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

秦贵信

双月刊

1000-5684

jlndxb@vip.sina.com

0431-84532914

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以反映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业化学、农业应用物理、果树、蔬菜、园林、药用植物、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技术等专业的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国内外著名检索工具如《AGRINDEX》、《CABI》、《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将本刊列为文献信息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中的研究进展

    张斯童石佳王刚田春杰...
    175-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是生产多种高附加值天然产物的优良宿主,基因敲除技术有效地阻断或弱化了微生物的旁路代谢途径,使代谢通量集中流向目的产物。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带动了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微生物工业发酵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综述了常见的几种微生物基因敲除策略,总结了近年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基因敲除技术在微生物代谢途径改造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代谢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基因敲除技术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底盘微生物

    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历艳璐王俊鹏于欣志魏宏磊...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高寒区玉米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特性,以"隆平702"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安图县松江镇南道村进行田间试验,利用Li-6400光合仪在抽雄吐丝期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以及当天的光合有效辐射(R4R)、空气温度(T)和空气相对湿度(RH),分析叶片光合相关参数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区玉米叶片Pn与Tr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变化,Pn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T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3:00;Gs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随后呈下降趋势;Ci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06:00-10:00,Pn与PAR,T,RH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极显著负相关(r=0。927,r=0。574,r=-0。765);14:00-18:00,Pn与 PAR,T,RH的相关性分别为 r=0。921,r=0。553,r=-0。712;06:00-10:00 时,Gs与 PAR极显著正相关(r=0。772),与RH呈显著负相关(r=-0。550);10:00-14:00,Gs与PAR呈显著正相关(r=0。545),与RH呈正相关(r=0。482);06:00-10:00,Tr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3),与R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7);06:00-10:00,Ci与PAR呈极显著负相关(r=-0。655)。可见,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偏低、空气相对湿度偏高是限制该高寒区域玉米光合物质生产的主要因子。

    玉米光合参数日变化环境因子高寒区

    灌溉方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及水稻生育性状影响

    牛世伟徐嘉翼隋世江张鑫...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辽河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的利用方式,揭示稻田排水循环灌溉容易引起面源污染风险。通过定位定期监测灌排沟渠水体氮磷浓度变化,研究灌溉模式对施肥时期田面水氮磷浓度与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沟和排水渠水体总氮(TN)浓度于第2次达峰值(4。49 mg/L和15。61 mg/L)后下降,这与基肥泡田时期相吻合,排水渠TN和总磷(TP)浓度高于灌水沟,关键施肥时期应控制稻田水外排,以减少排水渠水体氮磷浓度。在基肥和追肥灌溉时期,施肥各处理田面水TN浓度在3d达到峰值后下降,10d趋于稳定,循环灌溉比常规灌溉高0。65~2。42 mg/L,田面水TN浓度与氮肥用量呈正相关,排水循环灌溉后1d的TN浓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在3d后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与常规灌溉TP浓度差异不显著,排水循环灌溉增加了氮磷流失风险,3d内应避免田面水外排,基肥后10d内也是氮磷流失风险期。排水循环灌溉结合氮肥减施22%可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并提高产量,合理利用排水循环灌溉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和减少氮磷流失风险。

    灌溉方式田面水氮磷流失水稻生育性状

    滴灌磷肥分配比例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戚昕元曹国军耿玉辉邹欣...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灌水定额(150 mm)和施磷量(P2O580kg/hm2)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施磷处理(P2,P3,P4,P5)产量均高于一次性基肥处理P1,以P4处理(磷肥40%基肥、15%拔节追肥、35%喇叭口追肥、10%抽雄追肥)产量最高,为12 370。0kg/hm2,比P1处理增产5。2%。磷肥分次施用可提高拔节期之后植株磷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以P4处理磷素吸收积累量最高,完熟期达81。9kg/hm2。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可作为磷素营养的关键阶段,并以抽雄期-灌浆期为重。磷肥分次施用与P1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提高28。1%~87。0%,磷肥偏生产力提高2。0%~5。2%,磷肥农学效率提高22。4%~57。5%。

    磷素膜下滴灌分配比例玉米产量磷肥利用率

    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刘禹含邹佳营何博刘丽萍...
    2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fujikuroi)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评估其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 2016-2018年,自吉林省16个地区分离获得的水稻恶苗病菌F。fujikuroi 508株,从中选取F。fujikuroi 136株测定其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通过药剂驯化方法获得F。fujikuroi抗咯菌腈突变体。结果表明:F。fujikuroi对咯菌腈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2。810×10-9~0。740 9 mg/L,对咯菌腈极其敏感,未发现抗药性群体,所测菌株EC50平均值为(0。024 9±0。093 6)mg/L,表明吉林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咯菌腈没有产生抗药性。药剂驯化获得2株抗药突变体,抗性倍数分别为3 596。48和9 539。73,表现为高抗。通过生物学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极高,易在田间成为优势菌。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与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精甲霜灵和噁霉灵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和咪鲜胺无交互抗性。水稻恶苗病菌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可形成抗咯菌腈突变体,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恶苗病菌咯菌腈敏感性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抗药性治理吉林省

