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菌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菌物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菌物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李玉

季刊

1672-3538

0431-84532914

130118

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菌物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CSTPCDCSCD
查看更多>>《菌物研究》系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任主编。本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综述、原创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为主。其宗旨是反映菌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毒蘑菇新修订名录

    图力古尔李海蛟包海鹰李玉...
    30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菌物学报》2014年33卷3期发表的"中国毒蘑菇名录"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排除错误鉴定、错误引用和吸纳名称改变,以及2014年以来发表的毒蘑菇新物种等,收录了我国毒蘑菇660种(包括14目、不包含未定科的58科、161个属),列出中文名称、拉丁学名、记载或调查案例中的中毒类型及相关文献,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出现的毒蘑菇的拉丁学名,为毒蘑菇中毒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毒蘑菇拉丁学名中毒类型修订

    中国牛肝菌目有毒真菌

    曾念开董全英
    32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牛肝菌目真菌物种多样性丰富,其中不乏有毒的种类。在长期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整理了我国牛肝菌目的有毒真菌,共计70种(含1变种),同时列出了各种有毒真菌的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地理分布、中毒类型及毒性依据。对不合格发表的有毒真菌名称毒硬皮马勃原变种Scleroderma venenatum var。venenatum和毒硬皮马勃大孢变种S。venenatum var。macrosporum进行修订,使其合格化。为牛肝菌目有毒真菌的中毒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毒蘑菇中毒类型毒性依据分类修订

    云南省楚雄州315例蘑菇中毒的时空分布、临床分型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李吉品姚群梅余成敏李海蛟...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雄州是云南省蘑菇中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蘑菇中毒的时空分布、临床分型及常见毒蘑菇物种尚不完全清楚。对2014-2023年楚雄彝族州人民医院收治的315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蘑菇中毒时间集中在6-9月(占比92。38%),死亡时间集中在7-8月(占比93。10%),死亡29例(9。21%)。中毒及死亡事件在楚雄州8县2市均有分布,中毒人数排在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楚雄市(37。46%)、牟定县(13。65%)、大姚县(12。38%)、南华县(10。79%)和禄丰市(8。89%),死亡人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是楚雄市(31。03%)、禄丰市(20。69%)、牟定县(17。24%)、大姚县(10。34%)和双柏县(10。34%)。共涉及7个临床分型:急性肝损害型(116例、死亡24例),急性肾衰竭型(30例、死亡1例),神经精神型(69例),胃肠炎型(59例),光过敏性皮炎型(21例),横纹肌溶解型(12例、死亡2例),未确定型(8例、死亡2例)。47起中毒事件鉴定出29种毒蘑菇,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导致15例中毒4例死亡,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导致3例中毒2例死亡,毒沟褶菌Trogia venenata导致7例中毒、院外死亡3例,以上3种是楚雄州最危险的剧毒蘑菇物种;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导致2例中毒,为楚雄州首次报道的中毒物种;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导致8例中毒,是楚雄州常见的神经精神型蘑菇物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导致6例中毒,是楚雄州造成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楚雄州蘑菇中毒的分布特点,为后续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蘑菇中毒毒蘑菇鉴定临床分型时空分布

    灰盖粉褶鹅膏毒素检测及环肽基因家族分析

    张成花刘萌王刚正李泰辉...
    34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灰盖粉褶鹅膏Amanita griseorosea是鹅膏属檐托鹅膏组的一种剧毒鹅膏,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其子实体内所含的毒素种类、含量,及编码基因尚待深入研究。通过甲醇提取、液质联用LC-MS检测方法对其毒素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该鹅膏物种中仅检测到了 α-amanitin,其平均含量为(2 815。70±835。93)μg/g。通过MSDIN家族基因简并引物对灰盖粉褶鹅膏环肽编码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克隆测序,获得了 7条环肽编码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中1条编码α-amanitin,1条编码已报道的未知环肽,其余5条均编码未报道的新环肽。研究结果为后期深入了解灰盖粉褶鹅膏毒性、环肽合成能力及挖掘更多新的环肽奠定了重要基础。

