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济宁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济宁医学院学报
济宁医学院学报

白波

双月刊

1000-9760

jyxbbjb0909@163.com

0537-3616266

272067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

济宁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和医学科研进步,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分裂症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寻亚诺郁昊
    30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种组学技术被应用于探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等,促进人们对于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认识.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的各个组学研究做一综述,总结不同组学技术的优势和挑战.

    精神分裂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肠道微生物组学

    大一新生重性抑郁障碍与惊恐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许瑞雪慕福芹段熙明孙浩...
    309-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一新生重性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及其共病患病率.方法 于2018年4-10月在济宁、日照及潍坊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自制人口学特征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9、贝克焦虑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严重创伤事件问卷及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量表-3.0等.结果 共计8079人完成了调查.大一新生重性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5.52%(95%CI:5.04%,6.05%),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87%(95%CI:0.68%,1.10%),重性抑郁障碍与惊恐障碍共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34%(95%CI:0.23%,0.50%).惊恐障碍患者共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比例高达38.24%.城镇、非独生子女、抑郁症状是大一新生重性抑郁障碍与惊恐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大一新生重性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及共病患病率较高,各级部门应关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预防及干预措施.

    重性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共病患病率

    新型酚类化合物DFTP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骜骏孙鑫怡郝校鹏范慧霞...
    315-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酚类单体化合物2,4-dibromo-3-fluoro-6-(3-(trifluoromethyl)isoxazol-5-yl)phenol(DFTP)对人类恶性肿瘤细胞活性和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人结肠癌SW480、肺癌A549以及脑胶质瘤U251细胞系为研究模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FTP处理细胞,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选取对DFTP最敏感的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为进一步研究对象,用倒置显微镜监测其形态学变化,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W480细胞的迁移能力,用EdU荧光染色试剂盒检测SW480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W480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W480细胞的细胞周期,用活细胞/死细胞荧光染色法检测DFTP对SW480的杀伤作用,用Annix-V-FITC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SW480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随着DFTP浓度的升高及孵育时间的延长,SW480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未受到显著影响(F=1.849,P>0.05),但是其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活性与细胞周期S期显著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能力均受到DFTP的抑制(F=11.897,P<0.001);随着DFTP浓度增加,SW480的细胞死亡现象逐渐显现(F=16.38,P<0.001),经Annix-V-FITC染色实验证实,DFTP能够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细胞凋亡(F=9.485,P<0.001).结论 新型酚类单体DFTP对不同肿瘤的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结肠癌细胞最为敏感,DFTP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与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作用.

    结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DNA复制细胞凋亡

    自噬-溶酶体标记基因LC3B和LAMP2调控序列变异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关联性

    逄淑超闫波
    32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自噬-溶酶体标记基因LC3B和LAMP2调控序列变异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DHVD)的关联性.方法 对212例DHVD患者组与390例健康对照组的自噬-溶酶体系统标记基因LC3B和LAMP2调控序列(启动子)进行统计分析.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LC3B和LAMP2的启动子序列,Sanger测序法直接检测序列变异.运用卡方检验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分析,TRANSFAC数据库预测序列变异改变与启动子相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 共发现29个序列变异,包含13个SNPs.其中,6个LC3B基因启动子序列变异仅发现于DHVD患者,1个LAMP2基因启动子序列变异只存在于DHVD女性患者,其他序列变异在健康对照组和患者组共有.对SNPs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35227715的等位基因G与DHVD相关联,是DHVD的独立危险因素,致病风险是1.36倍;rs42900基因型CC和等位基因C与DHVD存在关联,两者的致病风险均为0.56倍,具有保护性作用.利用TRANSFAC数据库预测仅在DHVD患者中发现的序列变异位点相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表明序列变异可改变与之结合的转录因子.结论 自噬-溶酶体系统标记基因LC3B和LAMP2启动子序列变异可能影响与之结合的转录因子,改变其表达水平,引起自噬-溶酶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DHVD的发病.

    自噬-溶酶体退行性心脏瓣膜病LC3B基因LAMP2基因序列变异

    IL-16在Con 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李春霞李晨语于文沛马群...
    328-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L-16在Con A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WT)及IL-16敲除(IL-16-/-)小鼠分别随机分为WT-control组、IL-16-/--control组、WT-Con A组和IL-16-/--Con A组.Con A组给予尾静脉注射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建立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模型,control组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ELISA、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血清及肝组织IL-16的表达;IL-16-/-小鼠造模后,观察肝损伤小鼠的生存率,检测血清中转氨酶及炎性因子的水平,HE染色及TUNEL分析肝组织病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组织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比例.取WT小鼠(WT组)及IL-16-/-小鼠(IL-16-/-组)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s,流式细胞术分析MDSCs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MDSCs免疫抑制相关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mRNA水平.结果 与WT-control组相比,WT-Con A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IL-16表达明显增加(均P<0.001).与WT-Con A组相比,IL-16-/--Con A组小鼠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血清中ALT、AST及IL-6、IL-12、TNF-α炎性因子的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肝组织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减少;肝、脾组织中MDSCs的募集增加(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WT组相比,IL-16-/-组来源诱导的MDSCs比例及iNOS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IL-16可通过下调MDSCs的募集加重Con A诱导的肝损伤.

