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介

    朱英明
    103页

    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吉雪强贺志浩李卓群张跃松...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熵权—TOPSIS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13-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呈"东高西低"分布,新质生产力水平空间差异明显;②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其中高—高集聚区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低—低集聚区以西部为主,近年来新质生产力空间绝对差异扩大;③经济、教育、政策和资源因素对新质生产力具有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水平、整体教育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政策关注度整体对新质生产力产生正向影响,水资源拥有量、矿产资源拥有量整体产生负向影响,且各因素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教育

    关系—演化视角下海外归国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理

    姜海宁张俊郑舒婷吕国庆...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海外归国人才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框架,并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进行验证与拓展.结果表明:①海外归国人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分为初步嵌入、深化根植、全面影响、衰退弱化4个阶段,依次表现出点状嵌入、线状拓展、面状拓展、规模性衰退的特征,国际关系资本的正向推动作用先升后降,国内关系资本的作用由积极走向消极.②技术型、本土企业的海外归国人才主要依赖国内的关系资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型、管理兼技术型及跨国组织的海外归国人才更依赖双重关系资本的协调联动.③海外归国人才的国际关系资本包括技术网络、市场网络,通过构建外部的"弱关系"推动产业集群的探索式创新;海外归国人才的国内关系资本包括制度网络、商业网络,通过加强内部的"强关系"推动产业集群的利用式创新.④海外归国人才双重关系资本存在互补效应和正向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并通过声誉机制、扩散效应、择优链接机制、涌现突变机制推动产业集群更高效发展.

    海外归国人才产业集群关系资本影响机理嵌入与根植技术网络商业网络

    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尹碧波邝萍欧阳昕彤郑佳琦...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和扩绿增长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考察了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阶段上升至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领先优势明显且逐渐扩大.②中国各省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固化和动态变化特征,少数省份始终处于同一耦合协调阶段,多数省份上升至勉强协调及以上阶段.③从驱动因素看,能源消费结构对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作用较大,环境规制强度对华北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作用较大,交通运输结构对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效应较大,人口密度对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效应较大,而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作用基本覆盖全部样本省份.

    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驱动因素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浙江省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影响因素与情景预测

    孔凡斌罗锐峰徐彩瑶
    132-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构建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2007-2022年浙江省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的关键因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仿真预测.结果表明:①浙江省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县域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②县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由以低值区为主转变为以高值区为主,方向性特征明显,分布范围整体上呈现收缩趋势.③科技创新水平、存款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污染影响方向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耗水平则有显著负向影响.④当浙江省保持协同发展型路径时,2030和2035年县域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得分最高,分别为75.46及78.80;而在稳定现状型路径下的县域绿色金融发展能力得分最低,分别为74.78及77.04.

    生态文明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与保险科技创新情景预测SD模型

    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的数字创新能力评价

    陈睿绮李华晶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SOR理论模型,从要素刺激中识别前因条件,探究了京津冀地区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GAEEs)数字创新能力的形成逻辑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5-2022年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①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刺激下的数字嵌入能力、数字融合能力及数字协同能力共同构成了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能力.②京津冀GAEEs的数字创新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且发展空间大,但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数字创新能力强的区域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③通过影响京津冀GAEEs高数字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以提升数字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可归纳为数字技术—制度环境赋能型和市场驱动型.

    绿色农业创业生态系统数字创新能力生态位适宜度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地区

    中国省际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陈准刘云朋陈太政周志民...
    151-160,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省域为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其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省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网络结构特征,2011-2021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提升,但网络之间的联系程度仍有提升空间.②省际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其中以环渤海省份为主的"净受益"板块和以长三角、东南沿海省份为主的"双向受益"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获益最多,以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在网络中的获益最小,以中部省份为主的"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具有"中介"作用.④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沟通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理邻接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空间邻近性的影响程度最大.

    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地理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

    重要生态功能区GEP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黄河流域为例

    魏伟袁在武魏晓旭窦皓敏...
    16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核算体系,对2015和2020年2个时段黄河流域的GEP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探寻GEP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揭示不同尺度下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GEP总量整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9.1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9.76万亿元,增长幅度达6.2%,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质量好转,生态价值得到了有效提升.从GEP空间分布看,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且GEP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规律性不显著;从行政单元看,表现为西部和北部GEP总量高,而东部和南部整体偏低的特点.②黄河流域GEP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自然过渡和逐渐变化的特点;而相对发展度则整体呈现从西向东逐渐提高的空间特征,说明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综合发展能力高于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更强.③从黄河流域各市州耦合协调发展变化看,地区间差异较为明显,但总体呈现从失调发展转为协调发展,从经济—生态双滞后向二者相当、共同发展转换的特点,表明黄河流域逐步走向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说明我国实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应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常态化监测,因地施策,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重要生态功能区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

    "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的逻辑主线:机制、评估与优化路径

    黄安许月卿王燕田莉...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对国土空间进行优化是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文章在综述空间冲突、冲突风险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基础理论建构、识别评价、驱动机制、优化调控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的逻辑主线.在理论框架建构时,结合土地利用多功能和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从管控治理维度和空间形态维度深入剖析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形成和冲突发生的形成机理,凝练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的概念内涵,建立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分类体系.在方法体系建构中,提出了"三生"空间冲突风险评估路径、"三生"空间冲突风险驱动机制研究路径以及基于冲突风险的"三生"空间优化路径.未来,应从加强中小尺度空间单元的"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入手,在深度挖掘"三生"空间风险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场景、研发"三生"空间冲突风险智慧监管平台等方面强化"三生"空间冲突风险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冲突风险逻辑主线土地利用功能管控治理

    基于土地利用的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效应

    胡碧霞吴楚仪匡兵李小琴...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11-2022年数据为样本,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测算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并从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产业3个发展维度衡量了数字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应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发展态势总体向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特征,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②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将直接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575个单位,在考虑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③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学技术进步在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④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了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城市土地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强化数字经济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效应等建议.

    数字经济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数字化机制中介效应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