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侯怀银岳蓉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学建设的重要使命,明确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其前提.认知型思维方式和筹划型思维方式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教育学知识"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与从其出发的逻辑过程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宏观构成,其各自的要素和构成逻辑是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微观构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各自在整个体系中有独特的位置和作用,三者之间存在顺序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教育学知识教育学学科体系教育学学术体系教育学话语体系

    从"跨"到"转":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的问题与路径创新

    宁莹莹冯建军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学的国际传播经历了起步、稳步推进和加速发展期,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传播主体影响力不足、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凝练不足等问题."转文化传播"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传播生态的变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倡导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平等对话和融合性发展."转文化传播"为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范式的重塑、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变革、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在地融合,以及叙事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理路.以"转文化"指导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需要在坚持自我主体性的基础上与他者互动杂糅以寻求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性发展,嵌入在地语境传播中国教育学,构建多主体多平台融合的传播渠道,以能够引发受众共情的策略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和叙事方式.

    中国教育学国际传播转文化传播中国话语

    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多维审视、学理分析与实践进路

    蔡婉怡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是用"情感逻辑"来探讨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以规避教育研究只关注人的技术化、理性化、工具化的弊端,寻找教育研究的文化精神品格,昭示情感之于教育研究的独特价值.通过历史、现实、本质层面的多维审视以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视角的学理分析,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需面向教育事实,把握教育问题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实践体验,丰富研究者自身教育经验;坚守教育立场,认同情感因素的独特价值;拓宽文化理解,重视研究成果的意义化表达.

    教育研究情感转向情感体验非理性因素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