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硝化/脲酶抑制剂和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微生物及碳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延轲赵长盛刘伟高新国...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肥料的高投入量和低利用率的问题亟待解决。氮肥以硝态氮淋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在影响土壤微生物环境和碳氮循环过程的同时,加剧生态污染。针对氮肥高投入量带来的设施农业土壤养分流失问题,了解硝化/脲酶抑制剂和生物炭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及碳氮循环的影响机制,对维持微生物群落动态平衡、温室气体减排、提高设施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硝化/脲酶抑制剂、生物炭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对多种抑制剂的现存优缺点和生物炭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三者近年来在设施农业中的研究应用进展,包括硝化/脲酶抑制剂和生物炭的单独施用与联合施用对微生物活性、温室气体排放、土壤质量、作物产量的影响,探究3种物质在田间的最佳施用方式及施用量。考虑到硝化/脲酶抑制剂和生物炭在现阶段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本文在讨论新型硝化/脲酶抑制剂发展现状的同时,对3种物质未来发展趋势和使用方法进行展望,以期为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生物炭在设施农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碳氮排放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生物炭设施土壤

    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肖艳梅高沐甜邱冠杰廖志杰...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籽粒品质是玉米籽粒营养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玉米籽粒品质是当前玉米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玉米籽粒品质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的遗传机制。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等方法,全面解析了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油分含量)相关QTL及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根据优质玉米的品质需求,探讨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提高玉米籽粒品质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研究并改良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提供参考。

    玉米籽粒品质QTL基因

    中国食用菌农药残留研究进展及标准体系建设

    李梦姣王振军郭振营郭志刚...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用菌因营养丰富、种类繁多、风味独特,其产业迅速成长为我国种植业领域第五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出口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因生产过程中特殊的高温高湿栽培环境和复杂的基质来源等原因,易导致病虫害频发,不断出现农药超限量或超范围滥用情况,致使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保障食用菌产品安全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食用菌产品中农药残留现状,农药残留致国外扣留(召回)我国出口食用菌产品情况,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在食用菌上的有效农药数据以及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建设状况。结果表明我国食用菌产业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制定部门多,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国内外食用菌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不一致;登记农药种类少,且与残留限量标准不一致;生产者缺乏一定的病虫害防治与农药科学使用方面的专业知识。综上,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农药残留严重、难以适应国际贸易壁垒、登记农药种类少、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因此亟需制定和完善标准和制度、建立完善农残检测方法、研发绿色高效新型农药、完善生产技术体系等,以保障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食用菌农药残留最大残留限量农药登记标准体系

    基于机器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综述

    张铭桂琚俊刘厚诚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重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对蔬菜进行精准株型预估与表型物理数据的重建,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无损检测,从而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植物领域基于机器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首先从主动式三维重建方面,研究了结构光法、三维激光扫描法和飞行时间法等方法。其次,在被动式三维重建方面,探讨了单目视觉法、双目视觉法和多目视觉法等技术。最后,研究了深度学习三维重建方法,即采用端对端深度学习的方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现有研究案例和相互之间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在蔬菜三维重建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此外,文章还总结了三维重建技术在蔬菜领域未来发展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国内技术现状,提出了在蔬菜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器视觉三维重建技术蔬菜无损检测应用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杨立军李少刚曹倩黄豫皖...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内生菌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并对其生长起促进作用的一种重要微生物资源,在农药、医药、食品、园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植物内生菌,本文从内生菌促生机制、种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植物内生菌的促生机制方面,内生菌可通过以下4个方面达到促生效果:(1)通过自身作用,诱导植物产生植物激素,使体内的激素大量分泌,本文主要综述了内生菌对于IAA、CTK、GAs共3种植物激素的影响;(2)通过溶磷、解钾、产生铁载体、固氮等方面来达到植物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利用;(3)对于一些如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脯氨酸含量等植物生理活性指标的提高;(4)提高宿主细胞的抗逆性,如吸引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结构、抑制病原菌、缓解非生物的胁迫等。对于具有促生作用的植物内生菌种类,主要有真菌和细菌两大类,并且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促生能力的内生菌也被人们大量发现。植物内生促生菌将在农业上应用广泛,将其与生物有机肥、化学肥料、微生物农药等其他农业生产材料混合使用,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植物内生菌促生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展望。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抗逆性应用

    茶树GAT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青亚林侯炳豪张宇航曾珊珊...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转录因子GATA与靶基因启动子上的WGATAR序列结合,改变下游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对茶树GATA转录因子的生物学信息特征进行鉴定与分析,为后续茶树栽培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茶树GATA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鉴定出的35个茶树GATA基因分布于13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主要在细胞核上。(2)系统进化分析将茶树GATA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族。(3)茶树GATA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茶树GATA启动子上有许多光响应、激素信号响应与环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4)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GAL4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有显著差异,多数基因在芽上具有较高的表达。(5)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处理下,茶树GATA家族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调趋势,其中CsGATA1表达量下调最显著。CsGATA对逆境胁迫响应敏感,说明CsGATA可能参与调控茶树不同生长发育过程,其中CsGATA1可能参与茶树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的调控。

