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的森林类型识别

    叶青龙欧阳勋志黄诚李坚锋...
    389-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南方地区多云雨,地型较破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较为困难,探讨联合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对森林类型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信丰县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将森林划分为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等8种类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比较GF-6 WFV和Sentinel-2最佳时相相同波段(紫/深蓝、蓝、绿、红、近红外、红边)和不同波段(黄边、短波红外)的森林类型识别能力,构建联合光谱特征集。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构建多时相植被指数特征集,结合联合光谱特征集、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通过随机森林和递归消除法构建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利用混淆矩阵和森林类型的实际分布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GF-6 WFV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8。31%,分别加入紫、近红外、红边、黄边和Sentinel-2短波红外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99%、8。90%、10。71%、1。50%和14。10%;Sentinel-2蓝、绿和红波段组合的总体精度为54。68%,分别加入深蓝、近红外、红边、短波红外和GF-6 WFV黄边波段后,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3。30%、10。82%、12。92%、17。31%和3。97%。(2)特征变量优选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为80。80%和75。56%,贡献程度大小依次为GF-6 WFV多时相植被指数、Sentinel-2多时相植被指数、GF-6 WFV光谱特征、Sentinel-2光谱特征、地形特征和纹理特征,贡献率分别为40。44%、23。23%、18。12%、10。21%、4。61%和3。39%。(3)松林、杉木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和其他林地的制图精度分别为86。97%、85。60%、88。61%、9。43%、19。01%、53。60%、86。90%和82。56%,用户精度分别为81。42%、79。79%、77。57%、71。43%、81。82%、67。00%、87。74%和82。88%,识别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森林类型分布较吻合。[结论]联合多时相GF-6 WFV和Sentinel-2可以综合多时相、多源影像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类型的识别精度。

    GF-6WFVSentinel-2森林类型识别随机森林

    亚热带森林演替中优势种茎干-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

    任泽文陈昕陈玥钟曲颖...
    4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的关联性,为揭示群落演替过程植物的生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保护区选取3种生活型树种(耐受型树种-马尾松、杂草型树种-拟赤杨、竞争型树种-钩栲)构成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早期、盛期和末期)优势种的茎干和土壤C、N、P含量。[结果](1)3种森林土壤C、N、P含量由早期到末期呈递增趋势,其中马尾松林分别增加5。5倍、6。1倍、0。04倍,拟赤杨林分别增加0。45倍、0。38倍、0。21倍,钩栲林分别增加0。26倍、0。55倍、0。34倍。(2)从早期到末期3个树种茎干养分变化规律不同,马尾松茎干C、C∶N、C∶P分别增加7。1%、164%和200%,而N、P含量分别减少58。9%和70。0%;拟赤杨茎干C、N和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波动较小;钩栲茎干C、N含量变化较小,P含量下降25%。(3)同一发育阶段不同树种之间茎干的N、P养分差异较大,早期和盛期钩栲的全N、P和N∶P均为最高,拟赤杨次之,马尾松最低;同时土壤C、N、P表现为钩栲林显著高于拟赤杨林、马尾松林。(4)马尾松茎干全C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干全N、P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拟赤杨及钩栲的茎干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关系较弱。[结论]耐受型树种马尾松对N、P的需求量低于竞争型树种钩栲,马尾松更适应演替早期的贫瘠土壤,并能明显地提高土壤C、N、P养分含量,为演替后期树种对土壤C、N、P的养分需求创造条件。

    次生演替不同生活型生态化学计量学养分利用策略自然恢复

    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王芳文艺瑶赵玉枭崔鑫涛...
    41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角度分析不同林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及马尾松-木荷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等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土壤溶解性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林型对土壤pH、含水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木荷林地土壤全氮和全磷、DOC、DON和NO3--N的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MBN显著高于枫香纯林。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枫香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枫香和木荷纯林;马尾松纯林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土壤全碳、全氮与土壤全磷、DOC、DON呈差异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含水量呈差异显著性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DOC、DON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DOC与DON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DON和NO3--N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B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1);酸性蛋白酶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蔗糖酶和脱氢酶的影响最大。[结论]木荷、枫香纯林以及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要优于马尾松纯林。

