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儒桐刘现贾露瑶张凤...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5-2020年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种植数据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运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指数、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回归模型等模型方法,在县域尺度上进行研究。[结果]2015-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玉米播种面积整体下降,稻谷和薯类播种面积整体上升;粮食种植结构类型共有54种,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指数波动上升,玉米型县域数目减少,稻谷型增加;云南省石漠化地区HH集聚区的粮食作物为玉米与薯类,广西石漠化地区HH集聚区粮食作物为玉米与稻谷,而在贵州省石漠化地区,3种粮食作物分别有相应的HH集聚种植区;此外,自然地理环境、总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产业发展是影响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玉米、稻谷、薯类播种面积的主要因素,亩均利润对玉米播种面积具有显著正向效益,国家政策促进了西南石漠化地区玉米面积的调减与种植结构的改变。[结论]2015-2020年西南石漠化地区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减少玉米非优势区的播种面积,优化了该区域的种植结构。

    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空间自相关时空变化影响因素

    黑芝麻种质资源苗期耐渍性鉴定及评价

    万泽华华之梦王敏Muhammad Talha Aslam...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渍害是影响黑芝麻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鉴定黑芝麻种质资源苗期耐渍性,确定可靠的评价指标,为耐渍黑芝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2份黑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设置苗期渍水7 d处理,测定存活率、株高和根长等7个苗期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渍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将不同黑芝麻种质资源进行耐渍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结果]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指标简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能够包含全部信息的79。25%;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耐渍性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52份黑芝麻品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高度耐渍品种共5份,第二类为中度耐渍品种共39份,第三类为渍害敏感品种共8份。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为综合评价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各指标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芝麻苗期耐渍性预测模型,并从7个鉴定指标中筛选出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4个关键指标。[结论]都昌黑芝麻、鄱阳黑芝麻、多蒴黑芝麻、星子黑芝麻和17-50为高度耐渍品种。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可作为快速鉴定芝麻苗期的耐渍性的关键指标。

    黑芝麻苗期耐渍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分段施肥对烤烟漂浮育苗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赵书坤刘光亮尹海静陈爱国...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施肥是决定烟苗健壮程度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目前烤烟漂浮育苗缺乏各阶段养分精准管理依据,开展烤烟漂浮育苗烟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适宜养分质量浓度研究,对烟草壮苗培育的养分精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方法]以云烟87为供试品种,根据育苗生产的施肥节点,将播种至小苗移栽期(五叶一心)分为3个阶段:①播种至大十字期(播种后0~31 d);②大十字期至四叶一心(播种后32~38 d);③四叶一心至五叶一心(播种后39~42 d)。分段设定营养液初始质量浓度,阶段①:0(CK0),25,50,75,100(CK1),125,150,175,200 mg/L,阶段②和③分别基于上一阶段适宜质量浓度为初始质量浓度进行调整,阶段②和阶段③均为:150,160,170,180,190,200 mg/L,采用多目标决策法对3个阶段烟苗的农艺性状和关键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阶段①以150 mg/L处理的烟苗生长旺盛,较CK0和CK1处理烟苗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一级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烟苗总根长、根系总体积、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的增幅为20。63%~69。30%;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总量均显著增加。阶段②以150 mg/L处理的烟苗生长旺盛,较170 mg/L处理株高、茎粗、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侧根数分别提高了4。28%和0。39%,地下鲜重和地下干重分别增加了25。00%和17。40%;总根长和根系总表面积显著增加了11。46%和13。54%;较其余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和根系活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阶段③成苗期以160 mg/L处理的烟苗生长旺盛,较150 mg/L处理烟苗的茎粗、叶长、叶宽、根长和侧根数均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升高;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系总体积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 20。33%、42。79%和 26。05%;叶绿素总量提高了8。97%,根系活力提升了10。98%,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了6。41%。[结论]3个阶段营养液最佳初始质量浓度为150,150,160 mg/L。

    烟草漂浮育苗营养液质量浓度分段施肥小苗培育多目标决策

    洱海流域绿色智能肥对烟田氮磷养分流失和烤烟经济效益的影响

    欧阳铖人李铭怡罗德香单蕖...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洱海流域降低烟田氮磷养分流失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前期数据表明有机肥的肥料释放规律与烟株的养分需求规律不相吻合,导致环境风险大的同时带来烟叶质量不高的问题,亟需研发与烟株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不易造成氮磷养分流失的肥料来降低洱海流域烟田氮磷养分流失的同时保障烟叶绿色生产。[方法]采用原位测定的方法,在不同施肥处理(农户常规施肥RFF,公司推荐用肥RF,绿色智能肥GIF)下探讨烟田氮、磷流失及烤烟生长状况、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1)施用绿色智能肥降低了烟田氮磷养分投入量;2)生育期内施用绿色智能肥处理(GIF)的烟株株高和生物量处理高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RFF)和公司推荐用肥处理(RF)。与RFF处理相比,GIF处理的生物量增加了16。33%。3)烟叶的产量、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GIF、RF和RFF。与RFF相比,GIF处理的产量较提高了8。00%,产值提高了19。00%;4)生育期内径流水总氮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FF、RF和GIF,总磷流失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FF、GIF和RF。与RFF处理相比,GIF处理的总氮流失量降低了38。00%,总磷流失量降低了20。00%。[结论]施用绿色智能肥不仅能提升烤烟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降低了洱海流域的氮磷排放,这对于保障烤烟的优质生产和保护湖泊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为湖泊流域烟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烤烟绿色智能肥氮磷养分流失经济效益

