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

张俊平

月刊

1005-6009

jsjyzyjy@21cn.com

025-86275613

210036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Jour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Jiangsu Education
查看更多>>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本刊职务:一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致力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提供政策资讯、科学理论、典型经验和参考消息;二是教育教学的大参考——致力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前沿理论、思想方法、教学辅导和参考资料;三是教育民生的代言人——致力真实再现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传达教师心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紧扣"融""改",全面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

    董伟山
    1页

    品读

    2页

    声音

    2页

    人物介绍

    3页

    "双师"能力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杜连森
    6-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首要目标,而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能力的主要属性,因此,专业技能实践应当是教师企业实践的核心内容.从与专业实践技能发展的紧密程度上看,教师企业实践存在三个层次:浅层次实践、一般性实践、深层次实践.教师企业实践的浅层化问题表现为:实践内容的表层化,实践过程的"观光化",实践考核的形式化.浅层化的本质原因是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组织异质性导致双方在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目的上存在根本差异.促进教师企业实践深层化的对策包括:合理调整教师企业实践的目标定位,破除教师融入企业的身份障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双师"能力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专业实践能力

    基于国际比较的职教师资企业实践政策反思与建议

    陆俊杰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职教师资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既有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的意图,也有提升职教师资内在素养的追求,具有多重目标指向.各国对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大多通过严格限制准入来实现.我国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要在提升教师内生动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灵活性,在要求教师企业实践时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效性,在增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国际比较反思

    多重逻辑视角下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困境

    朱炎军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嵌入多元化的制度场域中,其背后隐含着政府的政策逻辑、职业院校的治理逻辑、企业参与的理性逻辑,3种逻辑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困境.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发展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构建新的制度逻辑,以达成企业实践能力发展多重制度间的逻辑平衡.

    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制度逻辑制度困境

    守成与创新:面向未来的信息科技教育——《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郑茜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出台后,信息科技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新出台的课程标准抓住了信息科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顺应了我国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大趋势,其重要变化表现为科技与技术并重,注重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强化多学科协同育人,因此,基于此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组织需要更加凸显信息科技特征.

    信息科技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创新面向未来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以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为例

    管晓蓉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赋能学校文化能迸发一种精神力量,对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以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育人,成就每一位师生.学校打造智慧环境,奠基红色文化育人;开展智慧实践,赋能学生多元成长;实施智慧联动,拓展红色教育空间;加强智慧研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信息技术赋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高尚兵杨轶
    29-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力引擎,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学校的设备更新、环境建设、场景营造的智能化,让学校的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交流更为便捷有效.随着教师、学生数字胜任力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共生的融合样态正在不断形成和优化.

    信息技术特色文化创新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