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喷施氨基酸对紫米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涂国青柯璐瑶柳展周宇...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叶面喷施不同类型氨基酸对紫米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紫米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以紫米滇香紫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在抽穗期与灌浆期叶面喷施蒸馏水(CK)、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和γ-氨基丁酸(GABA),分析各处理对紫米产量、加工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处理样品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喷施氨基酸可提高紫米产量和品质.与CK相比,喷施氨基酸显著增产6.35%~12.70%(P<0.05);整精米率增幅为2.99%~7.34%,其中GABA处理整精米率最高,为67.12%;出糙率增幅3.73%~5.20%,其中Phe处理出糙率最高达75.81%.喷施氨基酸能促进花青素合成,尤其是Phe处理,能显著提高矢车菊-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芸香糖和芍药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代谢组学共鉴定出175个代谢物,包括氨基酸15个、苯型烃类6个、脂类6个、核苷类33个、有机酸类71个、有机杂环33个和其他代谢物11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图发现喷施氨基酸可以显著提高氨基酸和核苷酸类代谢.说明抽穗期与灌浆期喷施氨基酸能够提高紫米产量和品质,是紫米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

    紫米氨基酸花青素代谢组学

    基于DUS的30份普通小麦品种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罗元凯王晨宇张秀杰韩瑞玺...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优化普通小麦DUS测试审查并为普通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利用34个性状对2020年出具报告的30份申请官方DUS测试的普通小麦品种的数据进行聚类、多样性、相关性、差异系数等综合分析,并结合近10年普通小麦申请和授权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普通小麦育种领域存在行业壁垒,申请来源结构化单一,个人育种者数量极少,发展不均衡,普通小麦新品种授权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数量性状在特异性判定上的贡献显著大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现有的普通小麦DUS测试指南中性状"芽鞘:花青苷显色强度""芒:类型""仅适用于有芒品种:芒:颜色""茎秆:颜色""护颖:颜色""护颖:形状""籽粒:颜色"对普通小麦品种的特异性判别效果不理想;性状"旗叶:宽度"与"植株:高度"之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27,建议在下次普通小麦DUS测试指南修订时可以考虑对性状"旗叶:宽度"进行优化,对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穗:不育小穗数"(55.69%)进行分级调整.建议育种者在培育高产优质的普通小麦品种时还可关注这些区别度较小的表型性状,以便获得更加新型优异的普通小麦品种.

    普通小麦DUS测试新品种多样性相关性聚类分析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素运筹模式对粳稻产量构建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胡杨段斌方玲扶定...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秸秆还田并调整氮素运筹模式对杂交粳稻粳优7699在干物质积累、SPAD值、产量构建及品质方面的影响,以常规施氮肥为对照,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和调控不同氮素比例对其影响,旨在为豫南地区优质粳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方面,2年不同处理中,拔节期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着追肥(氮肥用量)比例的上升出现下降的趋势,成熟期总体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最大值为N4(基追比为4∶6)处理;SPAD值方面,齐穗期和成熟期随着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构建方面,随着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及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N4处理达到最大值;品质方面,随着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为N4处理且2年数据均大于对照,垩白度和垩白率均随着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均低于CK,直链淀粉含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K;食味值方面,随着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2年的最大值均为N4处理,均显著高于CK.综上,利用秸秆还田且氮素在N4处理(基追比为4∶6)时,各项指标较好,且产量高于对照,能兼顾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秸秆还田氮素运筹粳优7699产量SPAD干物质积累品质

    基于SCoT标记的油菜高油自交系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晓娟谌国鹏孙晓敏马秀奇...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陕南地区自交系油菜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油菜自交系材料的合理利用、优良杂交亲本选配、提高油菜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以72份高油油菜自交系材料为试验材料,运用笔者所在实验室筛选的28条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CoT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NTSYS-pc2.10e软件中的UPGMA法构建聚类图,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28条SCoT引物共扩增出32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89条,多态性条带占比为88.3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0~0.94,平均为0.85.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与UPGMA聚类结果的一致性较高,说明SCoT标记能有效揭示油菜材料间的亲缘关系.72份油菜自交系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64处被分为3类,遗传相似系数主要分布在0.62~0.78之间,占86.85%.表明供试油菜材料间亲缘关系较近,应进一步发掘新的自交系材料,丰富现有油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菜杂交育种提供优良的遗传资源.

    油菜SCoT标记遗传多样性自交系高油油菜

    外源海藻糖对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影响

    张学彪倪忠庄义庆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外源海藻糖对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海藻糖的方式,以中黄13为材料,在大豆幼苗长出真叶时进行NaCl胁迫(NaCl浓度为125 mmol/L),大豆幼苗复叶展开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海藻糖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研究NaCl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对大豆幼苗离子转运基因、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有利于缓解NaCl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抑制.其中,与盐处理组相比,喷施10 mmol/L海藻糖显著提高了 GmsSOS1和GmCLC1基因的表达;大豆幼苗的鲜重、干重、叶面积、株高以及根长分别增加了 22.7%、50.0%、86.8%、9.7%和23.0%;大豆幼苗的Pn、Gs、Tr和Ci也分别提高了 69.3%、57.3%、21.5%和34.6%.此外,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还可以提高大豆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还降低了大豆幼苗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质膜保护能力.综上所述,喷施海藻糖能提高大豆幼苗的耐盐性,其中,喷施10 mmol/L海藻糖效果最为明显,生产上可尝试在盐碱地大豆幼苗时期喷施海藻糖以培育大豆幼苗.

