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与检验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与检验医学
实验与检验医学

李利

双月刊

1674-1129

jxjl1983@126.com

0791-86226580,86258724

330046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西二路4号

实验与检验医学/Journal Experimental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省卫生厅主管,江西省医学会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医学检验专业期刊,是广大检验和从事科学实验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专业权威媒体,已被全国各大数据库所收录。本刊包括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技术,是本刊的重点和特点所在。“实验医学”涵盖所有与医学有关的实验理论与实践,包括医学方面各种与其相关专业。本刊将积极宣传“实验与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为繁荣学术园地做出新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纳米孔靶向全基因测序技术的新冠肺炎病例快速鉴定研究

    李健雄施勇徐刚肖大瑾...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快速识别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为新冠肺炎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分别运用基于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平台MinION Mk1C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Ion Torrent S5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靶向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进行基因组测序.使用artic-ncov2019软件、CLC Genomics Workbench(Version 21.0)软件和DNAstar软件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基于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平台MinION Mk1C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Ion Torrent S5分别在7 h和30 h左右获得SARS-CoV-2全基因组数据,分别为29848bp和29801bp,两者共同29801bp数据部分同源性100%,经分析为新冠病毒B.1.1.7变异株.结论 在对该病例样本的全基因测序中,基于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平台MinION Mk1C的SARS-CoV-2靶向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将检测周期缩短至7 h左右,能够实现快速、准确地对SARS-CoV-2进行实时测序.

    纳米孔测序技术MinIONMk1C测序平台靶向测序新冠病毒B1.1.7变异株

    甲状旁腺激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任峰韩霜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方法 反应模式为生物素化的甲状旁腺激素抗体和吖啶酯标记的甲状旁腺抗体和样本中的抗原形成"三明治"复合物,通过加入发光底物读取信号值来计算待测物浓度,并且分析解决钩状效应的方法.结果 建立了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双抗体夹心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和热稳定性.采用四参数方程建立测定甲状旁腺激素的标准曲线.空白限为0.2 pg/mL,批内精密度为4.07%~7.17%,批间精密度为3.30%~8.91%,回收率为91%~109%.加速稳定性试验显示,试剂在37℃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当甲状旁腺激素浓度为40 000 pg/mL时,未观察到钩状效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与贝克曼库尔特UniCel DxI 800免疫分析系统同时测试207份血清样本,进行比对分析,线性回归方程为y=0.986x+0.5594,相关系数(r2)为0.9739,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的试剂盒检测结果与临床结果符合较好,试剂盒可以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甲状旁腺激素化学发光吖啶酯钩状效应双抗体夹心法

    江西地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分布及其预后价值的评估

    涂超飞周洁李梓萌江梅...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江西地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分布及其预后价值的评估.方法 采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CCA)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08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测.结果 联合两种方法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患者140例,检出率为45.45%,其中-5/5q-、-7/7q-、+8和-20/20q-等的检出率最高;根据原始细胞比例进行分组,结果提示核型异常组与核型正常组之间原始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37,P<0.05);进一步采用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等级评分,结果提示不同风险等级分组的核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412,P<0.05).结论 染色体异常的检出对MDS初诊诊断至关重要,同时原始细胞比例越高的染色体异常越多,IPSS-R风险等级越高的分组染色体异常也越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规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

    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与病程监测中的应用性研究

    冯长华齐晓彤胡塔路亮...
    142-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外周全血中HIV-1 DNA定量检测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对南昌地区部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送检的65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的样品,分别进行HIV-1抗体确证、HIV-1 DNA定量和HIV-1 RNA定量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并将HIV-1 DNA与其他各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HIV-1抗体筛查有反应样品经免疫印迹法(WB)确证:50例为HIV-1抗体阳性,11例为HIV-1抗体不确定,4例为HIV-1抗体阴性.50例HIV-1抗体阳性的受检者中,检出HIV-1 DNA的有45例,检出HIV-1 RNA的有33例;11例HIV-1不确定受检者中,有6例同时检出HIV-1 DNA和HIV-1 RNA,其余均未检出HIV-1 DNA和HIV-1 RNA;4例HIV-1抗体阴性受检者中,HIV-1 DNA和HIV-1 RNA均未检出.56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的HIV-1 DNA的量值与HIV-1 RNA的量值呈显著性正相关(r=0.417,P=0.001),与CD4+T淋巴细胞数值呈显著性负相关(r=-0.29,P=0.03),与CD8+T淋巴细胞数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r=0.249,P=0.064).结论 外周全血HIV-1 DNA定量检测可为艾滋病早期感染诊断,监测艾滋病病程进展及高效抗病毒治疗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病毒储存库脱氧核糖核酸

    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基线CD4+T淋巴细胞与病毒载量水平相关性分析

    丁晨张娜靳廷丽雷达...
    145-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西省部分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与病毒载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HIV感染者/AIDS进行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 245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52个/µL,病毒载量Log10值的中位数为5.13 copies/mL.病毒载量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总体呈显著负相关(R=-0.410,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µL HIV感染者/AIDS其病毒载量≥105copies/mL的风险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5.151倍.结论 江西省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的病毒复制水平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µL是高病毒载量的预测因素.应扩大检测人群和比例,尽早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HIV传播风险.

