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

梓童

月刊

1007-4309

jlhbxinshijie@126.com

0431-85389960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7530号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Journal New Horiz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感

    尚倩玲
    89-89页

    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教育

    郑海燕
    90-90页

    以情注入活水,让语文课堂更靓丽

    高玉丽
    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教育家于漪讲过:“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已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教师这个火把所散播出来的光明,不只照亮自己,更会照亮周围的人。教师的激情和热情,不只会感染自己,更会使学生心弦扣动,激情飞扬,使师生达到心曲的交流,课堂上必将闪烁火花,形成情感效应。“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极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学生的亮点,让课堂充满魅力。

    语文教学妙设导语以情动人注入活水

    如何预防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

    高磊明
    9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从体育课的角度来讲,安全不是靠不活动、害怕和躲避得来的,安全是靠爱心、责任心和缜密的安全工作得来的。我们要认真地思考学生安全问题背后的东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搞好体育教学安全工作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创新教法,大胆尝试,上好体育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体育与健康安全事故预防

    在政治课堂上要努力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刘欣娜
    9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三维目标发生了转变,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其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之最,就是要求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反映了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挖掘课程资源,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情感。

    初中政治情感交流具体措施

    发挥数学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渠道作用

    宋金凯
    9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作一些鼓动,这是收不到效果的。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精心设计,不仅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德育教育渗透德育方法探索

    浅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刘忠来
    95-95页

    浅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刘杏梅
    9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既要注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此,我们幼儿园将不懈努力,使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科学活动探讨

    试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刘远
    9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而艺术是情感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对与人的情感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情感培养反过来也能影像艺术的创作效果。美术是一门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艺术,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则是艺术的艺术。

    美术教学情感教育渗透方法

    讲究育人方法尊重学生人格

    吕彦辉
    9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育教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各种好的德育教育方法的配合和利用,构成德育教育体系。众所周知,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德育教育方法的结果。所以作为教师要熟悉各种德育教育方法,并且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只有这样,对学生进行施教时,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必要性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