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给水排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关兴旺

月刊

1002-8471

gsps@vip.163.com

010-68302907;68362263;68316321;883754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A座402

给水排水/Journal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4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设有城市给排水,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施工、材料与设备,策略研讨,科技信息综述,标准规范交流园地,计算机技术,研究生论文摘要,信息市场等栏目。主要报道内容:给水排水行业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新标准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法规等。主要读者对象 建筑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工业设计院、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安装公司、设备制造厂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流域主要城市供排水特征及问题解析

    李劢孙永利张维申世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黄河流域城镇供、排水处理行业家底不清的实际问题,为应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收集基础数据、归纳与总结,系统分析黄河流域供、排水特征.结果表明:2017-2021年,黄河流域用水人口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80%,流域供水压力大;截至2021年底,黄河流域各省区公共供水总漏损水量共计5.90亿m3,共有41座城市漏损水量与公共供水总量比值高于9%,城市公共管网漏损水量高;2022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平均值为71.8%.其中,四川省和青海省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别为64.2%和53.9%,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水平不一.建议流域各地区政府应高度重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拓展再生水利用领域和规模,同时应全面加强城市供水管道的智能监管,进一步降低管网漏损,以缓解流域供水压力.对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的城市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合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注重污水收集管网的检测和维护,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清水"入流污水管网的影响以及清退的可行性研究,为提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能效提供基础保障.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供水设施污水设施

    黄河流域中下游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评估及改进对策研究

    方政曾令武刘雨欣孙德智...
    8-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松弛值测算模型(SBM-DEA)建立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评估方法,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29个主要城市共174座污水处理厂的综合运行效能进行量化评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法识别影响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平均值仅0.514 8,在运行成本和碳减排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工艺类型、污水处理负荷率、处理规模、药剂投加强度和进水COD浓度等对污水处理厂的综合运行效能有显著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的对策建议.

    污水处理厂综合运行效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松弛值测算模型Kruskal-Wallis检验

    预处理过滤性能对生物滞留设施污染负荷的影响研究

    邱琴岳鹏王坚伟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搭建3种不同土壤介质层的生物滞留设施,研究预处理设施的过滤效果对生物滞留设施污染负荷的影响,并针对预处理设施常用的过滤介质开展单次及累积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研究表明,预处理设施能够显著提升下游生物滞留设施的极限污染负荷和排空速率.预处理设施SS去除率从0%提高到40%时,生物滞留设施的极限污染负荷提升80%左右;预处理设施SS去除率从40%提高到60%时,生物滞留设施的极限污染负荷提升幅度开始减弱.从综合效益角度考量,建议预处理设施SS去除率为40%左右.

    预处理生物滞留设施过滤污染负荷SS去除率

    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中的生物激励素及其农业利用价值

    梅晓洁郭亚丽方宁张悦...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转化技术是有机固废转化为高价值产品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有机固废生物转化过程中的生物激励素及其在农业上的价值.腐殖酸类物质、微生物菌剂及提取物、蛋白质水解物、大量和微量元素是有机固废生物转化过程中的主要生物激励素,可以作为肥料和农药的补充或部分替代,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逆性.此外,还讨论了有机固废生物转化过程中生物激励素合成转化及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知识空白、挑战和机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理论研究基础,以促进有机固废生物转化技术在未来农业领域的应用.

    有机固废生物转化生物激励素生物防治生态价值

    长期污泥堆肥产品农用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评估

    贾清棋于晟玥姚海李海洋...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污泥"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对防治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华北平原典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通过以不同用量的堆肥污泥部分替代化肥,探究2007-2022年期间施用堆肥污泥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污泥高效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0.5W+0.5N和W+0.5N处理下作物的增产效果与N处理相当.4W+0.5N处理下作物的产量最高,试验期间小麦和玉米的平均经济产量分别为5 131.75 kg/hm2和8 853.16 kg/hm2.作物产量与污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85.不同污泥施用处理下,W+0.5N处理下的小麦和玉米的净收益达到最高,分别为 19 453.22 元/hm2 和 18 848.43 元/hm2.

    堆肥污泥资源化利用经济产量生物量经济效益

    CAST池活性污泥除磷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张华俊肖暘张俊涛王英实...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霞山水质净化厂CAST池各反应段活性污泥除磷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特对CAST池内不同区活性污泥进行采样并DNA提取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CAST池各阶段活性污泥富集了丰富的具有良好除磷功能的菌.门水平上的优势除磷菌有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属水平上的优势除磷菌为 Norank_f_Caldilineaceae、Candidatus_Competibacter、Norank_f_norank_o_Saccharimonadales、Tetrasphaera、Norank_f_Blastocatellaceae 等.该CAST池活性污泥中存在聚磷菌与聚糖菌共存的现象且两者相对丰度较高,两者的竞争及环境条件变化会导致除磷效果的波动.主反应区曝气使得好氧聚磷菌Tetrasphaera相对丰度远高于生物选择区和兼氧区.反硝化聚磷菌Streptococcus和Acinetobacter在生物选择区中相对丰度远高于兼氧区和主反应区.反硝化聚磷菌在生物选择区厌氧段更加适宜其生长导致其相对丰度较高,能增强该阶段除磷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应着力改善合适环境条件提升聚磷菌生物量以保障除磷效果.

