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床与液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床与液压
机床与液压

闵新和

半月刊

1001-3881

jcy@gmeri.com;jybjb@163.net

020-32385312

510700

广州市黄埔区茅岗路828号

机床与液压/Journal Machine Tool & Hydraul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光盘版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刊,我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用刊。主要介绍液压、气动和控制技术,及其在工厂生产制造、机电工程设计、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设备使用维修和技术改造、开发方面的最新科研生产成果。此外,本刊还经常报道机电行业技术有关领域的专题综述,技术讲座,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最新信息。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普及与提高、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原则,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企业形象的理想窗口,读者是遍布全国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工厂的技术人员,设备管理、维修人员,企业管理干部,经营促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通用机器人控制器的色谱试验机器人设计

    黄青丹吴培伟魏晓东王婷延...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绝缘油色谱分析快速响应、全自动化控制的需求,提出以某公司通用机器人控制器为核心的色谱试验机器人控制方案.通过EtherCAT工业总线实现控制器与伺服的控制与数据交互,基于AtMega2560 的外部工控板扩展系统输入输出实现多外部设备的控制;上位机通过网络通信的方式实现控制器与色谱仪、震荡仪的控制与交互,进而实现绝缘油色谱分析流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只需将待分析的瓶装油样放入油样放置区,通过上位机选择油样数量与类型,启动色谱分析控制系统就可自动完成油样制备、震荡分离、油气分离、色谱分析全过程,此控制方案操作简单且便于后期维护.通过实际油样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案性能稳定且高效,绝缘油组分分析的重复性与准确性均达到国标要求.

    机器人控制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色谱分析

    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生产计划与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集成问题

    唐红涛曾骄刘歆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机加工企业制定的生产计划与车间调度方案不兼容的问题,建立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最小化加工成本为目标函数的生产计划与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集成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作为全局优化算法,在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子交叉的方式改进群体进化,同时设计随机性的边界变异,提高种群多样性,避免局部最优,学习因子及惯性权重采用幂函数动态变化,增强其搜索能力,更快收敛.最后通过生产实例,验证了IPSO在解决生产计划与车间调度集成问题上的可行性.同时将PSO、灰狼优化算法(GWO)和遗传算法(GA)作为对比算法,在15 个Brandimarte基本算例上开展实验,得到的结果均优于其他算法,证明了IPSO求解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改进粒子群算法边界变异柔性作业车间调度

    基于泵泄漏模型的双泵源流量控制系统

    任冠旭杨敬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泵阀协同压力流量复合液压控制系统在流量控制模式和压力控制模式之间切换时,由于过流匹配,系统会产生压力冲击和能量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泵的泄漏模型,提出一种由伺服电机作动力源的内啮合齿轮定量泵和三相同步电机拖动的电液比例变量泵组成的双泵源流量控制系统.建立基于泵泄漏模型的双泵源流量控制系统的AME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对新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以伺服电机驱动内啮合齿轮泵作为补偿泵的双泵源流量控制系统,由流量控制模式切换到压力控制模式时,压力冲击降低 30.7%,流量波动减小 58.3%;由快速模式切换到微动模式时,模式切换所用时间减少 62.5%;当负载发生突变,快速模式可以有效补偿系统泄漏量,且系统的流量波动减小2.68%;在微动模式下,系统的流量波动减小 10.86%,比传统的泵阀协同压力流量复合液压控制系统速度稳定性提高.

    电液流量匹配控制双泵源泵泄漏模型变负载

    电液负载敏感分流同步纠偏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胡继东罗艳蕾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负载敏感控制用于双缸同步驱动中,为提升系统的同步精度和效率,设计电液负载敏感分流同步纠偏驱动系统.在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基于AMESim软件搭建此系统的仿真模型.在无同步纠偏系统参与工作时,分析偏载对系统分流精度和同步精度的影响规律;在所设计的同步纠偏系统参与工作时,分析不同偏载下液压缸的缸径相同与相差0.5 mm时的同步精度与位移损失效率.仿真结果表明:电液负载敏感分流同步纠偏驱动系统可通过损失较低的液压缸位移效率,使得同步精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此系统可用于高精度、高效率的同步驱动中.

