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茶鲜果螺旋挤压式脱壳性能试验与研究

    汪洋邓勇杰刘琼赖曲芳...
    1623-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现有油茶果机械脱壳存在的脱壳率低、破籽率高等问题,设计油茶鲜果螺旋挤压式脱壳机,提高油茶鲜果脱壳率、降低其破籽率,并对其脱壳性能进行了试验与分析。[方法]基于油茶果物料性能分析,设计了螺旋挤压式油茶鲜果脱壳机,并对油茶鲜果与螺旋挤压脱壳机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确定了影响油茶鲜果螺旋挤压式脱壳性能的主要因素。以油茶果脱壳率、油茶籽破籽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了电机转速、脱壳间隙和挤压间隙的取值范围。以电机转速、脱壳间隙和挤压间隙为试验因素,开展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以油茶果脱壳率、油茶籽破籽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试验因素进行参数优化,获得各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各因素对评价指标油茶果脱壳率与油茶籽破籽率影响的主次排序是脱壳间隙、挤压间隙、电机转速,最佳参数组合为:电机转速50 r/min,脱壳间隙20 mm,挤压间隙6 mm,油茶果脱壳率为94。13%,油茶籽碎籽率为3。15%。[结论]该油茶鲜果螺旋挤压式脱壳机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可以较好地完成油茶果采后脱壳加工要求,为后期整机研发与性能优化提供试验依据。

    油茶鲜果螺旋挤压脱壳率机械脱壳破籽率性能试验

    侧置可折叠式油菜薹采收机设计与试验

    李园罗海峰李自皓盛拓...
    1637-1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菜薹可作为茎叶类蔬菜食用,其口味鲜嫩爽口,富含维生素C及其他微量元素,是目前油菜产业化利用的重要板块;针对油菜薹人工采摘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根据油菜薹的种植方式、生长特性以及采收要求,设计了一种侧置可折叠式油菜薹采收机。[方法]该采收机选用高地隙的行走底盘提供动力,采收装置侧置于行走底盘的左侧组成油菜薹采收机的整体结构;该机采用对垄作业,采收割台可实现侧向伸展、竖直折叠、自动滑移及倾角调节功能,能一次完成油菜薹切割、输送、收集等作业,达到采收油菜薹的要求;对切割装置、输送装置、割台双调节装置、可折叠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理论分析,同时以整机前进速度、往复式切割器倾角、输送皮带倾角为试验因素,以茎秆切断比、输送成功率及输送后茎叶完整度为评价指标开展室内台架试验;通过室内台架试验确定采收机的最优的工作参数,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运用Design-Expert12求解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整机前进速度0。57 m/s、往复式切割器倾角21°、输送皮带倾角26。3°时,机收油菜薹采收综合评分为95。4%,采收效果较好。[结论]田间收获试验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设计的油菜薹采收机的油菜薹的茎秆切断比为93。54%、输送成功率为90。85%、输送后茎叶完整度为92。15%,该油菜薹采收机可采收机播后密度较大的成熟期油菜薹,采收效率最高可达0。34 hm2/h,满足油菜薹采收要求。该研究可为油菜薹机械化采收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油菜油菜薹采收机割台双调节装置可折叠装置试验设计

    基于PND-Net模型的水稻钾素胁迫程度诊断识别

    吴正杨红云孙爱珍孔杰...
    1654-1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诊断水稻钾素胁迫程度,在水稻营养诊断中推广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平板扫描仪获取不同程度钾素施肥胁迫栽培的水稻叶片图像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角度旋转、水平翻转、对比度增强、锐化增强、混合增强、高斯噪声、椒盐噪声及乘性噪声等方法扩充数据集。提出水稻钾素胁迫程度深度学习诊断模型PND-Net(Potassium Nutrition Diagnosis Network),旨在精确识别水稻钾素胁迫程度类别。PND-Net集成了2种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MS(multi-scale)和RMS(Residual multi-scale),从图像的不同尺度中提取对钾素胁迫反应敏感的特征。同时引入Coordinate Attention模块,以关注叶片图像中的方向和位置信息,从而提升模型捕捉与钾素胁迫相关信息的能力。最后引入Multi-Branch Inverted residual模块来增强模型的长距离特征捕获能力。[结果]与DenseNet-201、ResNet-34和GoogLeNet-V3等主流模型相比,PND-Net在识别水稻钾素胁迫程度方面表现更为出色,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最高的77。11%与84。31%。此外,在植物病害公共数据集(Plant Village)上,PND-Net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评估结果进一步证实,研究提出的PND-Net有优异的召回率与精密度,分蘖期为77。23%和77。14%,拔节期分别为84。4%和84。33%。[结论]PND-Net能够准确识别水稻的钾素胁迫程度,为水稻各个生长期及时追肥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水稻等农作物的营养诊断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水稻深度学习钾素胁迫程度诊断CoordinateAttention多尺度特征