    水杨酸对NaHCO3胁迫下黄芪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调节效应

    李红玲陈垣郭凤霞梁伟...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外源水杨酸(SA)缓解盐碱胁迫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特性的效应。[方法]以蒙古黄芪为供试材料,利用100 mmol/L的NaHCO3溶液模拟盐碱胁迫,分别设置0。1,0。2,0。3,0。4,0。5 mmol/L外源SA对黄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进行调节,并以未加SA无NaHCO3胁迫处理为对照1(CK1),未加SA及NaHCO3胁迫为对照2(CK2),测定蒙古黄芪种子萌发指标、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NaHCO3胁迫下(CK2)黄芪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受到明显抑制,与CK1 相比,黄芪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93。96%、93。45%、97。26%、97。50%,幼苗株高、单株鲜重、根系活力分别降低35。97%、37。61%、72。6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与CK2相比,添加不同浓度外源SA后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显著提高(P<0。05),叶片质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0。21%~56。56%、20。09%~46。39%,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根系活力得到不同程度增强,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积累量显著提高了7。63%~86。95%、5。51%~41。75%。[结论]外源SA可以有效调节NaHCO3胁迫对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缓解渗透压并降低膜脂过氧化对黄芪幼苗带来的损伤,增强黄芪种子及幼苗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及抗盐碱能力,其以0。3 mmol/L缓解效果最佳。

    水杨酸蒙古黄芪NaHCO3胁迫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特性

    番茄秸秆堆肥添加量对番茄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杨冬艳王丹桑婷冯海萍...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是番茄生产大国,番茄秸秆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急需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试验将番茄秸秆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料,在番茄种植底肥中添加不同用量番茄秸秆堆肥(TS),通过分析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优化番茄堆肥施用方案,旨在探索番茄秸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方法]采用盆栽的方法,按照堆肥与干土质量比,设置1%、2%、3%、4%添加量处理,分析定植30 d的番茄幼苗植株生长指标、根系形态指标和根际养分含量以及相关关系。[结果]相比不添加对照CK,1%添加量番茄秸秆堆肥(TS)处理的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全株干物质量和壮苗指数均显著低于CK,其根系在>5 mm径级范围内的根表面积、投影面积和根体积也低于CK。TS 2%处理能显著增加番茄幼苗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降低根系平均直径,但对地上部生长和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3%TS和4%T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幼苗植株株高、茎粗和全株干物质量的积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3%TS处理在提高番茄幼苗根体积和根表面积上显著高于4%TS处理。径级范围在0~0。5 mm和0。5~2。0 mm的根系对番茄根系长度的贡献率最大,添加番茄秸秆堆肥处理能够增加<0。5 cm和0。5~2。0 mm径级范围的根系长度,增加0。5~2。0 mm径级范围的根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其中3%TS处理增加幅度最高。3%TS和4%TS处理能够提高番茄幼苗根际土壤全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土壤速效磷养分含量增幅最高,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速效磷是影响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建成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论]在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在底肥中添加干质量比3%的番茄秸秆堆肥可显著改善土壤养分环境,增加番茄幼苗根系生物量,促进地上部物质积累。

    番茄秸秆堆肥番茄幼苗根系形态

    辣椒青熟期紫黑色果皮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李伟黄立娟郭娜纳张涛...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果皮颜色是辣椒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旨在探究青熟期紫色辣椒果色遗传规律,为辣椒新品种选育和紫色辣椒呈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以C152(青熟期紫黑色果皮)为母本、A37(青熟期绿色果皮)为父本,构建P1、P2、F1、F2 4个世代遗传群体。细化青熟期果皮颜色分类,调查统计发育正常、达到商品成熟度的对椒果皮颜色。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并联合分析4个世代获得遗传模型,计算各遗传模型的MLV值和有关成分分布参数,将MLV值转换为AIC值,选取遗传模型中AIC值最小的5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对备选模型进行适合性检验,并获得统计量,选取显著统计量最少的备选模型作为最佳遗传模型,计算最佳遗传模型的一阶遗传参数,并由群体方差和有关成分分布方差估计出最佳遗传模型的二阶遗传参数。[结果]统计结果显示,F1代为浅紫黑色,介于母本的紫黑色和父本的绿色之间,且更偏向于母本。F2群体中颜色过渡丰富,性状变异呈连续状态。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为4,平均值为4。097,变异系数为49。38%,果色性状的峰度为-1。117,偏度为-0。321,两者绝对值在1。96之间,符合正态分布。一阶遗传参数中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2。542 8、显性效应值为0。535 2,主基因的显性度为0。220 1。二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群体表型的总方差为0。562 6,主基因遗传方差为3。529 9,多基因的遗传方差与遗传力均为0。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6。25%。[结论]辣椒青熟期果皮颜色紫黑色对绿色为不完全显性,紫黑色果皮受到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皆为正向,且加性效应强于显性效应。紫黑色果皮表现出极高的遗传力,性状决定受遗传因素较大。

