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任露泉

双月刊

1671-5497

xbgxb@jlu.edu.cn

0431-85095297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 1671-5497;CN 22-1341/T)是由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原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主办。 2000年,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更改为现名:《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报道吉林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现有委员 43人,其中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均为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 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的EC、CE、CIS、EM、ESPM、MTE、CORR、SSSA数据库。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电子科技文摘》、《汽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工程机械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本刊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发表的论文60%以上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较高。本刊现为双月刊,每年单月1日出版。    通信地址:中国长春市人民大街 5988号《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    邮 编:130022 传 真:0431-5094128 电 话:0431-5095297    E-mail : xbgxb@jlu.edu.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桥梁裂缝检测综述

    杨国俊齐亚辉石秀名
    313-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桥梁裂缝检测主要基于人眼识别,检测效率、精度低,而且人眼识别存在受光照影响大、桥塔、高墩等高空位置无法检测及主观性强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发了许多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桥梁裂缝检测设备,像搭载高清相机的桥梁检测车、无人机、爬墩机器人等.同时,拥有高效、高精度的裂缝检测算法更是裂缝检测的基础,如何权衡检测速度与精度一直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桥梁裂缝检测设备、相机的搭载平台与标定方法、预处理算法、传统检测算法、深度学习算法、裂缝特征计算、图像拼接算法以及裂缝的三维输出与监测等方面展开综合评述.此外,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从桥梁裂缝检测方法、裂缝三维表达、裂缝的监测跟踪管理和桥梁刚度损失评价及预警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桥梁工程裂缝识别图像处理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智能检测

    新型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耐撞性对比分析

    邓小林杨馥模覃善甘
    33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首先,采用超折叠单元方法推导了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的平均冲击力的理论解,开展了方管的实验研究,利用理论解及实验结果对有限元数值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其次,利用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壁厚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的耐撞性能.最后,系统地研究了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相比常规方管、六边形管、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在相同质量、相同初始峰值力和相同能量吸收条件下的耐撞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初始峰值力和提高结构的冲击力效率,在相同质量、相同初始峰值力和相同能量吸收条件下,仿竹六边形梯度层级多胞管的综合耐撞性能都要优于常规方管、六边形管和六边形单梯度层级多胞管.研究结果能为新型梯度层级多胞管的结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车辆工程耐撞性仿竹结构梯度层级多胞管能量吸收

    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气动噪声源识别与分析

    王毅刚王玉鹏张昊赵思安...
    346-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为其主要气动噪声源之一,迄今为止较难描述高速列车气动噪声源特征,鲜有有效的声源识别方法.利用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以偶极子声源为主的声源特征,将气动声源等效为无数个球形声源的集合,基于声辐射与声源,声源与流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流体数值仿真,建立高速列车偶极子声源识别方法,并聚焦头车转向架区域进行声源识别.同时,以涡声理论为基础,建立偶极子声源强度和流场多物理量的关系,分析流场产生声源的本质.研究表明,偶极子声源集中的位置多为迎风侧气流与壁面发生激烈作用的位置,气流与壁面发生撞击与分离是产生偶极子声源的主要原因,且在该区域涡量的变化对偶极声源强度影响最大,在不同区域,不同方向的涡量分量在起主导作用.

    车辆工程高速列车转向架偶极子声源数值仿真涡声方程

    新型巡检机器人移动底盘设计及越障性能分析

    聂建军侯军凯解晓琳鄢鸿桢...
    35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石化行业户外巡检工作设计了一款带有新型H型平衡摇臂机构的路面自适应巡检机器人移动底盘,该底盘采用新型"4h"对称结构实现底盘的四轮驱动和转向操作.在介绍底盘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底盘驱动机构和转向机构的设计原理,建立了底盘阿克曼4WS转向和原地转向的理论模型,为机器人底盘运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机器人底盘的单侧越障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并与普通一体式底盘越障过程进行仿真对比,研究了越障过程中底盘的行驶稳定性.最后,进行了底盘样机的转向模式实验和单侧越障实验,结果表明:该移动底盘能实现驱动和转向模式的切换,在进行单侧越障时底盘运动姿态平稳,具有良好的路面自适应能力和越障性能.

    车辆工程移动机器人底盘阿克曼转向原地转向越障性能

    等角贴敷压电分流片圆柱壳有限元建模及减振分析

    孙伟杨俊
    365-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到圆柱壳结构容易出现花瓣型振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等角贴敷多个压电分流片来对其进行振动抑制的方法.基于ANSYS平台,实现圆柱壳与压电片结构耦合,给出了分流电路中电子元件参数输入方法以及和压电片之间的耦合过程.以等角贴敷4个压电分流片圆柱壳为对象进行实例研究,证明了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压电分流阻尼对圆柱壳的减振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影响分析,可以发现:对于电阻分流电路存在一个最优电阻值可使减振效果最优;压电片贴敷在变形相对大的区域以及增大尺寸对减振有利.

