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常州大学

史国栋

季刊

2095-0411

xb@cczu.edu.cn

0519-86330173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大学城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a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刊载化学工程、化工机械、计算机、能源、材料、管理科学、基础科学以及综合性学术评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见光诱导6H-苯并[c]苯并吡喃及二氢菲啶衍生物的合成

    杨森胡浩陈铭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出了可见光诱导的分子内C—H芳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6H-苯并[c]苯并吡喃及二氢菲啶衍生物.合成得到的产物用1H NMR以及13CNMR进行结构表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利用清洁可再生的光能驱动化学反应,避免了高温、高压等严格的反应条件.此外,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等优点.

    可见光诱导C—H芳基化6H-苯并[c]苯并吡喃二氢菲啶杂环化合物

    钯催化连续亚胺/羰基化构建异喹啉酮四环化合物

    胡华安子刘健邱琳周舒文...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3-双(2-碘代芳基)丙烷-2-胺类化合物作为底物,通过钯催化的异腈和一氧化碳的连续插入反应,构建异喹啉酮类骨架.经研究发现,与异腈互为等电子体的一氧化碳虽然在反应中过量的存在,但是异腈仍然优先迁移插入芳基Pd(Ⅱ)中间体,随后再进行一氧化碳的插入,最后还原消除得到相应的异喹啉酮类四环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达85%,产物经1HNMR,13C NMR,高分辨质谱鉴定正确.

    亚胺/羰基化异腈一氧化碳异喹啉酮

    中试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效能与微生物群落演替

    仲慧赟葛玉龙董良飞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中试规模外部浸没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处理实际养猪废水,考察了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tHR)污泥质量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变化以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质量浓度与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质量浓度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MLVSS与MLSS质量浓度的比值保持在0.40~0.85.在tⅡR为5d时,总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80%±6%,溶解性化学需氧量占总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的55%,AnMBR对NH4+-N和总磷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古菌中甲烷囊菌在AnMBR启动调试期占优势,甲烷丝菌和甲烷螺菌在运行稳定期占优势,而调试运行期的优势菌种主要有草螺菌和嗜糖假单胞菌属,总体而言,运行稳定期的细菌总数和群落多样性均高于启动调试期.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养猪废水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群落

    表面活性剂强化空气扰动中气流与表面活性剂迁移行为

    姚猛吕佳仪陈旭阳袁迁...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通过光透射可视化和染色示踪技术,探究了砾石含水层表面活性剂强化空气扰动(SEAS)过程中气流与表面活性剂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在一定曝气流量范围内,相同曝气流量SEAS过程中的空气饱和度是空气扰动(AS)过程中的2.4倍以上.不同曝气流量SEAS过程中气流影响区域(ZOI)面积变化并不明显,ZOI呈现明显的锥形分布,且气体流量呈高斯分布.相同曝气流量,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稳泡及再分布作用,与AS过程相比,SEAS能够一定程度增加ZOI面积.此外,SEAS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再分布,增大了其作用范围,但降低了目标区域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了污染羽范围扩大的风险.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SEAS强化修复机制及提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COs)去除效率.

    表面活性剂空气扰动砾石含水层气流迁移行为

    基于格子Boltzmann模型的裂缝性储层钻井液漏失数值模拟

    谭启贵康毅力宋付权彭浩平...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问题,基于简化的基块-裂缝双重介质物理模型,建立了描述表征单元体(REV)尺度的基块-裂缝内钻井液漏失的格子Boltzmann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钻井液漏失过程基块-裂缝内渗流场分布,揭示了不同条件下基块-裂缝内钻井液漏失行为.模拟结果表明,裂缝性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中的裂缝为主要漏失空间,基块的钻井液漏失量在低值范围内随基块孔隙度增加呈指数增加.裂缝宽度越大,平均流速越大,裂缝空间内速度分布越均匀,组合裂缝总宽度相等条件下,单条裂缝的钻井液漏失速率高于多条裂缝组合情形.研究通过格子Boltzmann方法表征钻井液漏失行为,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用于分析裂缝性介质中钻井液漏失行为和裂缝至基块的跨尺度滤失过程,研究成果可为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液漏失防控及储层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格子Boltzmann模型裂缝性碳酸盐岩钻井液漏失数值模拟表征单元体尺度漏失速率