    鹅膏属剧毒蘑菇环肽毒素环肽基因聚类分析

    4种鹿花菌属真菌鉴定及其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张蝶宋超赵卉郭鸿莹...
    350-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鹿花菌属Gyromitra Fr。真菌的毒性,对采自新疆和贵州的4种鹿花菌属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LC-MS/MS)对鹿花菌属真菌进行23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化合物的检测及含量测定。经鉴定4种鹿花菌分别为大鹿花菌G。gigas、球孢鹿花菌G。sphaerospora、毒鹿花菌G。venenata和新疆鹿花菌G。xinjiangensis。检测结果表明:在4种鹿花菌属真菌中检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3种有毒有害化合物,其中大鹿花菌、新疆鹿花菌和毒鹿花菌中含有DBP、DIBP、DEHP,球孢鹿花菌中含有DBP、DIBP。4种鹿花菌属真菌中所含的PAEs类化合物均超过我国规定的最大限量。研究结果提供了4种鹿花菌属标本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描述,补充了本属物种的部分形态特征,通过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鹿花菌属物种的毒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鹿花菌球孢鹿花菌毒鹿花菌新疆鹿花菌邻苯二甲酸酯

    白粉菌组白粉菌新记录种和新记录寄主

    王希予张赵阳金丹妮刘淑艳...
    360-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白粉菌组白粉菌2个新记录种和3个新记录寄主,包括俄罗斯新记录种1个,博落回白粉菌Erysiphe macleayae;安徽省新记录种1个,高松氏白粉菌E。takamatsui;新记录寄主2个,通泉草Mazus pumilus(景天白粉菌E。sedi)和何首乌Pleuropterus multiflorus(蓼白粉菌E。polygoni);中国新记录寄主1个,草葛Neustanthus phaseoloides(蓼白粉菌E。polygoni)。对以上4个白粉菌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分子鉴定及讨论。

    白粉菌科新记录分类学形态学

    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变化分析

    何燕何新华汪延良刘栋...
    36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降低,糖类物质随栽培时间延长均逐渐减少。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栽培基质的温度、C/N、半纤维素是影响皱环球盖菇出菇的主要理化因素。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的透气性与皱环球盖菇出菇时间、产量直接相关。以上结果可为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基质配比、覆土材料选择和环境因素调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皱环球盖菇覆土材料栽培基质理化性状网络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灵芝多糖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颜瑞辰洪允炬李悦李长田...
    37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灵芝Ganoderma lingzhi多糖的提取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灵芝多糖提取工艺。分别考察灵芝多糖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回流提取方式多糖得率最高,该方式下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85 ℃,提取时间4。2 h,料液比例1∶31,提取2次,提取率为1。676%。灵芝子实体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灵芝子实体多糖在1mg/mL质量浓度下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4。23%和61。21%。研究结果为灵芝多糖的提取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灵芝回流提取法响应面法多糖抗氧化活性

    香菇菌柄营养成分、多糖结构表征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赵婷婷商洛华姚肖翰宋昕伟...
    38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利用香菇菌柄资源,以香菇菌柄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U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香菇菌柄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成分。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菌柄粗多糖,采用Sevag法、透析法除去蛋白和小分子,获得初步纯化香菇菌柄多糖(Lentinula edodes stalks polysaccharides,LSP),通过苯酚-硫酸法与BCA法,测定LSP中的多糖含量和蛋白含量。随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系统(GPC-RI-MALLS)和红外光谱法对LSP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LSP在体外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考察。试验结果显示,香菇菌柄中检测出19种氨基酸,其中存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脂肪酸检测结果发现,香菇菌柄中存在34种脂肪酸,其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LSP的多糖含量为60。34%,多糖蛋白含量为16。65%;LSP的单糖组分包括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岩藻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和葡萄糖醛酸;LSP的重均分子量(Mw)为2。53 × 104Da,存在吡喃糖环。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LSP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试验结果为香菇菌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为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菌柄营养成分多糖自由基结构

    2024年《菌物研究》总目次

    后插1-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