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范明

双月刊

1671-6604

skxb@ujs.edu.cn

0511-84446186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园巷30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校内外有关政治、哲学、历史、法律、企业管理、金融财会、国际贸易、教育教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 编委会由学校党委书记张弼教授挂帅,校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从而确保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为公开发行刊物,季刊,大16开本,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订价每期6元,邮发代号28-187。 愿《江苏理工大学学报》成为您忠实的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种业振兴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

    韩广富黄文汇庄晋财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立足时代之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种子重要性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种子的重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种业发展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科技创新、种业企业培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回答了怎样进行种业振兴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种业振兴的实践路径,而且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重要出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为世界种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种业振兴形成逻辑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农地确权与农户收入多样化:微观机理与实证检验

    康兰媛朱红根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证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多样化程度,且农地确权会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多样化程度,而降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多样化程度。进一步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生计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农地确权总体上会促使农户从事非农生产活动,而降低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可能性,但会随农户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特征,即农地确权会促使低收入家庭更愿意选择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降低其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与之相反,农地确权会提高高收入农户家庭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而降低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可能性。

    农地确权收入多样化生计选择农户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乡贤"治村:功能及限度——基于鄂西九寨村的田野调查

    郭亮陈柏峰
    26-3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量资源的下乡,调研地区的新乡贤群体正在积极参与村庄的治理活动。从产生机制上看,新乡贤的治村行动主要基于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治理需要而产生,其作用在于弥补正式治理的不足、降低正式治理的成本以及规避正式治理的法律风险。从行动主体上看,新乡贤治理行动的功利性色彩更加明显,缺乏持久的社会和文化动力支撑。在某种程度上,新乡贤群体开展的基层治理活动是国家资源下乡背景下基层社会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现象,并不构成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从长远来看,强化新乡贤群体的社会文化色彩,形成一种稳定的多元共治格局将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新乡贤资源下乡乡村振兴多元共治

    农村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考察与路径优化——以苏南农村为对象的分析

    梅园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基础性工程。深化农村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法治文化建设在苏南农村基层有着参与主体、外部保障、建设形式上的独到之处,但其整体仍处于法律知识普及不够深入、法治思维有待形成、法治信仰亟待建立的状态。农村基层的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与传统文化融合、与党规同频共振、增强主体互动、提高外部保障等目标,从而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牢固的法治保障。

    农村基层苏南农村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优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识形态话语超越与话语建构

    郭明飞杨俊哲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表达,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具有超越和建构的双重功能:在话语导向方面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在话语思维方面超越了"历史终结论"、在话语策略方面超越了"零和博弈论";同时又通过新话语定位、新话语语料、新话语输出等方式主动发声,建构了中国新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的双重功能主要是通过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联通民族话语和世界话语、融通政治叙事和文化叙事、畅通理性说服性话语和感性启迪性话语实现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话语超越性话语建构路径西方意识形态

    中国创新文化自主价值的发现及其社会生成

    胡晶晶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创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迭演进的过程。新时代我国应在肯定形态下发现中国创新文化的自主价值及其解释力,并基于文化生成性把握其趋势和走向,即将问题视域转向文化自信的提升,建立"以我为主"的创新文化体系;以文化范式为基础寻求并确立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新思维,真正发挥创新文化的引擎和支撑作用;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取得创新文化竞争的主动性。创新文化建设的时代任务已经明确,需要经由文化自信的引领力,巩固创新文化之生成的价值基础;经由创新精神的再启蒙,巩固创新文化之生成的主体基础;经由创新实践,巩固创新文化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

    创新文化自主价值演进脉络文化范式高质量社会生成

    新年画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塑造

    孙旭红顾琪李良玉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年画是一种兼具娱乐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传播媒介,具有承载政治诉求、宣传新政策、传递新思想、展现新生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多重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新年画的创作、传播中。具体来说,党通过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探讨、展览活动等方式,努力做到新年画形式的通俗化和内容的日常化,再凭借新年画独特的图像符号叙事和艺术魅力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实现民众的政治动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的传播,转变社会风貌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塑造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功能演变与障碍诊断——以新一线城市南京市为例

    张俊峰徐洁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评价新一线城市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时变特征、权衡协同关系与障碍因素等,得到的结果显示:南京市在研究期间内土地利用多功能呈倒U型变化趋势,其中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态功能呈衰退态势;南京市土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协同权衡关系;土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增大,其中SO2年均浓度、森林覆盖率影响较突出,生活功能的障碍度持续减小。因此新一线城市应在权衡土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协同关系中强化土地生态空间服务功能,减少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引导土地功能向高度协调方向演化。

    "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熵权TOPSIS障碍度权衡/协同分析

    地方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市场进入与经济增长:政企关系视角

    宋佳莹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合理的政企关系有助于私营企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私营企业市场进入作为主要动因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地方政府干预则呈现抑制作用。私营企业市场进入与政府干预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当地方政府干预跨越单一门槛后,私营企业市场进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当私营企业市场进入跨越门槛值时,地方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减弱,私营企业发展的正效应得以发挥。为此,可以从构建良好的政企互动机制着手,协调政企关系,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市场进入政企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吴奕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是技术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其在技术工具方面的创新和对于技术手段的赋能,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全新范式和重大机遇,促进了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自动化、研判智能化、引导精准化。与此同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的断裂与冲突也会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出现认知偏差、传播模式变轨、风险隐患多样等潜在危险,对新时代高校治理能力形成了严峻挑战。因此,要树立科学理性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理念,构筑高效灵敏的网络舆情治理新范式,促成多元共识的高校网络治理新格局,强化技术治理与科学良治的有机契合,开创高校网络舆情的智能治理新局面。

    人工智能高校网络舆情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智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