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杨雪冬

双月刊

1003-3947

bijiao2008@126.com

010-66509504/402/422/518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ournal Compa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及时、前瞻介绍转轨经济理论,刊载深度研究中国改革热点问题和政策建议的论文,发表一系列制度经济学重要文献,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它是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首选刊物,各级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决策的主要参考文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问题的新探索

    唐莉张吉炎张神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经过不断探索,逐步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内涵,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要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要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等.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文红玉梁燕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这一原创性理论成果,使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阶段.其贡献集中体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迈入新阶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赋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需要观新内涵;"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升华为治国理政理念新境界;"生态兴则文明兴"使生态环境达到关乎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新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加强党对生态文明的全面领导"实现党建新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贡献理论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罗贤宇樊智宁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诸多有益内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问题得以发展,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并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内在契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具体体现为:"钦若昊天"与深邃历史观;"天人合一"与科学自然观;"天材之利"与绿色发展观;"以为民资"与基本民生观;"万物一体"与整体系统观;"敬天明法"与严密法治观;"民力如山"与全民行动观;"天地大美"与目标愿景观;"协和万邦"与共赢全球观.全面深入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是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关键所在,有利于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优秀传统文化美丽中国"第二个结合"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任贵祥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习近平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的评价为根本依据和指导,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和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观点: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方针,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径,等等.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多方面创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包括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和对当年苏联经济理论及实践的超越.由于复杂原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过失误,"走过弯路",但这些"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在新时期和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创新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再生产不平衡的实证研究——兼论国内大循环的构建

    吕健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推导,可知社会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成立与否取决于第Ⅰ部类的积累率,长期平衡的基本特征是两大部类增长率相等.根据中国31个省份5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出各省两大部类历年的关键指标,可展开两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考察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长期平衡情况;二是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探讨中国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实现和长期不平衡的修正.结果发现:第一,在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存在着积累不足的问题,而西部地区则出现了积累过度的问题,表明中国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未得到满足;第二,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第Ⅱ部类增长率均小于第Ⅰ部类增长率,这意味着中国社会再生产在长期内也是不平衡的.第三,无论是平衡条件的实现,还是长期不平衡的修正,提高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且,修正社会再生产不平衡与构建国内大循环具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长期平衡国内大循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数字经济时代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丁述磊戚聿东刘翠花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劳资特性和行为规律产生新特征,劳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数字资本和数字劳动新样态使劳资结合形式更为复杂,剩余价值创造途径更为隐蔽.在生产领域,劳资间呈现自由与依附二元矛盾并存现象.在分配领域,劳资分配具有明显的主客体、行业和区域不平等效应.在流通领域,数字化零售受资本逻辑驱动容易加剧霸权主义和贫富两极分化.在消费领域,数据所有权模糊成为导致劳资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劳资妥协和政府引导促使劳资双方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包括产权结构的人力资本价值更加彰显,管理模式从集权管控到授权赋能,工作方式从固定办公到弹性办公,劳动者社会主人翁地位和数据确权将进一步得到确立维护.因此,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和谐劳资关系,应努力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推动数字资本利劳向善;提升劳方数字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劳方劳动和谈判力;完善企业数字管理制度,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生;构筑劳方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劳资关系行稳致远.

    数字经济再生产过程劳资关系

    市场化改革、财富差距与企业家精神

    张菀洺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创业选择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理论分析了市场化改革、财富差距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并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与2019年省级数据相匹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通过降低创业成本、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了企业家精神,在考虑个人创业选择、家庭创业选择以及排除内生性后结论依旧稳健;财富差距抑制了企业家精神,并且负向调节了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家精神的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家精神边际放缓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预期下,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经济预期转弱情况下,市场化改革促进效果最小,经济预期持平较强,经济预期转强情况下市场化改革的促进效果最大.在预期减弱的经济环境下,预期转弱抑制了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效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家精神边际放缓现象.

    市场化改革财富差距企业家精神

    人工智能时代何以兼顾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

    宋培白雪洁艾阳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人作为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能否兼顾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文章构建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阐述理论机制,并数值模拟两种情形下机器人应用对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发现当工业品与服务品的消费替代弹性较低、工业生产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较高、服务业生产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较低时,机器人应用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利用我国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机器人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但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显示,机器人应用的影响存在时间与区域异质性.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培育人力资本、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未来实现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双重目标的重要路径.

    机器人应用产业结构转型要素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经济增长

    中国式财政现代化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研究——基于机会、过程与结果公平视角

    杨志安付正淦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协同经济发展与财富积累目标需要以中国式财政现代化为保障.文章测算了2015~2021年城乡居民异质性收入结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行业报酬差距与劳动要素报酬占比等,结果显示中国财富积累的公平性指标普遍改善,但仍存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不均衡发展等问题.文章认为,应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尽可能地保障各要素在财富积累的起点公平;适时施行垄断利润税或超额工资税等手段,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水平,规范财富积累的过程公平;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捐赠文化养成,健全社会保障动态识别体系,以补齐低收入群体财富积累短板,规范财富积累结果公平.

    财政政策中国式现代化财富积累机制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秩序

    财税规制工具的预算约束与制度建构

    陈治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的强制性公共规制工具相比,财税规制工具凭借财政收支的利益诱导性方式实现公共规制目的,具有其独特优势与运用价值.但由此产生的财政效应问题并未受到足够关注.因为财税规制工具的运用产生的财政效应问题,不仅关乎财政安全与可持续性,而且影响规制工具在实践中的有效施行与规制目的的最终实现.文章认为,预算是一种对政策和规制成本进行评估、排序与权衡的收支安排,将财税规制工具纳入预算约束,有利于在实现规制目的的同时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面对财税规制工具的广泛运用,预算约束相关制度面临整体乏力、预算约束的主体权力分配滞后、预算约束对象非均衡化发展、预算约束时限不合理配置等现实挑战,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建构加以应对.

    财税规制工具财政效应预算约束制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