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徐晓泉

双月刊

1005-3638

xuebao12345@vip.sina.com

0791-83812093

330032

江西省南昌市瑞香路889号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与时俱进,主要刊登与成人高等师范教育所设各学科相关的学术性论文,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创新,以学术性、师范性、综合性为主要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溯源、历史进程和现实进路

    姚恒伟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目标,着力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其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人的解放理论和分配正义是其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的民本思想、富民思想和天下大同是其文化底蕴;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以特有的方式推动着共同富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正义,做到必然性与阶段性相统一、量力而行与循序渐进相统一,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法治现代化建设

    李函祺管锦绣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法治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法治现代化提供基本遵循。实现法治现代化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法治现代化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自信自立精神动力、守正创新实现路径、问题导向关键环节、系统观念思维方式和胸怀天下宏伟视野。

    "六个必须坚持"法治法治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化进程的时代价值探析——从东亚文明互鉴的文化历史源流出发

    甘鹏坤王武喆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迫切需求一个新的理论指导,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问题提出的富有中国智慧的治理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自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结合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状况,对于推进全球化进程,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引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和构建,将会进一步破除资本主义私利导致的隔阂和竞争,建立起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引的国际社会机制,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协作和共同发展。

    东亚文化圈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进程时代价值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张艳国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显著的时代特征来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现实选择和科学路径。探讨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既要关注学术界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热烈探讨,也要回应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普遍关切,更要依据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决定,如此才能做到合理阐释、科学分析、精准解答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更大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涵义与崭新模式

    于金富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述对于我们在理论上全面明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实践上实现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涵义,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涵义崭新模式

    全球化、区域性与现代化:时代大变局下中国新闻舆论史学探索

    王天根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性呈现,离不开历史语境的清算与经验总结。新闻舆论史学探索侧重文本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涉及近代报刊的地方意识与全国视野,转向探讨区域性、全国性与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过程中,传媒重要角色是塑造国家认同,这是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延续。而觉醒与启蒙系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中国发展的舆论动员重要面相。总体而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涉及传媒在国家认同上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论,政治议题与媒介议题,政治议程与媒介议程互动,当给建国学理探索更多可以发掘的空间。简言之,近代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代史学探索重要命题。

    新闻舆论史"现代中国"全球化区域性现代化

    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个案——胡先骕、王易交游考述

    张国功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先骕与王易是江西近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两人因乡缘、学缘等多维的社会关系而交游密切。两人在1930年代共同参与著名思想文化刊物《学衡》的编撰工作,抗战情境下把《学衡》精神扩大传播到江西,创办《文史季刊》。胡先骕与王易在诗词创作理念、文学观念、教育观念、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等方面高度契合。胡先骕与王易的交游,是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一个典型个案。

    胡先骕王易学衡派《文史季刊》文化保守主义

    曾巩之孙曾(旦)降金事迹考述

    王红星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旦)是曾巩长子曾绾第三子,两宋之际任杭州余杭令。建炎三年,他面对金人入侵弃城投降。受此影响,有关他的生平事迹,过去的文献记载及今人研究多有忽略,致使人们至今对曾巩这位孙子的一生及其降金一事模糊不清。有鉴于此,研究结合正史、墓志、族谱、方志等文献,对曾(旦)个人及家庭情况、曾(旦)降金始末及影响、降金之后的曾(旦)及其遭遇等进行探究,旨在略补曾氏家族研究之空白的同时,能从曾(旦)降金事件中获得一些对现实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宋代曾(旦)曾巩降金

    全媒体时代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的困境及破解进路

    徐功献谢竺轩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红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是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成为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主要结构形式。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传播内容简化、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受众分化、传播环境复杂化等问题,使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面临不少挑战。为此,需从内容建设、体制改革、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着力,科学构建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

    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

    陈丽芬郑文韬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独辟新径,从小人物人手,讲述了宏大革命背景下个体的心灵成长,对长征精神作了平民化的表达,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品质与现代革命精神的融合。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突破了三人表演的模式,将人物行当的"两旦一丑""两丑一旦"模式发展为两丑、两旦和两生,创新与发展了传统角色行当,并创造了红色革命人物的新唱腔。舞台艺术方面在遵循戏曲本体,突出赣南采茶戏剧种特色的同时,横向借鉴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皮影、杂技等多种艺术样式进行杂糅、重组与化用,使传统戏曲舞台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赋予了舞台诗化的意象,渲染出灵动飘逸的戏曲写意与表现之美。

    《一个人的长征》传统与现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