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程建军

双月刊

1671-1696

025-83758260

210013

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查看更多>>《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学院主办的面向基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学术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圆毛俊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教育对象"知行脱节"现象严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社会和高校互动的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尝试从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以切实提高融入成效.

    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价值观的"可见"之道

    魏薇房磊徐芳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特殊性,使其成为对高中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并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传统思想政治课受重知识轻智识、重眼前轻长远等倾向的影响,培育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处于缄默状态,为此可以借助哈蒂"可见的学习"理念,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生价值观的"可见"路径,尝试改善价值观培育方式,以期实现思想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育人目标从博弈走向共赢的美好愿望.

    思想政治课思政课价值观可见的价值观价值观课程培育

    红色基因的生成逻辑、现实价值及传承路径

    严雄飞曾高辉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基因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为红色基因的生成提供了价值支撑和社会条件,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新时代,红色基因对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必须深化时代新人对红色基因的政治认同、加强学习教育、扩大文化传播、优化践行路径,筑牢民族复兴的红色根基.

    红色基因生成价值传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探赜

    张杨陈冰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全新的、更为宏远的愿景,确保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全球最优治理实践接轨.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鲜明独特的自我觉悟凸显领导优势、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创新凸显理论优势、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凸显力量优势及以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担当凸显责任优势.四个优势相辅相成,在新征程中不懈推动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革新,开辟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并在世界舞台上创造独具意义的辉煌成就.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势

    21世纪新乡贤的精神内涵与影像表达

    黄一斓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选取在地乡贤、外来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和新生代农民工等极具时代特征的新乡贤类型,通过巧妙的故事讲述,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在生动再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乡贤社会功能的同时,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乡贤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表现乡村美好生活的同时,建构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实现了主旋律影视剧影像表达的审美功能与文化价值.

    新乡贤乡村题材影视剧精神内涵影像表达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科教与人文交流的新进展——基于美方解密档案的解读

    薛鹏程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两国在科技、教育与人文交流领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推进两国科学、教育与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进而加强战略互信成为两国领导人推进中美关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中美两国不仅拓展了安全合作以外的战略利益,还把原来相对常规的战略关系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促使双方在科技、教育和人文交流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与人文交流的全面推进与中美战略关系形成"合力",从多个侧面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并夯实了两国开展战略合作的基础.

    中美建交中美关系科技交流教育交流人文交流

    全面抗战时期《新中华报》的八路军形象塑造研究

    韦芳俞祖华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不断发展壮大,引起日寇的畏惧以及国民党反动、顽固势力的嫉恨.日寇为消灭八路军,除了军事进攻,还不断从舆论上对其肆意污蔑;国民党顽固派为阻止八路军发展壮大,不断制造各种谣言加以诋毁,试图通过损害八路军形象从而降低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在抗战时局中的影响力.《新中华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之一,是党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声器",自觉肩负起帮助八路军摆脱诬陷困境、树立八路军积极正面形象的重任.《新中华报》从政治、军事、作风纪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客观真实的报道,树立起八路军坚持团结、积极抗战的正面形象,促进了根据地群众对八路军的拥戴,扩大了八路军在全国全世界的正面影响,推动了国内外对八路军的援助.

    《新中华报》八路军抗战形象全面抗战

    Abstracts

    124页

    作品选

    封3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