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治学院学报
长治学院学报

李忠康

双月刊

1673-2014

Chang.Zhixueyuan@163.com(理);czxyxb@yeah.net(文)

0355-2178466

046011

山西省长治市城北东街73号

长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长治学院学报》原名《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本刊创刊于1984年,是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由长治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其中1、3、4、6期刊发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2、5期刊发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办刊宗旨:科学发展,规范办刊;倡导学术创新,推崇经世致用;发掘元生资源,张扬地域文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政治法律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字研究、历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及自然科学研究等。特色栏目:地方文史研究。本栏目的主要选题有:太行山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研究、上党文化研究、赵树理研究、山西方言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红旗歌》的版本变迁和文本演化

    陈宁刘文辉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煤执笔的《红旗歌》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工业题材的话剧,它与《白毛女》曾并称为解放区戏剧运动史上的"一红一白".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两年间,《红旗歌》逐渐演遍全国,掀起了热烈的反响,其演出大获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条作者对剧本反复打磨试验的历程.《红旗歌》的版本流变是不同历史境遇的映射,展现出特定时代的戏剧形态与特征.文章通过梳理考察《红旗歌》的版本变迁和文本演化过程,探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历史动因,能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话剧的发展演变现象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红旗歌》鲁煤版本变迁文本演化

    太行精神融入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见习的效果评价及路径机制

    周晓丽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我国文旅融合战略的积极推进及旅游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培养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旅游行业人才成为旅游教育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将太行山区地方特色文化——太行精神融入地方院校长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见习之中,并讨论太行精神对提升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效果及路径机制.结果发现,将太行精神融入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见习对提升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该作用的路径机制主要在于,学生在见习基地真实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具身体验感受,促进了学生对太行精神的新知生成和情感认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太行精神文化基因弘扬传承意愿和文化自信.研究结论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即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融入.在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见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全过程融入,即实习前的知识准备、实习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和见习后的研讨升华.

    太行精神旅游管理专业见习效果评价路径机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治学院为例

    郭育红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位处地级城市,与区域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服务理念引领下,如何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并进局面,成为其面临的紧迫任务.长治学院为完成这个任务采取了相应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果,在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努力与区域社会共同开创教育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长治学院的创新举措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高校重点学科文献需求及资源保障分析研究——以山西大学哲学学科为例

    魏爱华贾玲玲卫雯李东旺...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是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之一.文章以2013-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山西大学哲学学科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引文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哲学学科发展所需文献的语种、年代等,用数据真实反映各文献类型的需求及满足情况.最后从用户实际需求角度为该校今后哲学学科资源保障及资源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重点学科文献需求资源保障学科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VR技术助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分析

    魏莱潘同人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VR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VR技术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还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目前,部分高校能够创造性地利用VR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但对VR技术的开发力度有待增强、教师利用VR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VR思政教学平台的共享程度有待加深.高校应当认识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利用VR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优化策略,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性发展.

    教育信息化2.0VR技术高校思政课

    面向数字社会工作的课程建设刍议

    李雅茹陈虹霖王元元安宁...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创新对社会工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方式,也为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工作者既应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工作成效、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也承担着消弥数字疏离和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社会工作教育成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工作者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亟需更新其教育模式和内容,以培养具备必要数字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本文介绍跨学科教学团队在《智慧养老》这门数字社会工作教育课程方面的设计、实施与评估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世界各地数字社会工作教育的前沿发展经验和路径,以期为我国发展数字社会工作教育提供经验支持.

    数字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数字能力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结合的思考——围绕红色情景剧《太行山上》的讨论

    史宏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省份,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富含众多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一种珍贵记忆,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料.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教育中,这种结合被认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山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音乐舞蹈学院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以全国首部红色沉浸式情景剧《太行山上》为例,分析如何将这一剧目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舞蹈专业学生思政教育

    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的价值导向和育人路径探析

    李想张瑜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法治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传授红色法治教育、构建法治育人体系的关键场所.它紧密贴合红色法治教育的独特内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了其"政治引领、教化育人、传承基因"的独特功能,对青少年、法科学生、法治工作队伍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为了加强育人效果,红色法治教育基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导,运用赛教融合手段促进基地红色法治理论深入研究,把握基地功能及其受众特点开展红色法治教育,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推动基地建设,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增强法治育人的实践效果.

    红色法治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法治育人体系实践育人

    毛泽东的节俭生活与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和回响

    张伟兵
    125-132页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暨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研讨会"在长治学院顺利召开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