    机械设计及理论压电分流薄壁圆柱壳有限元建模减振分析等角度贴敷

    自适应振动式稻田株间柔性机械除草性能试验

    陈学深熊悦淞程楠马旭...
    375-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有稻田株间机械除草作业性能严重依赖机具对行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无需避苗作业的株间除草机.该机采用双排柔性刷指作为除草部件,前排除草部件纵向梳刷拉拔杂草,同时对梳刷后稻株倒伏状态进行自动识别.后排除草部件横向振动拨耙杂草,同时根据前排识别结果实时控制振动作业的启停,用以兼顾除草率与伤苗率.基于触觉感知方法建立了稻株倒伏识别系统,通过气压传感器的电位变化获取稻株根系与前排刷指相互作用的力学反馈数据,以电位峰度及均值为辨识特征,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稻株倒伏与未倒伏辨识模型,实现稻株倒伏自动识别.应用液压马达构建了后排除草部件的横向振动系统,对前排除草部件作用下已倒伏稻株停止振动作业,实现振动作业的自适应控制.稻株倒伏识别田间试验表明:稻株倒伏识别精度为83.11%.除草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感知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58.11%,伤苗率为21.39%;无感知无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27.89%,伤苗率为4%;有感知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56.17%,伤苗率为5.83%.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有感知振动除草模式更适宜稻田株间杂草机械防控的生产要求.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水稻机械除草株间辨识

    基于浮动坐标法的刚柔耦合定位平台力学模型

    杨志军张驰黄观新
    385-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密定位平台由于机械摩擦造成精度受限,难以满足大行程、高精度定位的运动要求.本文结合宏微复合结构,提出了一种单驱动刚柔耦合定位平台.相对于现有的宏微复合平台,大幅简化了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浮动坐标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单驱动刚柔耦合定位平台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并与商业软件ABAQUS及简化解析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6%和3.72%,证明了该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刚柔耦合平台的优化设计及精密运动控制提供参考.

    机械工程刚柔耦合动力学有限元分析柔性铰链定位平台

    碳纳米管掺杂3YSZ陶瓷的低温闪烧

    杨悦赵培雷马天惠贾剑明...
    394-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 mol%氧化钇稳定氧化锆(3YSZ)粉末为基材通过添加导电相-碳纳米管(CNT),同时辅助交流电场和压力,在200℃进行复合材料的低温烧结.主要探讨了CNT含量对烧结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形貌以及离子电导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此温度下材料烧结致密,相组成均为稳定相t-ZrO2;CNT含量为2%时,离子电导率为0.20 μs/cm;当CNT含量为3%时,离子电导率达到0.83 μs/cm,当CNT含量增加到4%时,材料导电性能增强,闪烧起始电压降低,但由于局部过度烧结导致离子电导率下降为 0.6 μs/cm.同时,3YSZ-4%CNT复合材料可实现室温烧结.

    材料学闪烧技术碳纳米管烧结温度离子电导率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三点弯曲疲劳性能

    许良肖景厚宋万万周松...
    400-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3种不同厚度的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向层合板在2种应力比及3种应力等级下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对其三点弯曲静态与疲劳性能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方式对破坏后形貌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材料厚度的增加使试样弯曲强度与模量增加,复合材料多向层合板的三点弯曲疲劳寿命与材料厚度成正比关系,与试验应力比、应力等级成反比关系.试样最终的疲劳破坏程度与疲劳寿命有关,疲劳循环数越多,层合板在横向和纵向的破坏越剧烈.同时,试样厚度越大,分层现象越明显,同时存在纤维拔出现象.

    复合材料三点弯曲弯曲疲劳破坏形貌疲劳性能

    L3级自动驾驶接管过程驾驶员情景意识研究

    胡宏宇张慧珺姚荣涵陈国迎...
    410-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L3级自动驾驶驾驶员接管准备情况,进行了驾驶员在从事不同类型的非驾驶相关任务(NDRTs)下的情景意识研究.基于驾驶模拟器搭建了面向L3级自动驾驶的仿真测试场景,通过情景意识问卷与驾驶员眼动行为测量对情景意识准备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DRTs占据感官模态的增多,驾驶员的注意力会更少集中在驾驶任务上,对于驾驶环境元素的关注也会相应减少,对情景意识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车辆工程自动驾驶汽车接管情景意识非驾驶相关任务眼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