    退化红壤林型土壤微生物酶活性

    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重组猪痘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张梦雨叶昱何后军黄玉婷...
    419-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构建能高效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的重组猪痘病毒,为探索猪痘病毒(SPV)作为非洲猪瘟新型活疫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优化合成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克隆至重组猪痘病毒通用转移载体pUSG11/P28,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USG11/P28-B646L,经脂质体介导转染预先感染猪痘病毒的PK15细胞,出现病变后通过绿色荧光标记筛选和纯化重组病毒。拯救的重组病毒经PCR和基因测序鉴定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p7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测定重组病毒的增殖特性和遗传稳定性。[结果]重组转移质粒pUSG11/P28-B646L在PK15细胞内和SPV成功进行了同源重组,纯化得到的重组病毒含有B646L基因,且基因序列正确。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SPV-B646L在PK15细胞中能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表达的蛋白大小正确,且能与p72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一步生长曲线显示,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增殖特性没有明显差异。重组病毒在PK15细胞上连续传15代后,插入的外源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或缺失。[结论]研究以SPV为载体,成功构建了正确表达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的重组猪痘病毒,重组病毒在PK15细胞中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B646L基因的插入没有影响重组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能力,表达的p72蛋白具有反应原性。研究成果为非洲猪瘟多基因重组猪痘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

    非洲猪瘟病毒重组猪痘病毒活疫苗载体p72蛋白

    缬氨酸对猪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调节基因PPARα、FASN表达的影响

    谢宪兵黄仁祺何玉珠吴国云...
    427-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旨在探究缬氨酸调节猪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及其参与的调控途径,为揭示缬氨酸调控猪肝脏脂质代谢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5日龄三元杂(杜洛克×长白×大白)仔猪原代肝细胞为试验对象,采用0,0。1,1,10 mmol/L缬氨酸(Val)分别处理原代肝细胞24 h及48 h,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缬氨酸对脂质代谢重要调控基因PPARα及FASN的影响,同时将10 mmol/L缬氨酸处理24 h组与对照组的肝细胞样品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结合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缬氨酸调控肝脏脂类代谢的潜在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最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 mmol/L缬氨酸处理原代肝细胞24 h和48 h均显著降低PPARα、FASN基因的蛋白表达(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 mmol/L缬氨酸处理原代肝细胞24 h组共筛选出4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81个上调,237个下调。(3)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参与蛋白质结合过程、催化活性、分子转导活性和转运蛋白活性。(4)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代谢、疾病、生物系统、细胞信号调控、基因调控、环境调控等6个生物过程。其中脂质代谢是参与代谢生物过程的主要信号通路之一,富集到脂肪酸代谢的FASN、SCD、FADS2、FADS1、HSD17B12等5个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结论]10 mmol/L缬氨酸可显著下调猪原代肝细胞中PPARα及FASN的蛋白表达,调节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及信号通路活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支链氨基酸调控脂代谢提供了理论基础。

    缬氨酸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转录组测序

    PARP-1在染料木素作用小鼠卵泡发生进程中的表达特征

    郭卓倩王金卢凤兰苟廷廷...
    438-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PARP-1信号及其介导的PAR化修饰水平在染料木素促进卵泡发育和抑制卵泡闭锁进程中的相关性,丰富染料木素等类雌激素物质作用于雌性哺乳动物卵巢卵泡发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种畜高产日粮配方的研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21 d雌性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采用腹腔注射25,50,100 mg/kg不同剂量染料木素,每日定点注射1次,连续7 d,采集卵巢组织和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RP-1蛋白在卵巢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并运用Western blot对卵巢组织内PARP-1蛋白及pADPr进行定量。结合凋亡指示蛋白Cleaved-caspase3、雌二醇(E2)水平、类固醇合成酶CYP19A1和HSD17B1,综合分析PARP-1信号及其介导的PAR化修饰信号是如何参与染料木素抑制卵泡闭锁、促进卵泡发育进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ARP-1阳染主要发生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有腔卵泡中的健康颗粒细胞核和卵母细胞,卵泡膜细胞次之,但在Cleaved-caspase3阳染的凋亡细胞中PARP-1不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50 mg/kg染料木素处理组PARP-1解离片段(89 ku)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PARP-1全段(116 ku)表达量在各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次,50 mg/kg染料木素处理组的pADPr的表达量在15 ku以下、25 ku以及35~45 ku这3个区域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 mg/kg和100 mg/kg剂量组(P<0。05),100 mg/kg剂量组的pADPr仅在25 ku区域处表达量较对照组和25 mg/kg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然而,较对照组,Cleaved-caspase3的表达量在25 mg/kg和50 mg/kg染料木素处理组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且在50 mg/kg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E2水平较对照组亦呈现剂量依赖性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但雌激素合成酶CYP19A1和HSD17B1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ARP-1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卵巢内健康的颗粒细胞、卵泡细胞和膜细胞中,可能通过催化pADPr的合成,介导卵巢内的能量代谢、细胞凋亡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等胞内活动,参与染料木素等类雌激素物质干扰卵巢卵泡发生进程。

