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市域尺度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演变及对碳排放影响

    张悦来逢波程钰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借助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数字化转型相关词频总和、数字资产占无形资产比重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揭示了其时空特征及对城市碳排放量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稳步发展,数字化转型相关词频总和从2011年的0.563万次增加至2021年的3.342万次,数字资产占无形资产比重相应从2.60%提升至4.64%.②胡焕庸线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大于区域内部差距,其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总体差异呈现减小趋势,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但不断提升,加速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集聚.③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城市碳排放量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企业内部与产业融合两个方面实现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效益增加和碳排减少,不同地区、不同经济聚集区域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异质性.文章从数字技术应用、适宜转型方式、长效激励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数字化转型及降碳效应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上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文本数据碳排放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蒋雨彤封永刚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定义,构建包含数字经济的省级投入产出表,与历年全国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的省级分行业就业数据进行合并,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2000-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数字经济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均明显上升,就业吸纳能力的增速更高.②数字服务业反超数字制造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增加对服务业的中间产品需求,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传统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③北京、天津、广州、江苏和上海始终是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和带动就业的优势区域,随着数字经济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在中西部省份已经形成了梯度明显的就业吸纳或带动能力较强的新区.④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差异趋于缩小,三大沿海地区与五大内陆地区之间差异的缩小是主要驱动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顺应数字经济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和完善就业吸纳与带动能力建设的相关建议.

    数字经济就业投入产出分析基尼系数吸纳与带动能力数字服务业灵活就业

    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赵传羽刘中全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刻画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影响数字经济空间格局的外部因素,有助于实现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文章根据国家级城市群的划分将样本进行分组,利用2000-2019年全国工商企业注册信息数据,使用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指标,刻画了中国数字经济企业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9年,中国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的数量和平均注册资本均有所提升,从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城市群城市均要高于非城市群城市.②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差异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群内的下降程度要大于城市群间的下降程度,是数字经济总体空间分布差异缩小的主要来源.③设立国家级城市群具有显著的政策效应,显著提高了城市群城市新注册数字经济企业的数量和注册资本,放大了中心城市对非中心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城市群产业集中度数字经济企业注册资本空间分布

    省域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空间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军涛闫昱睿
    134-14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中国31个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空间价值流,据此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并对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相较于2017年,各制造业部门的上游度在2020年基本保持稳定,而其被生产性服务业嵌入程度整体增长较为明显.②2017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的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较大的空间价值流主要存在于北京、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冶金工业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上、中、下游生产环节呈现出与之类似的空间格局.③省域间的地理邻近性能够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积极作用;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技术创新水平差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异以及市场化程度差异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空间关联网络形成.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空间关联网络产业链投入产出表地理邻近性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理认知与实现方略

    王成代蕊莲豆浩健王政霖...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章遵循"微入宏出"的逻辑进路,在阐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语境与使命的基础上,从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理清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并从系统思辨、过程与格局、流机制、主客体要素配置和政策优化与保障机制阐释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问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还从建设主体、建设客体、建设载体3个维度回答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时代之问,以期为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提供实践借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建设时代语境城乡关系农民乡村振兴实践方略

    东北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作用机理——以克山县为例

    苏浩李雪银吴次芳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耕地系统健康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为准确诊断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耕地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克山县为研究区,利用小波相干模型,测算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相干系数,采用小波相干谱和相位角,明确影响因子作用大小、方向与范围,揭示了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影响耕地系统健康比较显著的因子有全氮、有效磷、降水量、温度、土壤侵蚀、有机质、黑土层厚度、农业劳动力、耕地投入、pH值和土壤质地.②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耕地系统内部因子影响显著,耕地系统垂直方向上因子影响减弱,水平方向上因子影响增强.③研究区耕地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在采样线不同样段影响大小、方向不尽相同,正向影响作用显著的因子,系统健康需求量高,增加该因子投入强度有利于系统健康,反之则反.总之,阐明东北黑土区耕地系统健康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是耕地保护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可为耕地系统精细化管理、制定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耕地系统健康作用机理小波相干模型东北黑土区

    江苏省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耦合关系

    冯新惠李艳余迩杨佳钰...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对于实现土地开发与碳减排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市2003-2021年城市土地开发指数,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其碳排放绩效;继而采用耦合协调模型与脱钩模型分析城市土地开发指数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关系,并用灰色关联模型识别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21年,江苏的平均城市土地开发指数先下降后上升,各市间的差距不断缩小.②江苏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波动上升,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高西低"向均衡发展转变的格局.③江苏城市土地开发与碳排放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由2003年的0.531波动上升至2021年的0.642,且在2020年后稳定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在研究时段后期,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南京、连云港和淮安处于磨合过渡阶段,常州处于失调衰退阶段.此外,强负脱钩与强脱钩是研究区的主要脱钩状态.④土地开发规模和经济化开发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大,土地社会化和生态化开发的影响则较弱.最后,根据城市土地开发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促进城市土地低碳开发提供指导.

    城镇化城市土地开发碳排放绩效耦合协调度脱钩模型低碳转型协调发展

    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代际差异——江苏宿迁的调研证据

    王俊龙郭贯成韩述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退出是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对于实现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宿迁市595份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为样本,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①行为态度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新生代农民更容易受行为态度的影响;新生代农民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而老一代农民更加关心居住环境.②主观规范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新生代农民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尤其是亲朋好友的影响.③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其对老一代农民影响更大;老一代农民在宅基地退出意愿上更关注存在的风险和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则更加关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政策.④3个潜变量中对新生代农民影响最大的是行为态度,对老一代农民影响最大的是感知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应关注不同代际农民的差异性,提供更多的沟通途径,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评估制度,着重解决新生代农民子女教育和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建议.

    计划行为理论宅基地退出意愿农民补偿结构方程模型代际差异

    潇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袁腾跃万大娟向熠繁易敏...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核算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湘江源头潇水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修正系数的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潇水流域ESV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索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0-2015年潇水流域ESV呈下降趋势,2015-2020年潇水流域ESV有所上升.②研究区内ESV高值区沿潇水呈线状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存在显著集聚效应,但集聚效应有逐渐减弱的态势.③潇水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的耦合作用,其中人为影响综合指数对ESV的空间分异影响最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服务功能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潇水流域社会经济生态文明

    中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朱泽辉刘家明朱鹤高彩霞...
    190-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泉旅游作为健康旅游产品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对温泉旅游地的研究将有助于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构建了温泉旅游地基本信息库,对中国1072个温泉旅游地进行了类型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温泉旅游地按客房数量和开发导向分为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②温泉旅游地总体呈现集聚型空间分布的特征,形成了2个密度核心区、2个次密度核心区和多处点状团广域分布的空间结构.③大中型温泉旅游地、小型温泉旅游地、闲暇休闲型温泉旅游地和自然观光型温泉旅游地分别形成了"E型"结构、"多点团状"结构、"四点方形"结构和"以点带面、小聚集大连贯"的空间结构.④我国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交通运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状况和历史文化本底5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最后,文章总结了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影响机制,并针对优化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和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温泉旅游地类型划分空间结构交通运输市场条件健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