极影响其下周的工作绩效.在个体间层面,社会支持则调节了掌握体验对下周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的领导支持和同事支持越多,周末体育锻炼通过产生掌握体验进而提高下周工作绩效的间接效应越弱,即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的领导支持和同事支持会削弱掌握体验对工作绩效的积极溢出效应.本研究证实了体育锻炼作为恢复活动对于员工绩效承担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促进作用,打开了工作恢复和绩效结果之间的黑箱,推动了工作恢复的本土化研究.同时,本研究也从组织激励的角度为企业探索多样化的激励手段、保持并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工作激情提供了研究依据.

    工作恢复体育锻炼掌握体验组织激励经验抽样法

    众包平台内接包方知识贡献行为的协同激励机制研究

    孙新波何志伟张纯宁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众包平台作为汇聚群体智慧的重要载体,其实现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动接包方持续贡献高质量的知识.然而,已有研究通常从静态或单一视角设计激励机制,既难以满足接包方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适应众包平台动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鉴于此,需要从协同演化的视角出发,探究众包平台中的协同激励机制及其对接包方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针对猪八戒网的激励实践,结合自我决定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遵循"前因-过程-结果"的研究逻辑,运用纵向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众包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协同激励机制及其对接包方认知和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基于此,总结众包平台协同激励机制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不同协同激励要素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随着众包平台的发展,其协同激励机制经历了"显性与隐性激励协同-显性、隐性与活化激励协同-显性、隐性、活化与涌现激励协同"三种状态.其中,不同激励要素的作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且激励效果表现出非对称性.研究表明,激励要素的协同效应通过4条路径联动实现:①显性激励与外部目标耦合以驱动知识贡献行为的生成;②隐性激励与结果预期匹配,提升行为涉入度;③活化激励与自我效能感、内部目标匹配,进一步增强涉入度;④涌现激励与情感承诺匹配,提高行为的稳定性和涉入度.协同激励要素通过不同路径的相继作用,放大单一激励要素的作用效果形成协同效应.研究弥补了现有协同激励机制过程性研究不足的缺口,打开了协同激励要素协同作用的"黑箱",为众包平台设计科学合理的协同激励机制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以更好激励接包方持续贡献高质量知识资源,实现众包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协同激励机制众包平台知识贡献行为协同演化激励作用路径

    愿景型领导对科研人员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刘松博王曦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投入与创新,由此引发了关于如何有效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绩效的讨论.在科研团队中,领导者同时肩负团队管理和科研指导的双重职责,对于科研团队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从多个理论视角出发,尝试解释领导行为与科研人员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却相对忽视了领导者帮助团队内科研人员设定和规划清晰具体的目标,进而提升其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当面对科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时,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成员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前行.因此,需要在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完善研究结论.基于目标设定理论,探讨了科研团队中愿景型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检验员工目标清晰度的中介作用,同时考察领导与员工目标一致性的调节作用.采用多时点多来源问卷调研的方式,调研中国某科研单位,获取了61位科研团队领导者及其404名下属的匹配数据.通过Mplus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层次路径分析,同时采用R4.0.3进行20 000次参数抽样的Monte Carlo分析,检验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科研团队中愿景型领导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目标清晰度,进而对员工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目标一致性越高,愿景型领导通过目标清晰度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越强.研究成果基于目标设定理论,检验了愿景型领导在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方面的有效性,丰富了科研人员创新绩效的前因研究,并为科研团队中领导者如何提升员工创新绩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补充了目标一致性作为调节变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结果对科研人员的目标管理和创新激励提供了实践启示.

    愿景型领导创新绩效目标清晰度目标一致性科研人员

    数字化知识搜寻、能力重构与突破性创新

    胡畔郝岩芝赵丽娟刘畅...
    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获取资源的方式,为企业突破性创新创造了条件.同时企业为适配环境改变而进行的能力重构作为长期驱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对企业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取得有决定性影响.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知识搜寻推进能力重构,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整合视角,构建知识-能力-创新产出的研究框架,探讨数字化知识搜寻、能力重构与突破性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267份企业调研问卷,运用Amos 21.0进行结构方程分析,采用bootstrap方法和Mackinnon PRODCLIN方法验证数字化内外知识搜寻与能力进化和替代以及突破性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并进一步检验进化和替代两种重构方式在数字化内外部知识搜寻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知识搜寻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力重构中介了数字化知识搜寻与突破性创新间的关系.数字化知识搜寻的两个维度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路径不同,数字化外部知识搜寻既能直接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又能通过能力进化和能力替代间接影响突破性创新,而数字化内部知识搜寻只能通过能力进化间接影响突破性创新.能力重构两个维度在数字化知识搜寻与突破性创新间的中介作用不同,能力进化比能力替代发挥了更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检验了数字化知识搜寻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有益补充了关于突破性创新前因变量的理论认识,揭示了数字化知识搜寻对突破性创新的作用路径与机理,明晰了进化与替代两种能力重构方式在突破性创新中的差异性中介作用,拓展了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对企业数字化知识搜寻战略选择、能力重构实务与突破性创新实践有启示作用.

