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学与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学与临床研究
药学与临床研究

王明时

双月刊

1673-7806

yxylcyj@163.com

025-84547112,86647639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448号

药学与临床研究/Journal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药学与临床研究》是由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药学与临床研究》双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发行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区,拥有大量读者。《药学与临床研究》是药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药学领域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强调药学科技的普及与提高,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本刊现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等国内主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创刊14年来,《药学与临床研究》得到了中科院药物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中国药科大学和多家医疗机构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使得《药学与临床研究》紧随药学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得到了国内医药行业专家的好评,并多次在期刊评比中获得好名次。目前,《药学与临床研究》成为国内药学学术期刊中颇具知名度的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黄芪的不同基原和生长方式

    赵颖尚奥丽李亚栋杨若泓...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化学组分信息探究不同基原、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技术(HPLC-ELSD)建立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8批不同基原、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建立的黄芪HPLC指纹图谱共鉴定出11个共有峰,聚类分析将28批样品分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类,其中蒙古黄芪明显分为野生/仿野生黄芪和移栽黄芪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5个野生/仿野生黄芪与移栽黄芪的差异性成分.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黄芪HPLC-ELSD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出黄芪药材化学成分的总体质量特征,可区分不同基原和不同生长方式的黄芪药材,可为黄芪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黄芪基原生长方式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

    地龙药材中六溴环十二烷三种异构体残留量的测定和风险评估

    孙晶蒋丹艺曹玲倪倩...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地龙药材中新污染物六溴环十二烷(HBCDs)3种异构体残留量,并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取地龙药材细粉,加入13C12-α-HBCD、13C12-β-HBCD和13C12-y-HBCD内标溶液,经超声提取复合硅胶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HBCDs 3种立体异构体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约为2和6pg.g-1,平均回收率为97%~120%,RSD为7.1%~7.4%,精密度为1.1%~7.4%(n=6).78批地龙药材中有73批检出HBCDs,检出率为94%,其中以α-HBCD的含量最高.使用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的暴露边界值法对地龙药材中HBCDs的风险评估表明,经地龙药材摄入的HBCDs引起健康问题的风险较小.结论:建立的地龙药材中新污染物HBCDs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地龙药材中HBCDs残留量的定量分析,可为中药材外源性新污染物的安全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地龙中药材六溴环十二烷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风险评估

    云芝胞内糖肽口服制剂质量评价

    张圆尹菁周小华石蓓佳...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云芝胞内糖肽口服制剂的质量现状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完善质量标准,为药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全国范围内抽取54批次云芝胞内糖肽口服制剂样品,依据现行质量标准检验,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建立多项检测方法全面分析其质量情况.结果及结论:云芝胞内糖肽口服制剂在原料工艺和制剂工艺中均发现与批准工艺不符的问题,其质量标准有待完善和提高.

    云芝胞内糖肽口服制剂质量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定黄芩总苷元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

    陈宁郝俊菊殷康明陆宇婷...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技术,分离鉴定黄芩总苷元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并总结其裂解规律.方法:采用岛津LX-20210330-01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0.1%甲酸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50∶5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对黄芩总苷元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电喷雾离子化-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高分辨测定各成分母离子及其子离子的准确质量,结合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信息和色谱保留时间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及结论:除了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两个已知成分外,从黄芩总苷元提取物中共鉴定出31种黄酮类成分,包括12种苷类与19种苷元,其中有3个化合物为本研究首次鉴定,并分析归纳了黄酮类成分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碎片裂解规律.

    黄芩总苷元提取物黄酮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裂解规律

    蒙脱石散对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影响

    祖元元周晓鹰薛宏波吴静...
    218-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测定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并考察蒙脱石散对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含内标的乙腈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血浆样本,经含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对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先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的水(对照组)、含蒙脱石散240mg·kg-1的混悬液(常规剂量组)和含蒙脱石散2400 mg·kg-1的混悬液(高剂量组),再全部灌胃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40mg·kg-1.各组大鼠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颈静脉处采集全血.血浆样品预处理后测定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另采用WinNonlin(v 8.2)软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该检测方法在1~2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满足相关要求.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甲磺酸阿帕替尼药峰浓度分别为(571±261)、(650±215)和(961±390)ng·mL-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3104±2463)、(3624±1469)和(4578±2738)h·ng·mL-1.结论:蒙脱石散可能影响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建议临床关注基于蒙脱石散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相互作用.

