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徐晓泉

双月刊

1005-3638

xuebao12345@vip.sina.com

0791-83812093

330032

江西省南昌市瑞香路889号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与时俱进,主要刊登与成人高等师范教育所设各学科相关的学术性论文,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创新,以学术性、师范性、综合性为主要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意蕴探赜

    龚齐珍鄢灵慧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人民放于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创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行发展的基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深刻把握"江山"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让红色政权根基永固,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人民江山逻辑建构价值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现代性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以《神圣家族》为视点

    黄崇河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作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作为现代性的资本主义"之"自我意识"的反思与批判,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的统摄轴线。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围绕鲍威尔兄弟之神圣家族"的思想批判,蕴含了丰富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现代性资本主义"批判思想:以现实的人批判抽象的人、以现实的物质利益批判"纯批判"、以现实的群众批判"精神"、以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揭示了走出西方现代性的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性内含的普遍性、抽象性、利己性、狭隘性等现代文明症候,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本质性扬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展现了"新现代性"的崭新图景,由此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重新定义人类现代化、建构中华现代文明的新原则、新方向和新现实。

    《神圣家族》现代性批判中国式现代化自我意识青年黑格尔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向度论略

    杨贝贝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潮流、契合中国国情、顺乎人民意愿,是胜利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保证"。从逻辑维度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指引构成其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构成其文化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进探索构成其历史逻辑,而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的深厚积淀又构成了其实践逻辑。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为实现民族复兴创新了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还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了中国贡献。从经验维度看,把握根本方向、坚定价值立场、明确中国道路、依靠精神支撑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

    方可吕林倥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传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价值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蕴含着四重维度:在个人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指向助力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在国际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指向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文明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指向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为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价值指引,为完善全球性文化交往格局提供了价值导向,为助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取向生成逻辑核心要义时代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黄元全冯曼熠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精神动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行动指南,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发展方向。当前高校思政课文化层面建设面临教学主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缺乏文化认同与自信、错误社会思潮渗透冲击以及文化教育资源需要整合优化的现实困境。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坚持文化守正创新以及整合文化教育资源用好思政课堂,让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其育人实效。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学

    清代萍乡举人张堉春生平及佚文考略

    王志强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萍乡举人张堉春,累官至广东韶州知府,他关怀百姓,为官正直,被誉为"粤右治行第一",是萍乡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现结合各地的方志和文献史料,简要考证张堉春的生平事迹。同时,因于地方志中发现张堉春佚文五篇,现将其点校考释,以进一步了解张堉春的为人和思想。

    清代萍乡张堉春生平佚文

    同治《九江府志》的修纂及其史料价值

    曾王艺玮
    40-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治《九江府志》的修纂始于同治十一年(1872)冬,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春,全书共五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刘坤一筹备编纂光绪《江西通志》直接促成了此次志书的纂修,众多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保证了志书的质量。同治《九江府志》在嘉庆《九江府志》的基础上增补删节而成,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内容上保留了大量社会经济、军事、灾害记述方面的史料,是研究清代九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

    同治《九江府志》修纂史料价值

    魏禧的遗民身份认同及其诗歌创作

    张志满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特殊环境下的存在,遗民文人群体历来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魏禧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为"清初三家",古文成就备受瞩目。魏禧在诗歌方面也颇有建树,魏禧诗歌创作阶段和其遗民人生阶段极度吻合。隐居翠微山是魏禧漫长遗民生涯的开始,也是在这一时期魏禧开始了正式的诗歌创作。在江南地区"遗民云游"的阶段,魏禧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重要时期。晚年复国理想失落之后的魏禧,对于新朝不再激烈抵抗,遗民意识和心态都有所改变。对其各时期文学表达的呈现进行探析,有助于对魏禧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探究分析。

    魏禧遗民诗人身份意识诗歌表达

    "无类之类":中国现代散文特征问题——兼与汪卫东教授商榷

    马豫星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汪卫东教授《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一文部分内容对中国现代散文特性作了论述,突出"人文一体"的散文评价标准,其中部分观点和论述值得再思考。中国现代散文的特性应该在由人主导的"人—文"关系里判定,它是"无类之类"。这种粗略的划分留下了自有、自由、自在的散文天地,令人的写作活动匹配人所有的言语需求,最终呈现"文"的整体精确和全局清晰。而"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则无法鲜明地体现散文的特性。

    中国现代散文"人—文"关系"无类之类"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的张力美

    刘汉波肖爱华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屡屡获得国家级大奖和资助,其宝贵的创作经验既有助于推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地方戏剧的转型升级指明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从美学上来说,该戏通过张弛有度的情节叙事、对立统一的剧本立意、形神兼备的舞台表演和虚实相生的舞美设计,生成了丰富而充盈的审美张力,展现出摇曳生姿的动态美,极富艺术魅力。

    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