    裂缝泡沫流动特征及改进Dijkstra算法优势通道预测

    徐正晓李猛李兆敏李宾飞...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沫在复杂缝网中的流动规律尚不明确,利用多种组合可视化裂缝模型,观察了泡沫在裂缝中的流动特征,采用改进的Dijkstra算法确定裂缝网络节点的加权图,预测了泡沫流动路径.结果表明,泡沫体积分数为90%时其流动阻力达到最大,泡沫在不同开度的平行裂缝流动时,优先在大开度裂缝中流动,在小开度的裂缝中存在气体滞留.在复杂缝网模型中,基于泡沫流体的波及范围和调堵机制对Dijkstra算法进行改进,模拟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这些发现验证了泡沫在裂缝型油藏中流动时考虑裂缝的必要性.

    裂缝泡沫流动特征改进Dijkstra算法优势通道

    管道中重质原油流变特性及流动传热规律

    常爱莲黄远翔李倩倩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重质原油流动过程存在历史记忆性和全域相关性,经典牛顿本构模型无法有效刻画其流变特性.建立了能够有效刻画重质原油流变特性的空间分数阶本构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原油流动与传热过程.主要研究了空间分数阶模型阶数对原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分析了平均努塞尔数与摩擦阻力系数随着分数阶阶数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管壁热边界条件分别为常壁温与壁面热流密度下,原油传热过程中局部努塞尔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阶数α(α>1)的增大,原油流变性能逐渐向剪切变稀转变,加快了原油流动速度,同时原油传热性能增强,有助于原油的输运效率增加.此外,在壁面热通量条件下的传热效率高于常壁温条件下的传热效率.因此深入研究原油的流变特性以及流动与传热规律,可为提高管道原油输运效率与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重质原油管道分数阶本构模型数值模拟流动与传热

    基于纳米压痕试验的氢致双相不锈钢微力学性能变化

    陶平刘红梅彭剑刘雪东...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纳米压痕方法对氢致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中微观力学性能变化行为进行研究,试验选用2205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充氢时间下获得的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压痕载荷-位移曲线,分析了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纳米硬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的纳米硬度随充氢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氢致硬化的现象,充氢3h后两相的氢致硬化效果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其中奥氏体相的氢致硬化程度明显高于铁素体相.研究结果揭示了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氢致硬化规律的差异,并论证了纳米压痕方法在微观力学氢损伤方面的研究优势.

    双相不锈钢氢脆纳米压痕纳米硬度

    天然高分子基角膜修复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刘杨张传蕾孔彦惠刘慧玉...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盲人数量庞大、可供移植的捐赠角膜供不应求,人工角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人工角膜常因力学性能不足而发生植片撕裂,为克服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尝试改善人工角膜的力学性能.文章针对胶原蛋白、明胶、丝素蛋白以及壳聚糖这4类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基角膜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进展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通过光交联、热交联等物理方法,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交联、京尼平或戊二醛交联等化学方法以及其他复合方法都可以显著提升角膜材料的力学性能,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进一步开发高质量人工角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角膜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升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角膜修复天然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人工角膜力学性能

    负载新吲哚菁绿的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增强肿瘤光动力治疗

    胡航肖文陶亚宇杜坤达...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合成了二硫键连接的甲氧基聚乙二醇-胆固醇偶联物mPEG5000-SS-CH和mPEG2000-SS-CH,然后通过溶剂扩散法制备了 IR820@mPEG5000-SS-CH和IR820@mPEG2000-SS-CH这两种载新吲哚菁绿(New indocyanine green,IR820)胶束,可以显著提高IR820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研究显示两种载IR820胶束均具有还原响应性释放特性,细胞摄取研究表明IR820@mPEG2000-SS-CH比游离IR820和IR820@mPEG5000-SS-CH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量,体外细胞实验显示mPEG5000-SS-CH和mPEG2000-SS-CH 具有 良好的生物相 容性,IR820@mPEG2000-SS-CH 比游离 IR820 和 IR820@mPEG5000-SS-CH具有更强的肿瘤细胞光动力杀伤作用.研究制备的IR820@mPEG2000-SS-CH为提高IR820稳定性和肿瘤光动力治疗作用提供了新的选择.

    新吲哚菁绿光动力治疗聚乙二醇胆固醇胶束还原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