    CAST池活性污泥高通量测序除磷微生物

    张家港市第四水厂纳滤膜处理系统运行经验总结

    李涛贺鑫王少华施立宪...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家港市第四水厂扩建工程项目以长江水为原水,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纳滤的双膜深度处理工艺.日总产水能力为21.1万m3/d,其中纳滤日产水量为10万m3/d.收集纳滤水厂长期运行数据,包括SDI、余氯、浊度、压力变化、纳滤单元主要监测指标(电导率、COD、TDS)、清洗药剂、水厂设备等,分析总结纳滤系统目前运行模式、冲洗策略、杀菌操作、产水水质、电耗药耗等方面运行经验.同时,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温度影响膜处理效率、纳滤膜污染控制和水厂清洗管道冲突等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行业相关案例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家港第四水厂纳滤深度处理运行维护

    某大型纳滤工艺地表水厂优化运行及不可逆膜污染分析

    姚家隆郭驭严炜峰杜雨尘...
    50-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江苏省某大型纳滤工艺地表水深度处理工程,围绕纳滤工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运行优化方法、膜污染情况及能耗和碳排放计算开展研究.该纳滤工程采用国产疏松型纳滤膜,产水高锰酸盐指数低于0.5 mg/L,总硬度(CaCO3计)为77~107 mg/L.同时在采取一系列优化改进措施缓解膜污染问题后,纳滤系统电耗由0.239 kW·h/m3降低至0.194 kW·h/m3.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阻垢剂类型和投加方式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研究发现纳滤膜在长期运行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污染.受到进水格网和膜元件位置的影响,其中无机污染以AlPO4为主,主要发生在系统后段,并且可能与腐殖酸、富里酸存在相互作用,形成腐殖酸/富里酸-Al-P络合物.纳滤工艺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磷酸盐类阻垢剂的使用,同时应尽可能降低进水中残余铝的浓度.

    饮用水深度处理纳滤工程工艺优化不可逆膜污染能耗

    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商品纳滤膜理化特性与过滤性能研究

    翟春霖段冬张欣然刘彦伶...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市政给水领域纳滤工程科学选膜的需求,对18种市售商品纳滤膜进行了理化性质表征与过滤性能评测.结果表明,纳滤膜的纯水渗透系数大多为10~20 LMH/bar;全芳香族与半芳香族聚酰胺膜在形貌结构、官能团组成、表面亲水性与孔径分布方面差异显著.处理天然水时,所有纳滤膜对有机物截留率均高于70%;全芳香族聚酰胺膜大多具有高脱盐率(>90%);半芳香族聚酰胺膜的脱盐率基本在20%~60%,对硬度离子截留率的差异较大.对于苦咸地下水处理等高脱盐需求的应用场景,应选用全芳香族聚酰胺膜;针对去除有机物、保留无机盐的净水需求,建议选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330 Da左右的半芳香族聚酰胺膜.

    纳滤膜给水处理理化性质过滤性能

    膜电解关键因素对纳滤浓水钙镁分级结晶控制研究

    王金龙张浩陈杰陈康...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市政纳滤浓水资源化处理过程产物种类复杂的问题,基于膜电解阴极放电极化原理,借助浓水高盐低阻特性,采用膜电解实现浓水的分级结晶,以较低能耗回收CaCO3、Mg(OH)2.研究发现基于阳离子交换膜(Cation exchange membrane,CEM)的电解对钙镁分级结晶的效果最优,在pH为10.5和11.5时可分别实现钙与镁的分离回收.与连续流CEM电解相比,序批式系统能耗较低、产水速率较快,且运行中回收碳酸钙纯度为96.77%,氢氧化镁纯度为81.95%.多周期运行时膜电解功率变化平稳,系统能耗不超过9.2 kW·h/m3.另外,阳离子交换膜的阴、阳极侧的污染成因不同,膜的阴极侧污染多是阴室内生成的钙镁沉淀附着物,阳极侧污染由阳室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共同作用形成.结果表明,膜电解系统可成为纳滤浓水钙镁分级结晶回收的策略之一.

    纳滤浓水资源回收离子交换膜电解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