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问题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问题探索

王喜良

月刊

1006-2912

0871-3113304 3113344

650041

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106号

经济问题探索/Journal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技术助推中国现代能源体系构建:赋能机制、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

    伍心怡何爱平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能源体系是中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动力支撑,数字技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阐述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内涵特征入手,揭示数字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视角出发,剖析数字技术赋能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的理论机制:在生产环节促进能源及下游产业效率提升、协作深化、结构优化;在交换环节提高能源市场竞争性、供需动态平衡性与交易安全性;在分配环节改善能源资源空间错配局面,实现公平的能源转型;在消费环节促进绿色能源消费方式的形成,提供多元化用能场景。数字技术赋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为更好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需要加强能源数字化顶层设计、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加速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消除城乡能源数字化发展鸿沟、出台政策法规保障市场安全竞争。

    数字技术现代能源体系社会再生产碳中和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动态空间收敛性

    张秀张耀峰张志刚
    1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五大发展理念动态空间收敛

    生产性支出与减税政策的就业效应对比分析

    徐政朱欣同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的财政和就业数据,本文在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生产性支出和减税政策就业效应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表明,2012年以后,我国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逐渐减弱,而减税政策的就业效应日渐凸显。进一步检验表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边际报酬递减解释了财政支出渐弱的就业效应;而企业经营成本增高、利润率降低,导致税收对企业能否存活的影响加深,解释了税收政策渐强的就业效应。本研究可能带来启示是,在基建存量制约和企业经营环境艰难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的重点应继续从以生产性支出为代表的支出端转向以减税政策为代表的收入端。

    生产性支出减税就业效应GMM模型

    双向直接投资、动态互补效应与工业行业创新效率——基于创新链视角

    张馨月谢家智
    5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行业创新仍存在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难以跨越的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创新链理论,构造并测度了 2012-2020年中国共38个工业行业创新效率,从动态互补视角实证检验了双向直接投资对创新链视角下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动态互补效应。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IFDI)对工业行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在各个阶段均为正向效应,虽然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产品开发阶段的积极效应存在滞后性,但对其余阶段效率以及总效率影响显著为正;(2)对于创新突破型行业的创新效率而言,OFDI的积极影响更加明显,而IFDI对创新稳定型行业的创新效率影响更加显著;(3)双向直接投资互动发展具有动态互补性,二者的互补性资本挤入效应与互补性技术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双向直接投资创新链互补效应创新效率

    国际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间的极端风险传染

    刘凌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各国财政货币政策多变和中国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极端风险频发,人民币汇率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中的关键变量,极易受这些极端风险影响。采用GARCH-Copula-CoVaR模型分析了国际金融市场与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间极端风险双向传染的强度、非线性特征和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对人民币在岸汇率,国际金融市场极端风险对人民币离岸汇率的传染更强;人民币在岸汇率极端风险比离岸汇率极端风险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传染要弱,且强度变化小;VIX指数的极端风险对在岸离岸汇率的传染最强,VIX指数大于30时应提高警惕;当前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管理与跨国资本流动管理措施对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稳定有一定效果。本研究对如何防范国际金融市场与人民币汇率极端风险双向传染的负面冲击,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价值。

    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极端风险GARCH-Copula-CoVaR模型

    聚集与扩散:区位因素驱动的中国入境旅游产业空间变迁

    田里刘岚陈军
    7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旅游需求市场的区位特征与旅游产业集聚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个用于解释入境旅游产业集聚原因及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宏观角度构建入境客流整体网模型,揭示入境客流空间分布整体情况;从中观视角将整体网划分为四个局域网,分析入境客流境内扩散的区域偏好。最后从微观视角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门槛模型,解释需求区位变化驱动入境旅游产业聚集和扩散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差异是驱动我国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或扩散的重要力量,即入境旅客流动扩散的区域化差异导致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发生改变,入境客流网络结构变化反映入境旅游需求市场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入境旅游产业在区域间聚集或扩散。

    入境客流空间分布社会网络分析动态门槛模型旅游产业聚集

    "划江分治"到"共治为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倪志良覃梓文王蕾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是财政政策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创新性探索,也是中央政府与沿江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流域共治实践。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对上游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显著地促进了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机制检验得出,生态补偿主要通过加强上游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提高财政分权程度并提升民生性财政支出占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对上游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首轮签约时最为突出,并且对中西部受偿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经济增长流域共治环境规制财政能力

    中国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19个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童玉芬和明杰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因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而受到持续关注。本文用豪斯道夫分形维数测算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结构,并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以实证模型研究了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多数城市群人口过度集中于核心城市;影响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的直接成因是人口迁移流动,进一步地经济、行政、社会、自然四类因素的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塑造了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特征,其中城市群收入差距、行政等级差异、交通发达度、高等教育差异、医疗资源差异、地形起伏度、总人口等会促使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集中化,而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环境污染强度等会促使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分散化。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影响因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基于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的实证检验

    李史恒屈小娥
    12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视角,实证检验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母国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产业集聚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创新能力存在"三重门槛"效应。社会资本和产业集聚门槛下,OFDI对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呈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越过产业集聚门槛的主要以少数东部省市为主。创新能力门槛下,OFDI与绿色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目前只有少数东部省市越过门槛值。(2)政府参与度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该门槛下OFDI与绿色生产率之间呈"倒N型"关系,即政府适度参与有利于发挥OFDI逆向溢出效应,但过度参与和参与不足则会起反作用,这些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环境规制跨过一定的门槛值后OFDI的正向效应才变得显著,目前越过门槛值的只有少数东部省市。

    OFDI绿色生产率吸收能力制度环境门槛效应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研究

    盛巧燕李玮玮
    13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扩散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选取2012-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知识溢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技术创新扩散间发挥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之间存在非线性影响。据此,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算力生态网络体系、构筑跨区域知识要素流动平台、多元主体协同释放创新成果转化效能,擘画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发展"新图景"。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知识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