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越卡夫丁峡谷"争论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王阳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是讨论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经典议题,但过高的理论期待造成了问题意识的放大以及对"跨越"主体和"跨越"条件的混淆.在回归俄国农村公社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事实后,马克思的超前设想为我们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现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民集体具备了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经济基础、制度优势和社会基础.基于这些现实条件,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发展出以新时代农民集体为媒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验证和丰富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现实可行性,也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跨越卡夫丁峡谷新时代农民集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

    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及其治理

    孙伟平伏志强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新兴文化形态,具有小众性和多样性、边缘性和颠覆性、消费性和娱乐性等特征.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是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转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也是当代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利益诉求多元化、越来越敢于自我肯定和自我表达的必然后果.但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大多属于碎片化、即时性的消费性文化,原创性的文化生产、文化精品的比例比较小;青年亚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亚文化的负面作用明显.我们必须立足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采用更加宽容的差异化对策分类治理青年亚文化,特别是建立不拘一格、广纳英才的人才体制,将蕴藏在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创造力转化为主流文化的建设性力量.

    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网络空间的青年亚文化文化治理

    技术加速主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类型学分析

    林曦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技术加速主义"的逻辑,即强调技术不受任何制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可能会带来"表征的不正义""分配的不正义""社会互动的不正义"等伦理风险,即在符号与象征层、社会资源分配层、社会成员互动层,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区分社会成员、人工智能及其算法模型做决策、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开展社会互动等机制,形成身份、情感、物质层面的不正义结果的风险.因此,大加速时代,须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制定人工智能相应的技术伦理标准与治理框架,以期对人工智能所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和问题做出政策层面上的有效应对,从而强化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赋能效应,规避可能的伦理风险,使之与人类社会价值充分"对齐".

    技术加速主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超级对齐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法治化的理论拓补与制度调适

    张婉苏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各级政府深度参与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财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法治化需要制度支撑和保障,央地关系"上下"多层次的政治结构,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法治逻辑和实践维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运用合理的治理手段和规制工具从债务的整体性和特殊性角度选择实践路径,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强化法治的制度基础,在央地法治协调的层面回应地方政府债务法治化治理的现实,从而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债务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政府债务负担进行合理管控和有效化解,以避免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发生.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法治化土地财政

    历史比较方法对国际法治的贡献——以梅因的《国际法》为中心

    洪家宸
    18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际法治遭遇挑战,亟待国际法基础理论的发展.为此,历史比较方法在国际法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有必要从国际法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方法如何贡献国际法治.英国法学家亨利·梅因是历史比较法学先驱.19 世纪末,世界秩序处在变革前夜,梅因运用特色的历史比较方法研究国际法,试图维护和推动国际法治.他的著作《国际法:休厄尔演讲》贯彻国际社会视野和宏观历史考察,指出国际法治是人类文明积淀的成就,应尊重和顺应国际法发展的自主性和规律性.同时,梅因立足自身的法律发展理论,注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的"活法",强调国际社会基础变化对国际法治的指引,并将维护法治、寻求共识视为比较方法的目标.梅因的国际法研究建立在国际法治的既有成果之上,也为日后国际法"英国学派"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在国际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复兴的今天,回顾梅因的研究,探索国际法的法律性与政治性、普遍性与差异性、自主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对发展国际法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法治梅因历史比较方法国际法史法律发展

    以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书写微观史?——卡洛·金兹伯格的"如实"历史叙事思考与实践

    李根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洛·金兹伯格的微观史书写采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其目的在于保证历史叙事的如实性.这缘于他在思考如何真实讲述小人物历史时,发现史料限制使书写难以如实,且这是实证主义历史书写的范式弊端.同时,他认为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自我剖白式书写可以保持历史叙事的如实.这种风格在金氏微观史的叙事中体现为三个特征,即弱化作者的叙事权威性,采用多视角的"复调"叙事结构,以及引导读者的自主思考.金兹伯格关于历史叙事如实性的探究,示范了一条克服后现代主义怀疑论的合理思路,揭示了"叙事史复兴"这一史学史概念中尚未被明确的内容.在信息多元化的趋势下,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历史叙事可能成为书写当代史的合理选择.

    金兹伯格微观史现代主义文学历史叙事

    《逍遥游》"致福"解

    李锐乔丹
    199页

    "市民社会"史与德国社会史研究的更新——以于尔根·科卡为中心

    尉佩云李皓然
    200-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民社会"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既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与社会构想,也反映了 18 世纪以来欧洲的历史现实.于尔根·科卡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开始将市民社会引入社会史研究,对市民社会作了"理想类型"式的定义,同时又在市民社会的视角下重释从18 世纪到20 世纪末的德国近现代历史.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科卡引入市民社会延续了他此前的阶级史研究,而从联邦德国20 世纪80 年代社会史与文化史的争论来看,"市民社会"则是科卡对"日常生活史"等文化史派别挑战的回应.通过市民社会史研究,科卡既延续了批判社会史学派对结构与社会的重视,又将文化因素容纳进来,并且保持对历史认知的批判性.与此同时,作为批判社会史学派核心观点的"德意志独特道路论",也通过引入市民社会史得到了修正.总之,在两德统一之际的德国国家认同受到挑战的背景之下,市民社会史成为批判社会史学派的史学研究再次获得现实相关性的工具.

    市民社会资产阶级史于尔根·科卡批判社会史学派国家认同

    "通庠毕变":生员群体与清初基层行政——以《康熙间婺源县士民具禀汇抄》为中心

    刘道胜张文斌
    2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鼎革,清廷通过整饬士习以规范晚明以来生员参与地方事务的作为.新发现的《康熙间婺源县士民具禀汇抄》文书,不著撰者,所载上起康熙十三年(1674)前后,下迄康熙四十六年(1707),共27 份,著录了清初婺源政府与生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剔诀辨明这一珍贵的资料,可厘清因婺源县衙"擅刑生员",从而引发联名控诉、联合罢考的生员群体性学变的历史缘由及其走向.事变呈现了清初地方生员赓续晚明生员成为群体性的社会力量参与地方事务的实态,从而说明因晚明江南士风而导致的官府与绅衿之间的张力在清初并未减退.随着清朝对地方学校以及生童管理的不断加强,有明以来的"士风""士习"逐步得到扭转.从徽州区域看,清代中期以后,官府与地方生员之间关系颇相协调,地方生员往往更热衷在乡族利益中崭露头角.

    徽州婺源县生员群体基层行政

    国图藏《春秋左传注疏》印章拾遗

    王少帅
    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