    数字化知识搜寻突破性创新能力进化能力替代

    实质性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债务违约风险

    袁雪莹李仲飞许金花商丽霞...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成为必然选择.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伴随着持续的投资和较长的回报周期,常常会遭受偿债压力,鲜有研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对债务违约的影响.由于缺少明晰的社会责任指引,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未落到实处.因此,本研究选取2010年至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实质性社会责任视角,手工搜集具备行业特征的实质性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探索实质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债务违约的影响.基于信号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别从事前预测和事后检验两方面评估企业债务违约率,考察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对企业声誉和资源获取的影响效果与企业违约率的关系,以及在地区市场环境和政府干预因素下的异质性特点.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非实质性企业社会责任,能通过信号效应降低预期债务违约率,在社会信用度低的地区该信号效应更强,从侧面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解耦的现象;而实质性社会责任通过政府的隐性担保获得银行的信贷倾斜,干扰了银行原本的信贷筛选决策,使银行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提高了债务违约率,该现象在国企或政府干预强的地区更为显著.从实质性视角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对债务风险的影响,有助于排除投机行为的噪音干扰,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在动因及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关注了银行主动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贷筛选偏好,并强调了政府隐性担保对信贷决策的干预,不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对政府监管机构如何完善和优化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性企业社会责任债务违约率信贷筛选政府干预

    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生产率:要素配置和供应链治理视角

    贾俊伟武瑛何年初许江波...
    8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对数字技术与企业生产率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研究主要强调数字技术,而弱化了其与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融合过程,导致其研究深度和实践价值受到一定局限.在加速推进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现代供应链的背景下,探寻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刻画微观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并以2010年至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解决内生性问题.本研究分别从要素配置和供应链治理视角揭示供应链数字化提升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对其产生的异质赋能效应和兼具的供应链溢出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生产率.在作用机制方面,供应链数字化既会产生要素配置效应,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也会产生供应链治理效应,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依赖,进而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得出,供应链数字化的生产率提升作用在高管战略眼光较为长远、环境不确定性较高、中小型、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明显,并且主要来自于采购和营销环节.拓展性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兼具生产率溢出效应,可以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率提升,但主要体现为"向上溢出"的传导效果.实证检验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从要素配置和供应链治理角度打开了其机制"黑箱",有助于从供应链视角增进对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的理解.研究结果对支持供应链创新和优化升级、引导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共赢、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供应链数字化企业生产率要素配置供应链治理文本分析

    ESG表现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

    袁知柱侯利娟
    10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资问题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受常规融资渠道难度大的限制,商业信用这一非正式融资方式受到全球企业的青睐,如何提升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能力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作为商业信用供给方的供应商和客户逐渐将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表现纳入授信决策.ESG表现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商业信用融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2009年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ESG表现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链集中度、行业竞争程度和融资约束程度的调节效应.在进一步研究中,从信息风险和财务风险视角出发,探究ESG表现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内在机制,并考察其经济后果及ESG表现对商业信用融资结构的优化作用.从改变变量计量方法、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等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保证了结论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即企业ESG表现越好,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能力越强.对供应链集中度高、行业竞争程度激烈和融资约束程度大的企业,ESG表现提升商业信用融资水平的效果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通过降低信息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路径,缓解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风险的担忧,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而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外,良好的ESG表现还能优化商业信用融资结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ESG实践在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后,能提高企业未来经营绩效和价值.不同于传统的资本市场情境,从商品市场中的商业信用融资视角考察ESG表现的经济后果,揭示了降低信息风险和财务风险是ESG表现扩大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作用机制,丰富了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和ESG表现经济后果的成果.研究结论对企业重视ESG实践、利益相关者关注ESG表现及监管部门完善ESG相关制度等具有重要启示.

    ESG表现商业信用融资信息风险财务风险供应链集中度行业竞争程度融资约束程度

    包装的垃圾分类友好性对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吴水龙赵嘉隽袁永娜
    12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装的垃圾分类友好性作为一种特殊包装属性,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重视.垃圾分类友好性是指包装能够减轻消费者的分类困惑、缓解消费者对分类的畏难情绪和提高分类效率的属性.然而,垃圾分类友好性能否像形状、颜色等其他包装属性一样,直接影响产品购买意愿,尚待进一步探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有用性理论,探究垃圾分类政策强度的高低和是否说明垃圾分类友好性如何调节垃圾分类友好性对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检验感知有用性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通过4个实验,结合随机线上问卷、定向线上问卷和线下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Spss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bootstrap中介作用分析验证假设,并排除其他可能的调节效应与中介解释.研究1结果表明,当垃圾分类政策强度较低时,垃圾分类友好性对产品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当垃圾分类政策强度较高时,垃圾分类友好性显著且正向影响产品购买意愿.研究2结果表明,没有说明垃圾分类友好性时,垃圾分类友好性对产品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说明垃圾分类友好性时,垃圾分类友好性显著且正向影响产品购买意愿.在垃圾分类政策强度较高时,或说明垃圾分类友好性时,感知有用性中介了垃圾分类友好性对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此外,研究排除了消费者创新性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以及环境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感知可能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3总结了7种能够使包装进一步分类友好的方式,为营销实践和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在理论上,探索并验证了影响产品购买意愿的新型包装属性、拓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在绿色消费中的应用场景,并以利己视角丰富了绿色消费的心理机制.在实践中,从企业产品设计的角度和垃圾分类政策制定的角度分别提出管理启示.

    包装的垃圾分类友好性产品购买意愿垃圾分类政策强度垃圾分类友好性说明感知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