    小鼠染料木素卵泡发生PARP-1PAR化

    中华蜜蜂裁脾育王技术研究

    卢方明胡越洋潘其忠吴小波...
    447-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本土的优质蜂种,在养殖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工移虫来培育新蜂王,但中华蜜蜂幼虫底部的蜂王浆较少,导致人工移虫育王过程中存在移虫难、幼虫易损伤等问题。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简单便捷的育王方式,为中华蜜蜂优质蜂王培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研究根据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一套中华蜜蜂裁脾育王装置,包括产卵框、育王条、固定条和育王框等。通过将裁脾育王装置放入中华蜜蜂蜂群(5框蜂量)中,奖励饲喂蔗糖水促使工蜂分泌蜂蜡建筑巢房,并控制蜂王在巢房中产卵6 h,卵孵化2 d后拆卸育王条卡入育王框,放入无王群中进行改造王台育王,并以人工移虫育王为对照组,检测分析裁脾育王组与人工育王组王台长度、羽化出房蜂王初生重、蜂王形态指标、蜂王发育相关基因(Vg、Hex70b、Hex110),以及蜂王自然交尾后的日产卵量等。[结果]裁脾育王组的王台长度和蜂王出房率显著高于人工移虫组(P<0。05);裁脾育王组所培育蜂王的初生重、胸长、前翅长、前翅宽均显著高于人工移虫组(P<0。05),而裁脾育王组所培育蜂王的胸宽与人工移虫组差异不显著(P>0。05);裁脾育王所培育蜂王的卵巢管数以及蜂王自然交尾后的日产卵量显著高于人工移虫组(P<0。05);裁脾育王所培育蜂王发育相关基因(Vg、Hex1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人工移虫组(P<0。05),但Hex70b基因在裁脾育王组与人工移虫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根据中华蜜蜂生物学特性设计的裁脾育王装置可以有效培育蜂王,裁脾育王培育的蜂王质量优于传统人工移虫。

    中华蜜蜂蜂王裁脾育王技术蜂王质量

    中草药烟熏对西方蜜蜂抗氧化酶、解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晨颜幸超江武军胡景华...
    45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蜜蜂疾病是影响养蜂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显著降低蜂群繁殖速度、蜂产品产量和品质,甚至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旨在研究中草药烟熏对蜜蜂的抗氧化能力和解毒能力的影响,进而探究中草药烟熏对蜜蜂的影响,为探寻新型蜜蜂病虫害绿色防控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研究对象,选用1 260只健康1日龄西方蜜蜂工蜂,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每个重复70只蜜蜂。使用干稻草(对照组)、艾草、蒲公英、虎杖、忍冬藤、板蓝根6种干草作为烟熏燃料,从2日龄开始烟熏,每48 h烟熏1次。每天记录各组蜜蜂死亡率,第14天烟熏6 h后分别测定各组抗氧化酶活性和解毒酶活性,以及相关免疫基因和解毒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草药烟熏显著改变健康蜜蜂的存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解毒酶活性。蒲公英组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但其他组蜜蜂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艾草组、蒲公英组和板蓝根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艾草组、蒲公英组、忍冬藤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蒲公英组、虎杖组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艾草组、板蓝根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艾草组、蒲公英组、虎杖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升高;艾草组细胞色素P450活性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羧酸酯酶活性与中草药烟熏处理组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艾草组显著上调Vg、Defensin2、AmNOS和PTP-99A基因表达(P<0。05)。[结论]以艾草、蒲公英、虎杖、忍冬藤、板蓝根作为烟熏燃料,可显著提高蜜蜂机体抗氧化和解毒能力,其中艾草对提高蜜蜂抗氧化酶和解毒酶活性以及免疫和解毒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效果最佳。因此,利用中草药作蜜蜂烟熏材料在提高蜜蜂抵抗力的同时,不增加劳动力成本,不污染蜂产品,是解决养蜂疾病防控的简单而有效途径,对蜜蜂生态高效饲养和促进养蜂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蜜蜂中草药烟熏抗氧化酶解毒酶免疫基因解毒基因