    蒙脱石散甲磺酸阿帕替尼吸收药物相互作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大鼠

    心脏移植术后接受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发生早期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和评价

    杜文心陈烨林晓南钱正...
    223-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HT)术后接受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发生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HT术后早期感染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24年1月行HT且术后接受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持续时间、术后ICU时间、合并使用甲氧氯普胺和细胞色素P4503A5(CYP3A5)rs776746位点基因多态性为早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5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秀,在测试集中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bootstrap法验证得到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良好,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提示模型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DCA)也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净获益水平.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考虑了免疫抑制剂与HT术后早期感染的相关性,有助于HT术后更准确高效地识别早期感染高风险人群.

    心脏移植早期感染预测模型列线图他克莫司

    HPLC-CAD法同时测定牛磺罗定中的牛磺酰胺和牛磺酸

    宗在伟盛晓玲
    229-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电喷雾式检测器(HPLC-CAD)同时测定4,4'-亚甲双[四氢-2H-1,2,4-噻二嗪]1,1,1',1'-四氧化物(简称牛磺罗定)中两种工艺杂质[2-氨基乙烷磺酰胺(简称牛磺酰胺)和2-氨基乙磺酸(简称牛磺酸)].方法:采用Sielc Primesep 500(4.6mm × 150mm,5 μm)为色谱柱,以10mmol·L-1甲酸铵(用甲酸调节pH值至3.4)(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20℃,CAD雾化器温度为35℃,进样量10 µL.结果:牛磺酰胺和牛磺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254~3.016 0 μg·mL-1(r=0.9991)和0.221 2~2.9578 μg·mL-1(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102.8%和101.8%,RSD分别为3.4%和2.2%.4批样品均未检出牛磺酰胺和牛磺酸.结论:根据ICH指南对所开发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性和灵敏度,可用于牛磺罗定的质量控制.

    牛磺罗定牛磺酰胺牛磺酸电喷雾式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RID法测定钆布醇注射液中的氨丁三醇含量

    许悦兰公剑万国盛
    23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钆布醇注射液中氨丁三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HPLC-RID)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验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资生堂CAPCELL PAK SCX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55mmol·L-1磷酸二氢铵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为10μL,示差折光检测器(RID)检测.结果:氨丁三醇在0.60~2.41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9;定量限为24.14µg·mL-1;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为0.5%(n=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以作为钆布醇注射液中氨丁三醇的定量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钆布醇注射液氨丁三醇

    香芹酚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郑欣悦陈向东汪辉王钰雯...
    235-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香芹酚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生物膜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与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联用效果.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0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香芹酚的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生长曲线法检测香芹酚对CRKP生长能力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香芹酚对CRKP生物膜形成能力影响,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MBIC)和最低清除生物膜浓度(MBEC);采用微量棋盘法测定联合抗生物被膜分数(FBICs).结果:香芹酚对2株CRKP的MIC和MBC分别为156和313 μg·mL-1,香芹酚的MBIC和MBEC分别为313和1250 μg·mL-1,明显降低CRKP1的生长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FBIC分别为0.31和0.37.结论:香芹酚可以抑制CRKP生长和生物膜的生成,与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有协同抑制CRKP生物膜作用,为治疗CRKP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香芹酚联合用药

    十滴水中小茴香GC鉴别方法的建立

    周晶刘依宁庞庆林张妤琳...
    240-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鉴别十滴水中小茴香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十滴水现行标准中小茴香、肉桂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开展系统性研究,建立气相色谱(GC)定性鉴别十滴水中小茴香的方法,同时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确定该鉴别对照物质茴香醛、桂皮醛的反应产物,考察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结果及结论:十滴水现行标准中小茴香、肉桂的TLC鉴别对小茴香的专属性差;其对照物质茴香醛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反应生成较为稳定的茴香醛二甲基缩醛.新建的GC法以小茴香的特征性成分反式茴香脑与茴香醛共同作为对照成分,准确性高、专属性好且灵敏度高.

    十滴水小茴香鉴别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