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理论与实践

庞贞燕

月刊

1003-4625

JRLS@chinajournal.net.cn

0371-69089212

450040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21号

金融理论与实践/Journal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主管的以金融理论经研究和金融业务实践探索为主要任务的刊物。其宗旨是:探索发展金融理论,服务金融改革实践,拓展金融业务领域,反映金融运行信息,展示金融科研成果,培养金融科研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构投资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郭晓冬邓润任单容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探究机构投资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对推动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改善要素分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以2004-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通过投资前的选股以及投资后发挥"退出威胁"的威慑监督作用来驱使投资组合公司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和体系以更好激励员工,提升投资组合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从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发现,QFII和长期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在非国有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且机构投资者主要提升了员工劳动收入份额和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并不明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改善收入分配的分配效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机构投资者劳动收入份额共同富裕

    经济开发区与城市普惠金融: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杨经国陈健聪马源嘉谷任...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项应用广泛的区域性产业政策,经济开发区对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尚未定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搜集金融许可证信息,并结合城市统计年鉴和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等数据分析经济开发区对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发展,且其结果是稳健的.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省级开发区比国家级开发区的影响效应更显著,中西部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比其他地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开发区的设立通过提高财政支出占比、推动交通基础建设和提高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这三个渠道促进了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以为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开发区政策的优化、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经济开发区普惠金融网络爬虫技术

    碳排放权交易能提升高能耗企业韧性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芦彩梅李欣瑜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经济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突出,企业韧性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指标,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2009-2022年八大高耗能行业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高能耗企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助于提升高能耗企业韧性,主要通过发挥创新效应、信息效应和绿色治理效应提升高能耗企业韧性水平.内部控制水平和政府补助在这一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融资约束发挥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大规模以及高科技企业中,碳排放权交易对高能耗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因此,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高能耗企业韧性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后果,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企业韧性高能耗

    社会信用环境完善是否降低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

    王琼肖华东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1年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数据,考察社会信用环境完善对农业龙头企业违规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社会信用环境完善显著抑制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这一抑制作用对于运营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处于市场化程度更低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规模更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更为明显;第三,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通过减轻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约束来有效抑制农业龙头企业的违规行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并抑制涉农企业的违规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社会信用环境企业违规行为农业龙头企业

    数字金融创新服务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全国首个数字征信实验区的调查

    周雷王乐妍孙思佳刘露雨...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是数字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和微观基础.通过对全国首个数字征信实验区——江苏省苏州市168家实体企业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数字金融创新显著提升了实体企业的征信覆盖率与融资满足率,有助于促进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实验区不同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在底层技术、服务对象、降本增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数字金融创新服务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数字金融"元宇宙",增强数字金融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实体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的各项赋能效应,全方位服务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2011-2022年上市商业银行数据

    施志晖周慧蕙陆岷峰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既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2011-2022年我国4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程度对非利息收入业务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增强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2)影响机制分析指出,银行规模在数字化转型程度与非利息收入业务水平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检验显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对非利息收入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强,地方性法人银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最弱,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实证结果和理论探讨,提出了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具体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

    数字化转型非利息收入商业银行调节效应

    从个体间互动视角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

    徐蕾
    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基础上,借助2014-2020年186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的存在性、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结果发现:第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焦点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表现与同省份、同类型其他同群银行显著正相关,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均保持不变;第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可能由商业银行的"被动模仿"和"主动学习"动机所驱动,即焦点银行对同群个体数字化转型行为的模仿可能是在行业竞争压力和社会期望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可能是出于信息获取性动机的一种主动学习过程;第三,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受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银行外部来看,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同群效应越明显;从银行内部来看,利润水平决定了数字化转型同群模仿的客观条件,利润水平高的银行表现出更强的同群模仿倾向.从经济后果看,商业银行通过模仿同群个体的转型经验,能够学习数字赋能业务经营的模式,以及数字化风控体系,由此降低转型成本、促进流动性创造、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改善经营绩效.

    银行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竞争压力机制社会压力机制信息学习机制

    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张瑞纲刘舒淇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变时期,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2013-2022年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社会保险缴费率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险缴费率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倒"U"形趋势.机制层面,改变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调整创新投入是社会保险缴费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劳动密集型和低资本密集度的企业中,社会保险缴费率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倒"U"形曲线更为陡峭,并且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会在更低的缴费率上达到峰值.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与有益参考.

    社会保险新质生产力劳动力成本

    应对农业巨灾保险市场失衡问题的演化博弈策略分析

    王晓岚王静王新利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巨灾频发,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尽管我国农业保险在"十四五"期间发展快速,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赔付不足、补偿力度低、保障水平不高等.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非均衡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在模型设计中,结合市场均衡策略与长期均衡,考虑农业再保险公司和政府的作用,利用Matlab仿真分析农户和保险公司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非均衡主要受信息不对称、风险厌恶、经营规模、保险品种等因素影响.此外,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非均衡在各省份间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可为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进一步改善农业巨灾保险市场的非均衡现状、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巨灾保险非均衡演化博弈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