    艾滋病病毒新报告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基线

    改良耻垢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陈新君刘珂君牛宗亮张阳...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耻垢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操作的最佳条件,使其满足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需要.方法 添加吐温-80至培养基中,将耻垢分枝杆菌培养48 h后制备成菌悬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匀后制成抗酸染色标本.在不同麦氏浊度及盐酸酒精浓度下,用石炭酸复红浸染10 min,酒精脱色30 s,亚甲基蓝复染30 s,筛选出最佳条件组合的染色结果,并与结核分枝杆菌染色对比分析.同时,连续染色一周,测试样本稳定性.结果 吐温-80显著分散了耻垢分枝杆菌菌体,使其菌悬液颗粒细小,匀质性高,由此制备的抗酸染色标本在3.0 MCF浊度、1%酸性酒精浓度条件下,镜下蓝色背景清晰,对比度明显,抗酸杆菌排列均匀,形态典型,容易观察.制备好的标本4℃下存放一周,未发现明显的颜色及形态改变.结论 优化后的耻垢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操作具有简单、快速,染色特异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耻垢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

    儿童EB病毒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分析

    李丽英李海燕高帅
    15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0例EB病毒感染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患儿不同感染形式将研究组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与IM组;又依据患儿的年龄差异将研究组分为<3岁组和≥3岁组;另选择到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参考组.比较研究组和参考组免疫状态变化.结果 淋巴细胞亚群状态方面,结果显示单纯EB病毒感染组CD4+及CD56+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CD19+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CD8+高于参考组(P>0.05);另外,IM组CD8+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CD4+、CD56+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CD4+、CD8+、CD19+显著低于参考组和单纯EB病毒感染组(P<0.05).通过分析,<3岁组患儿的CD3+及 CD4+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CD19+高于参考组和≥3岁组(P<0.05),而CD8+、CD56+与参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CD3+、CD4+、CD8+显著高于参考组和<3岁组(P<0.05),CD56+更低(P<0.05),CD4+/CD8+低于其余两组;CD19+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3岁组(P<0.05).结论 年龄小同时为单纯EB感染感染的患儿与年龄大且为IM的患儿比较,后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加显著.

    儿童人类疱疹病毒4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化学发光法在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中的临床价值

    高亚玲潘枭
    15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在诊断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及胶体金法筛查2 402例病例,包括2 382例非新冠抗体感染病例、10例疫苗接种史者和10例新冠确诊患者.比较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疫苗接种病例中的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2 402例病例中,化学发光法检出新冠抗体阳性66例,包括疫苗接种史10例、新冠确诊患者10例.化学发光法的新冠抗体检出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07%.胶体金法检出新冠抗体阳性52例,新冠抗体检出敏感度为66.66%,特异度为98.23%.化学发光法和胶体金法新冠抗体一致性检验Kappa为0.891.结论 化学发光法新冠抗体检测敏感度高于胶体金法,且自动化程度高便于操作,适用于大批量人群筛查及疫苗接种后效果观察.但化学发光法存在一定假阳性率,临床应用须结合流行病史、影像学结果及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

    化学发光新冠抗体人群筛查

    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母婴血清PRA、AT-Ⅱ及ALD水平的影响

    秦鹏张明超张灵召赵鹏...
    158-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母婴血清PRA、AT-Ⅱ及AL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比较麻醉前(T0)、切皮后即刻(T1)、胎儿娩出后即刻(T2)、术毕即刻(T3)两组母婴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醛固酮(ALD)水平变化,对比两组麻醉显效时间、注射局麻药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良率为9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 母体血清PRA、AT-Ⅱ及ALD水平均明显低于T0(P<0.05),且观察组血清PRA、AT-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儿脐静、动脉血PRA、AT-Ⅱ及ALD水平均明显低于母体T0(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显效时间及注射局麻药至胎儿娩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能够有效降低母婴血清PRA、AT-Ⅱ及ALD水平,抑制应激反应,从而提高麻醉效果,利于母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联合腰麻剖宫产母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口腔正畸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在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荣花王楠南
    161-16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在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口腔正畸治疗,两组均连续进行牙周维护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牙周相关指标及X线头影测量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52.5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GI、SBI、PLI分值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SNA、SNB、ANB角度均减小,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D、AL距离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应用于牙周炎患者能有效纠正牙齿畸形,修复牙周组织损伤,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治疗效果显著.

    牙周炎口腔正畸牙周组织再生术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