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胡伟于书洋葛岳静刘峻峰...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了多维度地缘经济联系强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边形法、向量和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剖析了中俄两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整体强度呈波动增长态势,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整体联系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整体地缘经济联系强度高于中国。②地缘政治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作用下降,贸易和交通在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中的地位上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由贸易、交通、地缘政治共同主导逐步转为贸易和投资共同主导,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政治联系由旅游、贸易、地缘政治共同主导转变为贸易、旅游、交通共同主导。③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均呈北高南低阶梯格局,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以南4国地缘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波动起伏较大。④资源禀赋是中俄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强度演变的共同重要驱动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比俄罗斯更依赖市场规模,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地缘经济联系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性比中国更为敏感。

    地缘经济联系多边形法"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

    区域协调网络的特征、传导机制与发展路径优化

    周密张心贝郭佳宏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周期协调视角构建了区域协调网络,运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及路径模拟方法探究了网络特征、传导机制及发展路径优化问题。研究发现:①网络特征方面,我国区域协调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关系"南密北疏"、速度"南快北慢"的格局;京津冀等传递型城市群侧重"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珠三角等互动型城市群侧重"互惠互利"的均衡发展模式。②传导机制方面,行政区划作用优于经济区划,中央垂直治理优于地方分散治理,生产、投资及消费联动"以高带低"地促进协调互补。③发展路径优化方面,"供需互促的循环联动路径"具有长期持续性,"中心城市的引领发展路径"的先发优势较强,两者结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城市群的载体依托路径"以群际层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为主,群内作用较弱。

    城市群区域协调网络区域协调发展社会网络分析ERGM模型中心城市

    黄河上游地区市域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及提升路径

    杨千龙陈慧媛文琦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解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黄河上游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19年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而提炼不同类型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态势,形成北部优于中、南部的空间格局,且多中心趋势明显。②影响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2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人才的投入以及对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③研究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区可划分为高数字化—高绿色化区(H-H型)、高数字化—低绿色化区(H-L型)、低数字化—高绿色化区(L-H型)、低数字化—低绿色化区(L-L型)4类。④H-H型应以城市群或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H-L型应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导向,L-H型应以健全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为发展手段,L-L型应以吸引外部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为发展关键。

    黄河上游地区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城市群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人才

    地理位置对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基于CEO与董事长两职合一的调节效应

    王腾周海炜余菲菲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结合回归分析与ArcGIS空间分析,实证检验了地理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CEO两职合一可以强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③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与企业—城市空间邻近对数字化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强,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企业的影响则较弱甚至不显著。此外,本地企业数字化密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为正,而企业—城市空间邻近的积极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空间邻近企业数字化密度两职合一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创新决策

    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对工业企业资本循环的影响

    杨巨梅术陈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结合2003-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省市宏观数据,对电信隐性转移支付进行定义和测度,并从理论和实证上探究了其对工业企业资本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省份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呈现出明显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东部地区存在电信资源隐性转出,中西部地区存在电信资源隐性转入。②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对工业企业资本循环存在正向影响,并且在进行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③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出口企业和发达地区企业而言,内销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资本循环受到电信隐性转移支付的提升效应更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电信隐性转移支付工业资本循环国内大循环区域发展差距新发展格局

    疫情期间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古恒宇黎宇翔劳昕卢琳...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OVID-19疫情爆发时期(2020年)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2021年)2个阶段春运出行期与返程期的城际人口流动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刻画疫情影响下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特征变化,并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识别了影响人口流动网络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疫情爆发时期春运人口流动网络规模骤减,相邻城市间短距离人口流动联系取代中长距离的人口流动,表现出"小世界"特征,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口流动网络规模与流动距离回升。②春运人口流动网络格局受疫情影响产生了一定变化,但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各地省会城市集聚的根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人口流动网络社团划分在疫情不同阶段总体保持稳定。③疫情病例、各城市间空间距离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负向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力虽有弱化趋势,但依旧十分显著;城市常住人口、旅游服务、高等教育、交通发展及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对春运人口流动网络的正向影响逐渐提高。

    COVID-19疫情人口流动网络春运复杂网络分析QAP分析方法

    中国市域经济韧性演变与影响因素异质性

    张学波李亚宁孙峰华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为时间起点,采用核心变量法测度并分析了2008-2021年中国市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同时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经济韧性整体呈连续升降的动态演化趋势,且在研究时段内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差异性显著,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高,东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较弱的空间格局。②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相对较小,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层面看,西部地区的差异最大,东、中部地区的差异减弱,东北地区的差异增强。③中国市域经济韧性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集聚类型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韧性高值集聚区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韧性低值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且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④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对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显著,且影响强度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趋势;而政府调控的正向作用和对外开放的负向作用均表现出减弱态势,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差别化对策来提升经济韧性。

    经济韧性区域差异地理加权回归产业结构创新水平政府调控

    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证据

    徐洁李琳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发展"和"共享"两大内涵,结合县域发展特征,从经济实力、发展动力、收入分配和服务普惠4个维度构建县域共同富裕评价体系,使用投影寻踪法对中国2008-2021年1663个县域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和空间DID模型探究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整体显著提高,但区域间差距扩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快、西部稳、东北滞后"的发展趋势。②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共同富裕水平,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果随时间推移增强。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人力资本水平更高以及县域治理能力更强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④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通过释放市场潜力和优化就业结构实现强发展和促共享,进而提升县域共同富裕水平。

    县域经济电子商务共同富裕评价准自然实验人力资本治理能力

    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俊蓉冯惠敏林荣日范斐...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文章采用极差法、熵值法等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rcGIS和SDM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与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①整体上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且区域差异较为明显。②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西部地区低于其他地区,但耦合协调水平逐步提升,与其他区域的差距正在缩小。③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逐年增加。④科技支出水平、数字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信贷水平等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科技支出水平的影响最大。分区域来看,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抑或是总效应,其对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比中西部大。

    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空间集聚科技数字化信贷

    湘赣边区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吴卫刘庆芳宋金平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章综合运用修正后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可夫链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了2010-2019年湘赣边区24个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湘赣边区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相对较低,但保持持续提升的演化态势;在空间上形成"湖南片区>江西片区,湘赣边区北部县域>湘赣边区南部县域"的分布格局,且县域共同富裕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湘赣边区共同富裕水平的稳定性较强,县域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和俱乐部收敛,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和跨级转移仍任重道远,邻域背景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得到有效发挥。③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在不同分位点上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于湘赣边区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效应显著且强烈。

    共同富裕空间马尔可夫链旅游科技创新共享发展可持续性湘赣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