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暴力治理中平台规制责任的界定与防御机制构建

    生沛文熊樟林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暴力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问题,由于行政机关规制效果不彰,具备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平台被引入网络暴力治理.检讨规范实践,由于法律规范对平台规制责任规定模糊不明,平台被寄予过高期许,承担过多其无法承担、无力承担、错误承担的规制责任.透视平台参与网络暴力治理的法理基础,其因承担行政法上第三方义务参与网络暴力治理,规制边界应当限于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度普遍性规制和维护个体利益的个案性规制.结合网络暴力治理的独特个性,为均衡保护公共利益、平台权益和用户权益,平台网络暴力规制责任应界定为个案性责任与普遍性责任兼具的双重构造,并应从程序性视角出发建构平台网络暴力防御机制.

    网络暴力治理平台责任规制

    行政委托情形下信息公开主体确定的功能主义路径及其修正

    陆海波
    197-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规定受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政府信息由谁公开,实践中委托机关亦对此有所忽略.信息公开作为一项义务无法委托,似乎只能由委托机关实施,但委托机关并不制作信息,基于监督何时收集信息或接受受委托组织汇报的信息并无任何规定,其难以成为合适的公开者.由谁公开信息,本质上属于对信息公开职能的分配,对此适用功能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公开要实现对行政权的有效监督功能,必须满足全面监督、及时监督、准确监督的要求,由此确定受委托组织实施公开较为合适.基于功能主义得出的方案,应符合现实规范的规定,可基于"权责"一致的要求以及信息产生的"依附性",得出信息公开义务属于受委托职能的固有内涵,随其委托发生"附随委托"的效果.因此,受委托组织应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信息公开,如此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公开的纠纷亦可归属于广义上的受委托的职能,由此也消解了以委托机关为被告通过行政诉讼救济的违法性.

    行政委托信息公开功能主义权力监督

    算法"控制"下的景观生活——以农村中老年女性短视频观看为考察对象

    申琦蔡耀辉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通过算法技术,为农村中老年女性提供了与外界交流、展示自我、获得社会资源的更多可能,也带来一种虚实相融的景观生活.运用深度访谈、主题分析与文本挖掘法,对农村中老年女性短视频观看内容、行为与感受展开研究.发现:她们观看的短视频内容多是围绕既有家庭关系与自身际遇展开,并且更喜欢观看情感色彩鲜明的短视频;与自身经历相仿的短视频引发的共鸣,使其情绪价值与个人感受获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可能,但也容易使其产生潜意识的比较和自卑心理;她们的短视频观看有着显著的中辍行为,时常被打断与干扰,这可能会加剧其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不满.算法要真正赋能农村中老年女性,应更多考虑家庭亲密关系提供的社会在场的内层情感支持.

    算法在场社会离场农村中老年女性景观生活

    短视频视角下"银发冲浪族"的数字化融入

    辛晔陈友华
    214-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演进下,消弭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和使用障碍,实现老年人数字融入,不仅是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优化的现实需要,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通过对32名使用短视频"银发冲浪族"的访谈发现:在数字接入实践中,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和平台兴起为短视频接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数字使用实践中,短视频提供了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平台,并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协商;在数字知识实践中,短视频重塑了全新的交往实践与社群关系,并通过数字消费的产消合一构建了经济生活的新图景.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短视频实践也面临"信息偏食"与技能壁垒、数字成瘾与社交隔离、数字欺诈与观念冲突等挑战.需要从数字接入融入、数字使用融入和数字知识融入三个层面进行规划和实施,减少老年人短视频实践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融入与共生.

    数字鸿沟"银发冲浪族"数字融入短视频实践老年群体

    论宋代茶事的审美化及美学表达

    章利华陈加晋
    22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茶文化高峰的重要组成与主要表现,宋代茶事的审美化转型成功将茶与人的关系从身体性需求转向审美性范畴,并在整体上展现从技术到艺术、从载体到空间以及从客体到主客的审美进路.宋人从茶之自然与技术性审美实践出发,通过茶艺流程的雅致化打通"味感"与"物感",借助文艺载体的共振与审美空间的构建进一步体悟多重交感的审美境界,其审美表达深刻指向宋人的精神追求,直至最终呈现一种关乎生命主体、人伦价值乃至生存哲学的美学形态.宋代茶事的审美化实质上是宋代文人主体审美性不断觉醒的过程,也是宋茶能够体现与代表宋代文明特质的根本原因.

    宋代茶事审美化美学表达

    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

    芦人静李惠芬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作为社会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非遗在构建文化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方式,重构了文化认同的生产范式与实践范式.个体、群体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中基于网络空间和网络共享,传承了文化价值,实现了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与文化包容.但数字化也带来了非遗文化的异化、简化、商品化以及非遗场景的割裂化与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文化内涵的丧失,甚至引发了人们对非遗的误解和误读.因此,应注重保持非遗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强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播,强化非遗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增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分享与实践合作,以共同应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对文化认同的挑战.

    数字化非遗传承文化认同

    作品选

    封3-封4页

    《江苏社会科学》近期重点选题方向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封2页

    Abstracts

    后插1-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