    大豆盐胁迫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海藻糖

    黄瓜枯萎病菌侵染黄瓜的表观特征及转录组分析

    隋继超宋晓飞李晓丽张姣姣...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枯萎病是国内外黄瓜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真菌性土传病害.采用浸根接种法对抗感黄瓜枯萎病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21A130表现为高抗,9930表现为感病.通过对抗感材料接菌后0、96 h的根部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接菌后96 h的根部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有263个为上调,347个为下调;GO与KEGG分析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逆境反应、应激反应、铁离子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条目与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通路、碳代谢、植物病原菌互作等通路上.其中,10个DEGs显著上调表达,2个DEGs显著下调表达,1个DEGs下调表达且RT-qPCR与RNA-seq结果均一致,特别是上调表达的CsCHI在抗病材料的根部表达量高,差异达到35.4倍,调控几丁质酶合成,通过减少真菌生物量积累增强抗性;下调表达的CsAAPI在感病材料的根部表达量高,差异达到8.3倍,通过调控天冬氨酸蛋白酶发挥抗病作用.

    黄瓜枯萎病抗性转录组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表观特征

    菊花枯萎病生防细菌SFB-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

    周小四孙艳茹高方园胡润之...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掘对菊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hrysanthemi,Foc)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资源,有效防控菊花枯萎病,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江苏省盐城市菊花产区杭白菊和金丝皇菊的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以平板对峙法和抑菌谱测定筛选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利用离体和盆栽试验测定生防菌对菊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于室内测定生防菌不同发酵液对Foc菌丝生长、孢子产量和萌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菊花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393株细菌,有7株拮抗细菌对病原菌Foe的抑制率达55%以上,其中,菌株SFB-1对Foc的抑菌率最高,可达72.55%.经鉴定明确SFB-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且其还能显著抑制其他6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SFB-1发酵菌液可有效阻断离体叶片上的病斑扩展,降低植株的病情指数,防效高达70.27%.此外,SFB-1菌液能引起菌丝畸形、过度分支和透明溶解,阻碍Foc菌丝生长.SFB-1菌液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病原菌孢子产量和萌发率,且其无菌上清液中含有主要的抑菌活性物质.上述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SFB-1是一株具有广谱高效抑菌活性的根际土壤细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与应用前景,为菊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

    菊花枯萎病尖孢镰刀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根际土壤

    生防内生细菌Jaas ed1挥发性有机物的抑菌促生长作用

    林玲罗晓宇王卿张昕...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二分格平皿对峙培养法测定生防内生细菌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对土传病原真菌和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Jaas ed1的挥发性有机物能抑制茄子黄萎菌微菌核的萌发,抑制率为85.5%.扫描电镜观察到挥发性有机物处理7 d后,西瓜枯萎菌菌丝形态遭到破坏,菌丝表面粗糙,有明显塌陷区,部分菌丝干瘪,有的菌丝甚至消融断裂;而空白对照菌丝干净、饱满,其表面光滑、形态完整.挥发性有机物对茄子黄萎菌、西瓜枯萎菌、辣椒菌核菌等7种土传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23.1%~89.8%之间.挥发性有机物能促进拟南芥的生长,拟南芥单株鲜重是空白对照的2.7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菌株Jaas ed1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再经气质联用仪分析其组分,发现该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包含苯甲醛、壬醛、2,6-二甲基-十一烷、反式-2-十一烯酸、十八烯酸-3-(十八烷基氧基)丙酯、2-甲基二十六烷、三十四烷、15-二十九烷酮等19种有机化合物.综上所述,菌株Jaas ed1能产生抑制土传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挥发性有机物,该菌株及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具有开发为生防产品的潜力.

    生防内生细菌挥发性有机物抑菌活性促生长活性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解析灰霉病侵染紫斑牡丹的机制

    孙燕冯筱涵鲁仪增宋福荣...
    149-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紫斑牡丹受灰霉病胁迫后的第2和第3阶段叶片作为研究材料,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紫斑牡丹受灰霉病胁迫后的基因表达调控与代谢特性.结果显示,在第2和第3阶段,转录组分别获得12 700、22 257个差异基因,上调差异基因明显多于下调差异基因.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主要涉及在细胞、细胞部分和细胞进程.在KEGG代谢通路注释中,差异基因均主要富集在核糖体、碳代谢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此外,在第2和第3阶段代谢组分别获得67、13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脂质类和萜类等物质.在KEGG代谢通路注释中,第2阶段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各种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通路,第3阶段主要富集在各种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通路.此外,联合分析发现,第2、第3阶段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都显著富集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上.GLT1、GabD、puuE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促进了谷氨酸、琥珀酸及4-氨基丁酸等抗逆因子的代谢,从而抵抗病害胁迫.另外,AGXT、purA、argH、argG、GOT2、GDH2、GAD、puuE、SSADH、CS、ACO、IDH1、IDH2、OGDH、DLST、LSC1、SDHA、fumC、MDH2等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直接或间接促进柠檬酸循环,提高了能量代谢效率.综上所述,本研究为理解灰霉病胁迫下紫斑牡丹代谢响应途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紫斑牡丹转录组代谢组灰霉病差异基因柠檬酸循环

    小麦Pm21抗白粉病基因新种质筛选及其抗性鉴定

    李菁侯富李丽丽王永军...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在黄淮冬麦区的育种利用,选用100份近年来审定的小麦品种、后备品系等开展Pm21分子标记检测,同时进行白粉病苗期单小种抗性鉴定,并对苗期单小种抗性材料进行成株期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内麦8号等7份材料携带Pm21抗白粉病基因,且除南农9918外,其余6份材料均来自西南冬麦区;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含有Pm21抗病基因的7份材料在苗期均对E09小种表现为抗性,且成株期仍保持抗性.另外,有26份材料在苗期对E09小种表现为抗性,但成株期不抗,且不含有Pm21基因,推测其可能含有其他白粉病单小种抗病基因.

    小麦Pm21基因抗白粉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