    负载敏感控制电液负载敏感分流同步纠偏驱动系统仿真

    基于DDPG的振动台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纪金豹黄飞张文鹏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参量控制是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底层控制算法,其参数整定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多,传统的参数整定方法存在效率低、过程繁琐等问题.为了提高整定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的振动台三参量控制参数整定算法.此方法通过将振动台三参量控制系统作为强化学习环境,利用DDPG算法对系统的状态-动作-奖励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训练好的智能体则可以输出最优的控制参数,然后将整定完成的控制参数放在实际振动台系统模型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DDPG算法可以有效优化振动台控制性能,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地震模拟振动台三参量控制参数整定深度强化学习确定性策略梯度

    基于流固耦合的阀芯旋转式高速开关阀结构优化

    张晓宇王鹤刘晋沛刘子龙...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阀芯高速旋转时,阀芯旋转式高速开关阀内部流场会对阀结构强度产生影响.针对此问题,利用 Fluent对阀进行动态流场分析,将流场仿真结果作为压力载荷,通过 Static Structural 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阀芯旋转式高速开关阀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阀内部应力整体分布规律为:越靠近中心应力越大,越靠近边缘应力越小,阀芯中心圆柱与阀芯台肩的接触面为阀的危险区域;阀套窗口处油液流动速度变化梯度明显,对阀套产生显著压力冲击;通过对阀套窗口进行倒角处理、阀芯细化等优化,使得阀内部应力强度减弱,流体对阀的压力冲击显著降低.

    高速开关阀结构优化流场分析流固耦合

    高速液压缸导向套静压支承温度场分析

    徐志坚曾良才湛从昌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液压缸是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执行元件,其导向套静压支承结构具备优良的导向性能、抗偏载力、低摩擦力,可以大大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以及动静态性能.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不同工况会引起静压支承油膜的温度变化,而温度变化对导向套静压支承的承载力影响很大.应用Fluent对液压缸活塞杆导向套处静压支承的温度场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活塞杆偏心量、入口流量、活塞杆移动速度与油膜温度的关系以及油膜的温升与油膜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偏心量的增大,轴向封油面的温升越来越大,同时温升较大的面积占比增多;入口流量与温升成正比关系;活塞杆往复直线运动带动液压油运动,油膜产生温升;同时,油膜温度升高,油膜支承力减小,导向套静压支承性能降低.

    高速液压缸静压支承承载力温度场

    舰载机阻拦着舰系统建模与仿真

    郑坤张达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阻拦装置作为保障舰载机安全着舰的关键装备,其稳定运行对舰载机执行训练以及作战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以MK7-3型液压阻拦装置为参考,研究其结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搭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的可视化仿真工具Simulink对阻拦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建立舰载机在不同的质量、速度及偏航状态下着舰的阻拦系统模型.结果表明:在偏移量不超过跑道宽度 25%内,此阻拦系统模型可以在 100 m内对舰载机进行拦截,用时为 3~4 s,且将结果与美军标中MK7-3 型液压拦阻装置阻拦力曲线进行对比可知,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阻拦着舰中阻拦系统的工作过程,达到安全着舰的目的.

    Simulink仿真舰载机阻拦装置对中阻拦偏航

    基于高空模拟试车台大口径套筒式柱塞阀流动特性分析

    李浩东张健平张松但志宏...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描述大口径套筒式柱塞阀内速度、压力和流阻系数的变化规律,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开度、压比对套筒式柱塞阀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阀内速度和压力都沿着阀芯轴线对称分布,当开度增加时,轴向射流汇集区速度增大,出口速度随之增大,速度均匀性降低,节流窗口处气流压力减小,轴向压力趋于均匀,流阻系数随开度增加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当压比增大时,进口速度先保持不变而后不断减小,存在临界压比,速度和压力逐渐趋于均匀,压比越大流阻系数下降越显著.

    大口径套筒式柱塞阀流动特性开度压比

    基于田口法与CFD的新型除砂装置中冲砂喷嘴性能优化

    方志刚马斌王振松苏省...
    195-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吐哈油田的许多油气井相继进入到成产后期,因此井内出砂已逐渐成为影响产量的主控因素之一.为了提高中后期井的生产效率,减少砂埋产层风险以及实现降本增效,提出一种新型除砂装置.通过充分分析装置的工作原理后,发现此装置可同时实现对井底砂粒或砂层的冲击与携带.由于冲砂喷嘴的结构与具体尺寸对装置整体性能(冲砂深度)影响较大,因此对冲砂喷嘴的结构进行优选.利用田口方法与CFD(数值模拟)共同对冲砂喷嘴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定义冲砂深度为试验指标,出口直径、出口圆柱段长径比以及喷嘴收缩角等为控制因子,分别进行分组试验,并利用信噪比与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冲砂喷嘴的出口直径为 8 mm、入口直径为 16 mm、收缩角为15°、出口圆柱段长度为 20 mm、入口圆柱段长度为 32 mm时,冲砂喷嘴的性能最好,并且其最远冲砂深度可以达到 0.594 m.与优化前的喷嘴对比,优化后的喷嘴冲砂能力提高了 31.3%.

    田口法新型除砂装置冲砂喷嘴结构尺寸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