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校教育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范明

双月刊

1673-8381

hybm0511@163.com

0511-84446013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高校教育管理/Jour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高校教育管理》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创刊于1979年的《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更名为《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下半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高校教育管理》。本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大学主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774/G4,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673-8381,2007年起改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学术性、理论性、现实性、实用性,以开放办刊的思想,不断加强与全国高等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突出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办刊特色,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2)高校教师教育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3)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4)高校教务管理与教学改革创新。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96页码,单月10日出版,读者对象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学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高等教育主管部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 扎实建成优势学科

    王战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优势学科的多维思考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论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王洪才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区域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

    陈亮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逻辑及实践路向

    王智超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数字技术赋能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内容与路径

    吴南中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加快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是扎实迈进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优势学科概念内涵、文化背景、精神追求、建设路径等方面均体现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为此,在厘清优势学科的内涵、特征及生成机制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价值逻辑、经济逻辑、实践逻辑、政策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探明优势学科建设的逻辑向度,在此基础上,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引领力,以善用数字技术为牵引力,可持续推进优势学科高质量建设。

    优势学科改革创新生成机制逻辑向度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强国

    从自主到自觉: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价值转向

    李海龙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旨在形成价值观念并塑造认知框架。作为国家创新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构建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形成针对本土社会问题的独特解释方式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提出要构建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原因是对知识价值的控制来自人类的掌控本能;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在解释我国的社会现象时可能不再适用。因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我们需要建立专门的分析框架,并形成有效的理论解释体系。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学理性与实践性叙事展开,所要达到的最终境界是实现理论自觉,即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自主意识。我们需要通过反思性实践,重新设定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来源。推动学术研究集中于本土问题并走向"自觉性"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起点。

    高等教育研究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价值转向理论自觉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

    陈英杰孙东东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抽样选取我国4个地区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探讨高层次人才政策工具和政策内容要素的组合方式与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尤其是西部高校的环境型政策工具亟待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中教师培育政策子工具使用不足;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区高校对人才培养政策的关注度不够。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制定高层次人才政策时,应适度增强环境型政策工具的运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教师培育相关政策;西部地区高校应改善办公实验条件,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南部、西部和北部高校应加快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

    "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政策文本分析政策工具政策内容要素二维分析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祁占勇吴仕韬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产教融合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李政邱懿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内外部治理关系的核心,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论、市场基础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论的演变。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形塑下,职业教育治理改革应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治理方式应从事后响应转变为事前布局,职业院校治理角色应从代理主体转变为改革先锋,市场主体参与治理的动机应从短期利益转变为战略投资。政府、职业院校和市场的关系应由单向的"影响-回应"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并行-互动"关系。当前,我国政府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权责边界不清,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市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缺乏战略自觉。为此,我国应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协作,提升政府政策的精准度和前瞻性;优化职业院校组织定位和内部治理模式,提升学校治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深度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提升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适应性。

    职业教育治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