    茶树GATA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全基因组鉴定

    滇龙胆C2H2基因家族鉴定及响应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分析

    谷云霞王梦琦张婷单李铭...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是龙胆药材的基源植物之一,C2H2锌指蛋白是锌指蛋白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其成员在1年生滇龙胆转录中最为丰富,本研究拟在对滇龙胆转录组中C2H2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表达模式,为滇龙胆C2H2转录因子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基于滇龙胆转录组数据,利用NCBI、MAFFT、MEME、STRING等在线网站及TBtools软件对其基因信息、进化关系、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滇龙胆转录组中共鉴定出31个含有C2H2保守结构域的序列(GrC2H2 1~GrC2H2 31),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在53(GrC2H2 14)~604个(GrC2H2 31)之间,等电点介于4。23~9。92之间,且31个家族成员都定位在细胞核中,其家族分为 10 个亚家族,GrC2H2 5、GrC2H2 6、GrC2H2 8、GrC2H2 11、GrC2H2 17、GrC2H2 18、GrC2H2 19、GrC2H2 22、GrC2H2 23和GrC2H2 31共10个转录因子为滇龙胆C2H2转录因子的正调控因子。2种浓度MeJA诱导后C2H2表达模式显示,MeJA浓度越高,GrC2H2基因表达量越高。本研究首次鉴定了滇龙胆C2H2基因家族并分析了其响应MeJA表达模式,可为后续深入研究C2H2基因家族功能及滇龙胆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滇龙胆生物信息学C2H2转录因子基因表达茉莉酸甲酯诱导

    半深水灌溉持续时间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孙冬张耀元郭威窦志...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深水灌溉是稻渔共作区别于水稻单作的主要环境特征,且半深水灌溉持续时间因具体模式而异。迄今为止,水稻生产力对半深水灌溉的响应还并不清楚。以扬粳805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3种水分管理模式:(1)"浅、搁、湿、露、晒"灌溉模式,即水稻常规高产灌溉模式(CI);(2)拔节期—抽穗后10 d维持半深水30~35 cm 40 d(SDI40d);(3)拔节期—抽穗后35 d维持半深水30~35 cm 65 d(SDI65d),初步研究了半深水灌溉处理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处理相比,SDI40d处理实际产量降低了 9。50%,SDI65d处理减产了 13。20%,穗粒数和结实率降低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半深水灌溉处理下,扬粳805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劣;食味值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各蛋白组分含量升高;RVA特征谱值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升高,崩解值降低,且随着半深水灌溉持续时间变长,稻米品质持续变劣。半深水灌溉处理下,扬粳805株高整体呈上升趋势,茎粗、壁厚和抗折力呈下降趋势。相较于CI处理,半深水灌溉处理下倒伏指数升高,扬粳805的易倒伏风险增加,且2个不同半深水灌溉持续时间处理下扬粳805的倒伏指数接近。

    半深水灌溉持续时间水稻产量品质抗倒性

    减施化肥配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影响

    李雅飞冯琰祁利潘王磊...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马铃薯冀张薯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0个处理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其中T1、T2、T3、T4、T5处理为化肥用量递减的单一施肥处理,其肥料用量分别为1 950、1 650、1 350、1 050、750 kg/hm2,T6、T7、T8、T9、T10处理则是在施用750 kg/hm2化肥的基础上配施生物有机肥海聚收海藻复混肥、多葆复合微生物肥料、仟金方微生物复合肥、归璞微生物菌剂、发酵鸡粪肥。研究在减施化肥的同时配施一定量的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化肥和生物有机肥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可为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生产指导。结果显示,生物有机肥的配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中,T1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1。75 t/hm2,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增幅在3。5%~15。7%之间;T9处理次之,为50。19 t/hm2,较单施化肥处理增加0。4%~12。2%。生物有机肥的配施还可以提升马铃薯块茎的品质,其中T10处理效果最好,其淀粉、粗蛋白、干物质含量较T1~T5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 6。8%、9。8%、3。0%、2。9%、5。1%,14。4%、35。8%、50。3%、0。8%、16。6%和 2。7%、3。2%、2。4%、2。1%、3。4%。综上所述,减施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产量并提高马铃薯品质。

    马铃薯产量品质化学肥料生物有机肥

    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鲜食玉米品种筛选

    蒋超谢世兴董晓旭赵冰欣...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冀西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以12个鲜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按照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对照为鲜食玉米单作,研究供试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经济效益。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苗期至收获期叶面积指数为1。64~16。19。带状复合种植下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各品种的LAI都呈增大的趋势,且大部分品种拔节期至抽雄期为叶面积指数最快增长期。光合特性方面,12个鲜食玉米品种中万糯1号、万彩糯6号、彩糯1号、万糯2018叶片的SPAD值、Pn、Tr和Gs较高,Ci较低,光合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品质特性方面,带状复合种植下各品种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2。76%~22。27%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96~7。64 mg/g之间,淀粉含量在20。51%~64。42%之间;单作鲜食玉米品种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3。76%~16。41%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17~8。54 mg/g之间,淀粉含量在26。79%~70。56%之间。经济效益方面,万糯1号与万糯2018的复合种植产量与单作相近,且对应的土壤当量比(LER)分别为1。46、1。47,说明该模式下增产明显。结果表明,鲜食玉米万糯1号和万糯2018这2个品种植株生产性能好,品质产量优,适宜作为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冀西北地区推广。

    鲜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