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逻辑溯源、系统呈现与价值旨归

    双传学梁敬国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体现了本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坚守性和发展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生发于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知,升华于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系统呈现和深度拓展.这一思想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崇高使命,开创了中华文化的崭新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行动指南,从理论、实践、现实、国际的维度出发,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主体性更加彰显.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逻辑溯源系统呈现价值旨归

    核心规定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层考察

    刘志洪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奋力开拓的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其发展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更高层次的主体性、公共性尤其人文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资本文明的关键特质,构成其新之所在.新文明是一种自主、自觉、自强、自信和自为的文明,以共同体的主体性超越"个体本位"的主体性.它构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走向人与人和平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性作为人及其生活世界持续"文化"生成"文"的规定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升华,构成人及其文明的核心规定与根本标识."文"作为为人取向和人为程序的统一,是不断超越反复"文化"了的"质"而生成的精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人不懈"化质成文"且持续优化"文","人""文"砥砺共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公共性人文性

    北宋士人刘概身份考辨

    吴天寒
    23页

    基于生存情态差异的广义论证——以《墨子·小取》为核心

    田丰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类思维以"生生"感通的宇宙为前提,推扩主体视域与情感,推动伦理政治实践.《墨子·小取》几乎没有涉及静态对象的种属、定义、演绎等知识论问题,而是聚焦于行为、情态与目的,其所区分的五种论证范式差别,实质既不是对古代中国字词、语法含混性的检讨,也不是对形式逻辑规则的提炼,而是推类思维基于不同生存情态的推、止、趋势之别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述与论证规则的差异."爱获,爱人"作为"是而然"的论证,其合法性源自推类思维的典型运用:仁爱之推扩.孝亲之情则有所止,不能推扩至他者;恶盗之情及身而止,不应迁怒无干系者,故与孝之所止,同为"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诸命题皆讨论志意对行为的影响,此即"非命"要旨所在.鬼非人,孝情却可以延续至亲人亡故之鬼,此为"一是而一非"."爱人"不同于"乘马"这样的无情态行为,需要周遍推扩才算充分完整地实现,此即"一周而一不周".生存情态及其相伴随的论证逻辑具有意向性、过程性、特殊性、推扩性四个特点.生存情态不同于普通行为的特点会带来其独特的语法逻辑与推演方式,适用于一种情态的论证逻辑无法直接用于另一种.古代中国广义论证的合法性应当依据生存情态的特点,在推类思维的视域中给予理解与阐发.

    广义论证推类思维生存情态小取兼爱

    对《基于生存情态差异的广义论证》一文的审查报告

    王克喜
    36页

    自然的控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种逻辑

    仰海峰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控制自然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传统中的重要内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从这一点出发,分析了控制自然这一观念的形成逻辑及其现实影响,认为控制自然与控制人是同体而生的.当然,他们中也有人意识到,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同一起来的命题具有抽象性,需要关注的是具体社会实践中的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这一思路,重要的是如何进入资本逻辑的具体展开过程中来展现生态学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讨论过于重视文化与形而上学的层面,对资本逻辑与生态学的内在关系反而没有深入下去.而从资本生产条件出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则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逻辑.

    控制自然科学技术中介生态学

    大语言模型下文化认同的发生、型构与再序

    余乃忠宫曼露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认同是塑造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时空延伸和文化全球化加速演进,大语言模型成为文化信息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文化认同产生、深化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在大语言模型迭代发展的背景下,从介质、技术和主体角度理解文化认同的发生局域,从基因、情感和能量角度挖掘文化认同的价值局域,从认知、算法和场景角度研究文化认同的实践局域,可推动文化认同广泛形成、价值实现和再造转化,有效防止信息共享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发展、信息失衡加剧、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凝聚人类共识.

    大语言模型文化认同语言载体信息技术价值共识

    分合之间:朱子理气论的重心及其得失

    傅锡洪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有分而不离才能全面、准确呈现朱子在理气分合问题上的看法,与之构成区别的是王阳明的合而不混.朱子之所以有可能和有必要分言理气,是因为理不可感而气可感,理是原因气是结果,以及气往往不是理的充分而准确的体现.通过区分,可以突出作为本体的理的基础地位及其规范作用,前者可以回应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无根的挑战,后者可以避免本体被混同于现实.之所以能合言,是因为理会不容已地发用出来而表现于气.朱子之所以要合言尤其是就气言理,是因为离了气人就无法把握理,通过感官知觉把握理在气上的展现,可以形成对理之不容已和不可易的体认和确信.综合而言,朱子对理之规范的一面更为重视,而对理要不容已展现出来的一面虽有论说但未免强调得不够,其得其失正在于此.

    理气分而不离合而不混规范不容已

    理性认识中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

    黄少安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国人口总量在理论上存在最优规模和极限规模,在最优规模之前,个体增加生育孩子数量的边际收益和总收益都是递增的,在宏观上也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属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一致范围内的帕累托改进;超过最优规模以后,将进入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的范围,在没有外生力量干预情况下人口总量还会不断增长;到了极限规模以后,个体生育孩子的私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总量都可能递减.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量增长轨迹都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量变化规律的,现在已经超过极限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量增长率都可能出现由正向负的拐点.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控制生育的政策是必要且很有成效的,现阶段调整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是适时且必要的.近期中国老龄人口比例明显递增实质上是"老龄潮",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无论是着眼于长期增长还是解决短期问题,都不能留恋或再造人口红利和劳动力红利.

    人口总量人口结构计划生育"老龄潮"

    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表达:共同富裕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

    吴海瑾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区域发展从空间格局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独特贡献,是透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的重要视角.中国式现代化摈弃了西方式现代化极化增长的弊端,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担负着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共同富裕空间格局的时代使命.针对当前区域发展中以能力分化为特征的非均衡新趋势,应从构建空间耦合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四级联动的增长极体系、补齐欠发达地区能力短板等方面着手,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