    2个抗感烟草品种响应马铃薯Y病毒早期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王平任雅萍任昭辉苏亮...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烟草不同抗性品种NC95和SY04-3对马铃薯Y病毒(PVY)胁迫的响应差异,对烟草幼苗接种PVY,在12 h采集幼苗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C95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有206个,下调111个;SY04-3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有1001个,下调423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归类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3大类54个GO条目,NC95和SY04-3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7条KEGG代谢通路中,而NC95和SY04-3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显著富集在10条、14条KEGG代谢通路中;转录因子预测NC95有13个家族的20个转录因子发生显著变化,SY04-3有20个家族的38个转录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

    烟草马铃薯Y病毒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偏肿革裥菌GMC基因家族在木质条件下转录表达分析

    池玉杰陈欣妍杨旭欣郝雅昕...
    228-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在分解木材过程中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GMCs)基因的功能,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L。gibbosa分解木屑过程中0,3,5,7,11 d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以Count值与校正后的FPKM值为表达量进行基因筛选。分析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及在eggNOG,COG,GO,KEGG,NR,SwissProt和Pfam等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结果,通过qPCR验证基因表达量。根据基因注释结果共筛选到23个GMCs基因,表达量变化表明其中有9个是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结果表明,L。gibbosa的GMCs至少有6种,分别为纤维二糖脱氢酶、葡萄糖氧化酶、吡喃糖脱氢酶、L-山梨糖1-脱氢酶、醇氧化酶、吡喃糖氧化酶,属于CAZy-AA3家族下的4个亚家族,在木材木质素与综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它们主要参与能量转运和代谢有关的碳代谢、甲烷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GMCs与木质素降解过程中H2O2的形成有特定关系,可与FAD结合,将初级醇基氧化形成醛并释放H2O2,为过氧化物酶提供恒定反应底物。由于能在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GMCs属于与木材降解相关的重要辅助酶系,为白腐菌中GMC家族在木材降解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依据。

    偏肿革裥菌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木质素降解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林下栽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石云龙韩梅孙卓杨利民...
    239-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条件是影响药用真菌活性成分形成和积累的重要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典范对应分析(CCA)、主成分分析(PCA)等分析法探究生态因子对林下栽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在吉林省和龙市落叶阔叶林,采集灵芝、土壤样品各30份,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常规法测定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等,空气温湿度计测定空气温、湿度,光照计测定透光率。结果表明:生态因子对灵芝多糖、总三萜、总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温度、含水量对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积累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在19。50~24。25 ℃,土壤含水量在22。65%~49。49%,有利于灵芝多糖、总三萜、总蛋白含量的积累。

    灵芝活性成分生态因子林下栽培模式

    天然阔叶次生林下不同年生人参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刘丽娟佟爱仔秦佳梅
    24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天然阔叶次生林下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分布规律,以不同生长年限人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天然阔叶次生林下不同生长年限人参根际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的OTU数目,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普遍增加,其中,11年生(K11)人参的根际微生物OTU数目最多。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未种植人参土壤(Kck),生长年限分别为7年(K7)和11年(K11)的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增加(P<0。05),15年(K15)的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人参的生长年限变化不大。β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年生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距离较近,其中,15年生(K15)人参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与对照(Kck)样本完全分开,群落差异明显。优势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发生改变。放线菌门数量随着种植年限有大幅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年生(K4)数量达到最大值。优势真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发生改变。天然阔叶次生林下,生长年限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有较大影响,可为林下人参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阔叶林人参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

    栽培年限的增加对人参根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天佑丁万隆尹春梅王蓉...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对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区土壤pH、电导率及各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使用分离培养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培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的种植会导致土壤酸化,且随栽培时间的延长,土壤各项营养成分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的趋势;相同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其中土壤真菌随栽培年限的升高其数量呈升高趋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降低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因子与微生物之间关系密切,具有统计学意义(≥0。2)的相关性系数占试验总数据的84。62%;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是试验土壤中的主要细菌门类,栽参会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导致常见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富度降低,并促使细菌性假丝酵母念珠菌(WPS-2)等有害菌大量繁殖;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是真菌群落结构中的主要门类,栽参会导致真菌的群落构成受到影响,常规菌种相对丰度降低,腐质霉属(Humicola)、镰刀菌属(Fusarium)及土赤壳属(Ilyonectria)等致病真菌类群大量繁殖且彼此存在共生关系。综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明确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及发展规律,为促进人参种植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人参根区土壤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