    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

    张文龙邵金华黄凯陈立民...
    1668-1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南方旱坡地犁底层上移、土壤水肥流失严重、产量不稳等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构建和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选择有效的耕作方式和作物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旱坡地主栽甘蔗品种"桂糖44号"为供试作物,在广西钦州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种耕作方式(粉垄耕作、旋耕、免耕),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甘蔗地0~40 cm土层中土壤的粒径分布。通过对土壤粒径组成、土壤质地、粒度参数特征和粒度频率分布的研究,阐明不同耕作措施对调控土壤粒径分布的作用。[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中土壤主要以中砂粒、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占比高达75。10%~87。59%;土壤质地类型可以划分为砂土、壤质砂土和砂质壤土。(2)各土层土壤整体分选效果极好,土壤平均粒径在2。66~4。58 mm;偏度表现为极负偏,表明土壤粒度中粗粒物质占比远大于细粒物质;土壤峰度等级在很宽平和中等之间,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峰度等级趋于宽平。(3)与旋耕和免耕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耕层深度,降低了表层土壤中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使其在耕作底层累积;同时土壤粒径分布频率曲线由双峰分布变为单峰分布,且峰值高度、峰值范围对应粒径大小和土壤粒度累计频率曲线斜率也远大于旋耕和免耕处理,表明粉垄耕作使得土壤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结论]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可以显著的改变土壤粒径分布,进而促进构建合理的土壤耕层结构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粉垄耕作处理对构建土壤耕层结构效果较好,土壤粒径整体趋于粗粒化,促进土壤的不均匀性,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在广西地区旱坡地种植管理中推广应用,确保农作物增产稳产。

    耕作方式旱坡地土壤粒径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粒度参数

    不同改良剂对雷竹林"非粮化"复耕土壤的改良作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薛兆琨俞柯汝卜爱爱胡娟欣...
    1680-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长期"非粮化"雷竹林利用会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制约复耕后粮食的安全生产。合理施用石灰类改良剂与生物炭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问题。[方法]选择浙江省临安区太湖源镇进行雷竹林复耕地田间试验,共设10个处理:不施改良剂(CK),3个生石灰施用水平1。5(L1),3(L2),4。5(L3)t/hm2,3个稻壳生物炭施用水平3(B1),6(B2),9(B3)t/hm2,3个石灰石粉施用水平3(LP1),6(LP2),9(LP3)t/hm2。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生石灰、稻壳生物炭和石灰石粉不同施用水平对雷竹林复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非粮化"复耕地酸化土壤高效降酸提质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施用生石灰和石灰石粉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小麦返青期和成熟期土壤pH值,效果优于生物炭改良剂。在当前试验条件下,随着生石灰和石灰石粉用量的增加其改酸效果也增加。3种改良剂对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效果由高到低表现为生物炭、石灰石粉、生石灰。与不施用改良剂的对照相比,生石灰、生物炭和石灰石粉3种改良剂均有助于小麦植株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吸收,但不同改良剂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施用生物炭和石灰石粉改良剂提升小麦全氮含量的能力要优于生石灰改良剂,施用石灰石粉对小麦全磷含量的促进效果更好,施用生物炭对小麦全钾含量的提升效果更显著。此外,3种改良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由高到低表现为生物炭、石灰石粉、生石灰,以生物炭施用量为6 t/hm2的处理对增加小麦产量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炭施用量为3 t/hm2的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对小麦养分吸收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速效钾还与小麦产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综合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作用及安全用量,针对"非粮化"复耕地土壤,生物炭改良剂对提升雷竹复耕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效果优于生石灰和石灰石粉且更具安全性。同时,生物炭改良剂对小麦养分吸收和产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中低用量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有望为"非粮化"复耕地土壤的健康生产提供有效途径。

    "非粮化"复耕地土壤酸化生石灰生物炭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