    健康与上草黄鳝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王颖黄广华周秋白张锦华...
    46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揭示健康与上草黄鳝菌群组成差异,为判别黄鳝病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健康黄鳝养殖水体(HW)、体表粘液(HN)、肠道粘膜(HC)和上草黄鳝养殖水体(BW)、体表粘液(BN)和肠道粘膜(BC)为试验材料,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结果](1)上草黄鳝降低了菌群的Alpha多样性,其中,HN组Alpha多样性最高,极显著高于BN(P<0。01)。PCoA分析发现健康和上草黄鳝的体表粘液和肠道粘膜菌群分别显著分离。(2)在门水平上,上草黄鳝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上升,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降低;属水平上,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乳球菌属(Lactococcus)、水小杆菌属(Undi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等丰度升高,鲸杆菌属、Pedobacter、Emticicia、多核杆菌属(Polynucleobacter)等丰度降低。(3)LefSe分析发现HN与HC组优势差异物种均为鲸杆菌属、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BN组优势差异物种主要为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水小杆菌属等。BC组优势差异物种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无色杆菌属、噬酸菌属(Acidovorax)、乳球菌属等。其中,气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在健康黄鳝和上草黄鳝中均表现出从水体-体表粘液-肠道黏膜逐渐降低的趋势,而鲸杆菌属则主要在健康黄鳝的体表粘液和肠道粘膜中富集。(4)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上草黄鳝的致病性、胁迫耐受表型菌群丰度均高于健康黄鳝,且主要涉及的是变形菌门中菌群。[结论]首次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水体-体表粘液-肠道粘膜菌群与黄鳝上草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与上草黄鳝的养殖水体、体表粘液及肠道粘膜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健康黄鳝微生物多样性较高,有益菌(如鲸杆菌属等)丰度较高;而上草黄鳝微生物多样性较低,潜在致病性细菌(如变形菌门的气单胞菌属等)丰度显著上升,提示气单胞菌属和鲸杆菌属可考虑作为黄鳝发生上草行为的候选微生物标志物。

    黄鳝养殖水体体表粘液肠道粘膜菌群分析

    聚乙烯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李泽霖徐子航徐露卉张庆华...
    481-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聚乙烯塑料的稳定性及与日俱增的使用量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白色污染",其风化形成的微塑料为生物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难题亟待解决。[方法]通过选择与纯培养技术分离大蜡螟幼虫消化道内潜在的聚乙烯微生物降解资源,通过菌株比例复配构建高效降解复合菌系,通过质控回收评估其降解能力,使用光镜与扫描电镜验证其降解性能,通过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气质联用与液质联用等技术手段探究聚乙烯的微生物降解特性。[结果]共分离出13株可降解聚乙烯微生物;首次发现Debaryomyces hansenii具有高效降解聚乙烯的能力;构建出一组由真菌与细菌组成的聚乙烯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相较于单菌复合菌系的降解性能提升了3。3倍,其降解效率高达0。936 7 mg/d远高于现有研究水平;光镜与扫描电镜发现聚乙烯薄膜降解后表面存在生物膜附着痕迹与明显孔洞;红外光谱显示降解液中存在多个新官能团,凝胶渗透色谱结果显示降解后聚乙烯微塑料分子量降低;气质与液质联用结果表明降解液中出现了酰胺类、氨基酸类、烯烃类、醇类、酮醛类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大分子烷烃类物质等。[结论]研究挖掘了聚乙烯的微生物降解资源,构建出了高效降解复合菌系,探究了微生物的降解特性,为聚乙烯的微生物降解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可行方案。

    大蜡螟幼虫复合菌系聚乙烯生物降解降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