    白细胞介素16ConA免疫性肝损伤髓源性抑制细胞

    食欲素在细胞氧化应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李迎帅曹飞王春梅杨春青...
    335-338,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欲素(Orexin)在氧化应激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H2O2(hydrogen peroxide)组、OA(Orexin A)组、OB(Orexin B)组、H2O2+OA组及H2 O2+OB组,通过H2 O2处理HT-2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体外模型,采用显微镜分析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数量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blotting)等方法探究转录因子Nrf2在HT-2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显著增强HT-22细胞的死亡(P<0.05);给予OA及OB处理后,与H2O2组相比,OA及OB均显著降低H2O2引起的HT-22细胞的死亡(P<0.05);与对照组相比,H2O2处理的HT-22细胞Nrf2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H2O2组相比,OA和OB显著增加HT-22细胞内的Nrf2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食欲素可通过增强HT-22细胞内Nrf2的表达水平降低H2 O2引起的HT-22细胞的神经损伤,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食欲素氧化应激HT-22细胞过氧化氢Nrf2

    父母教育期望、子女逆反感知和父母考试焦虑的关系

    乐星宇顾燕波柳凌
    339-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教育期望、子女逆反感知和父母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使用父母考试焦虑量表、子女逆反心理问卷、父母教育期望问卷对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临海市240名青少年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教育期望得分中位数为4.00分,表明父母教育期望较高;父母教育期望与考试焦虑(r=-0.168,P<0.05)、逆反感知(r=-0.213,P<0.05)呈显著负相关,考试焦虑与逆反感知呈显著正相关(r=0.544,P<0.05);子女逆反感知在父母教育期望与考试焦虑间起中介作用[效应值=-0.12,相对效应量=54.32%,95%CI=(-0.21,-0.04)].结论 子女逆反感知在父母教育期望与考试焦虑间起中介作用.

    父母教育期望考试焦虑逆反心理

    基于CiteSpace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唐迎雪张芮王娟卢庆华...
    34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研究文献动态变化,为我国在该领域科研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Web 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为"(T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ND TS=(depres-sion))AND TS=(Family treatment)",检索出2005年至2022年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104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Boris Birmaher是发表文量最多的作者;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在该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治疗等;关键词突现结果显示近5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研究前沿趋势为饮食失调、青少年压力等方向.结论 国外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在稳步发展,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上都有所扩展,国内应加强与国外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学习,以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抑郁症儿童青少年CiteSpace家庭治疗可视化

    济宁市任城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情况

    陈桂华穆菲单秀丽韩婷婷...
    351-353,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济宁市任城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患病情况,为ASD儿童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3-5月,选择济宁市任城区94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克氏量表》(Clancy Behavior Scale,CABS)进行初次筛查,筛出的疑似ASD儿童由专业医生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结合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或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对其进行明确诊断.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4263份,其中男童7788人,女童6475人,初次筛查可疑ASD阳性人数557人,初筛阳性率为3.91%.男童检出率(5.02%)高于女童(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67,P<0.001).不同年龄组CABS量表AS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3,P=0.038),三岁年龄组检出率(4.36%)较高.最后确诊ASD患儿94人,ASD患病率为6.59‰.男童ASD检出率(10.53‰)高于女童(1.85‰),性别比为3.56:1.3岁组ASD的检出率为7.68‰,4岁组为6.98‰,5岁以上组为4.67‰,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917,P=0.233).结论 济宁市任城区3~6岁ASD儿童患病率为6.59‰.定期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筛查,对于及时发现ASD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患病率

    某医学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高斌扶长青陈端颖
    35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取样,使用手机成瘾量表、亲子依恋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学校适应量表,对某全日制医学院校638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学校适应得分为(3.81±0.55)分,男生的人际适应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P<0.05);回归分析显示,手机成瘾可以负向预测学校适应(β=-0.17,P<0.001),亲子依恋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09,P<0.001),学校归属感正向预测学校适应(β=0.71,P<0.001);中介分析结果显示,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在手机成瘾与学校适应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7.14%.结论 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和学校归属感是影响医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医学生手机成瘾亲子依恋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