    辣椒青熟期果色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莲腐败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Fcpg1基因功能研究

    叶丽芳宋水林张连虎林桠春...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共享镰刀菌(Fusarium commune)侵染莲引起的莲腐败病严重影响莲的生产,鉴定莲腐败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Fcpg1,分析其在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共享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莲腐败病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LASTP在莲腐败病菌全基因组数据中查找PG同源蛋白,并使用ExPASy等在线软件对Fcpg1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Fcpg1基因敲除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测定野生型菌株FCN23、突变体ΔFcpg1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力。[结果]Fcpg1 基因编码 388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40。354 ku,分子式为C1756H2775N489O577S12,理论等电点为6。57,脂溶系数为79。9。Fcpg1为稳定的、易溶于水的外泌性蛋白,其信号肽剪切位点在第16~17个氨基酸,主要定位于胞外基质。Fcpg1蛋白与尖孢镰刀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野生型菌株FCN23和回补菌株ΔFcpg1-Com相比,ΔFcpg1突变体的菌落形态、营养生长和产孢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ΔFcpg1的致病力显著减弱。[结论]Fcpg1是典型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参与对莲腐败病致病力的调控。

    Fusariumcommune基因敲除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表型致病力

    江西省52个春玉米品种对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

    漆学伟邸宁梁玉勇洪霖...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推广春玉米品种中的玉米抗虫品种,最后通过果穗产量和危害率调查得到适合江西省种植的玉米抗虫品种。[结果]调查发现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主要害虫,其中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相对较大。通过蚜量比值得出52个推广品种中有高抗蚜虫品种17个,抗蚜品种5个,中抗品种5个,敏感品种6个,高感品种17个;通过茎秆蛀孔数得出有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12个,抗亚洲玉米螟品种有14个,中抗品种12个,敏感品种5个,高感品种9个。部分推广玉米品种抗蚜性较差时,其抗螟性则较强,而当抗螟性较差时,则其抗蚜性抗蚜性较强,但京科968、双甜726、万鲜甜6188既高抗蚜虫又高抗亚洲玉米螟;52个推广玉米品种10株产量为0。90~4。24 kg,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分别为万鲜甜6188、百沐达、维甜999、美玉爽甜糯502、京科968,推广玉米品种中大部分果穗为害率较高,除尚满帝、桂甜糯108、泰坦、百沐达、桂糯530,其余品种果穗为害率都在50%以上。[结论]江西省52个推广的玉米品种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抗性,其在自然感虫状态下的产量也差异较大,结合抗虫性和产量指标得出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既具有较强的抗蚜性、抗螟性,同时自然感虫状态下产量较高,推荐江西省春玉米种植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系也可为玉米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候选材料和理论依据。

    玉米品种抗虫性种群动态玉米蚜亚洲玉米螟产量为害率

    噁嗪草酮对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

    石先罗章卫张思金陆健刚...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除草剂噁嗪草酮对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对稻田生物的毒性效应。[方法]在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稻田进行大田实验研究,施用不同剂量10%噁嗪草酮悬浮剂并与除草剂25 g/L五氟磺草胺OD、10%嘧草醚WP及10%苄嘧磺隆WP进行对照,最终测定其在早稻和晚稻中对稗草、千金子、异形莎草及鸭舌草的防效。利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10%噁嗪草酮悬浮剂及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利用室内培养法研究噁嗪草酮原药对羊角月牙藻的急性毒性试验,利用人工土壤法及滤纸接触法研究噁嗪草酮原药对土壤生物赤字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噁嗪草酮SC在推荐剂量下在早稻与晚稻中对稗草和千金子平均防效分别为92。6%及92。3%,对异形莎草和鸭舌草平均防效分别为70。5%及61。8%。10%噁嗪草酮SC和噁嗪草酮原药对斑马鱼药后96 h-EC50>1 000 mg/L,噁嗪草酮对成年斑马鱼为低毒,噁嗪草酮对羊角月牙藻药后72 h-EC50>800 mg/L,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噁嗪草酮对羊角月牙藻属于低毒农药;对赤字爱胜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滤纸接触法测定结果可判定噁嗪草酮属于微毒农药(48 h-LC50>1 000 μg/cm2),而人工土壤法测定结果可判定噁嗪草酮属于低毒农药(14 d-LC50>1 000 mg/kg)。[结论]10%噁嗪草酮悬浮剂对稻田中的稗草及千金子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对异形莎草和鸭舌草防效较差,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噁嗪草酮对水生生物斑马鱼及羊角月牙藻均表现为低毒,对土壤生物赤字爱胜蚓也为低毒。噁嗪草酮对稻田环境中的生物较为安全。

    除草剂噁嗪草酮防效生物毒性稗草千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