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汪静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高质量的实践样本,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程序适用的视角检视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可发现其呈现适用低频、法律适用混乱的尴尬现象,在起诉主体、程序规则、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可解决起诉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规则、重视体系化发展等路径,可为建构体系化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检察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民事公益诉讼程序

    公益损害赔偿金的治理功能及规范路径

    余彦杨力友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囿于公共利益不可量化的特殊性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公益诉讼中不同种类法律责任间的竞合标准不明,导致裁判结果差异较大、公益损害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创设公益损害赔偿金制度作为公益诉讼制度的诉讼请求、判决结果和责任形式,有利于明确兜底、填补、惩罚、激励功能于一体的公益诉讼法律责任,进而保证被损害公益的修复效果.公益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可以参考虚拟成本法的计算方式,并以公益损害修复效果为裁量标准,兼顾公益诉讼个案中的主客观裁量因素.通过公益损害赔偿金与其他法律责任的折抵,达致法律责任落实和公益修复效果之间的平衡.明确折抵原则和折抵规则、完善监督机制、创新平台监督方式、拓展公益损害赔偿参与主体是保障公益损害赔偿金制度目的有效实现之重要路径.

    公益诉讼公益损害赔偿金诉讼请求法律责任

    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基于7省市68个社区的实地调查

    徐明陈斯洁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最直接、最广泛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面对社区治理中日益显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需要传统的管理方式,更需要引入和深化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细节,追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对全国7省份68个社区开展实地调查,运用"社区治理理念—体系—能力"整合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社区治理的发展是一个以理念现代化为先导,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理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在体系层面,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主要包括精准识别靶点体系、精微网格化管理体系、精确资源协调体系、精细公共服务体系、精益社会治理效果评价体系;在能力层面,主要包括精准的靶点识别能力、精微的网格化管理能力、精确的资源协调能力、精细的公共服务能力、精益的效果评价能力.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不仅是对基层治理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更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指引.

    社区治理精细化向度理念引领体系现代化能力现代化

    相亲择偶:理性化场景中的情感社会行动

    程激清张晓霞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的婚恋择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动,分析该行动过程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当前青年婚恋择偶难的问题.本研究从行动和互动角度分析城市青年相亲择偶过程,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及困境.研究发现,青年相亲时形成了一系列行动策略:相亲前积极拓展社会关系以增加相亲机会,提升自身吸引力,抬升择偶议价;见面阶段重点考量经济、物质等"硬件"指标,考察互动感受、性格、生活兴趣等"软件"特质,最终以相互认可程度确定是否继续交往;在终止相亲互动时,以保留情面方式维护相亲择偶声誉,避免损失后续相亲机会.然而,工具理性的择偶观念和市场性质的相亲择偶场景营造了博弈对抗式的理性化场景氛围,使双方形成排斥性互动能量,消解了建立亲密关系本应有的信任、关爱、温情等情感要素.因此,营造符合青年情感发展规律的相亲择偶环境氛围,培育青年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以提升择偶效能,或可在微观互动层面为化解青年婚恋难的问题提供思路.

    相亲择偶理性化行动策略亲密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场、要素、评价与进路

    王钰鑫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导力、社会文明约束力、文化资源整合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达到应有的强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体现为方向标准、活力标准、共享标准、势能标准.明确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路径,一是坚持主义定向,夯实思想基础;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振奋精神状态;三是抢占价值高地,强化价值引领;四是提升文化实力,增强品质展示.

    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共生理论视域下艺术乡建的生态性研究

    肖丹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艺术乡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乡建涉及要素众多,需要遵循共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内部和谐共处、外在审美驱动以及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共生,达到艺术与生态的和谐共处.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还存在艺术乡建的共生模式不够多元、共生环境不协调、共生单元不全面、共生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为了实现艺术乡建的共生和维持其生态性的稳定,需要寻求艺术活动的特色化发展,注重艺术与环境的协调,强化村民的参与感,并提升艺术乡村的持续获利能力.

    共生理论艺术乡建生态性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蓝管秀锋吴若凝李志萌
    16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规模、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环境规制的有力手段,研究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为完善经济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提供经验和依据.通过收集A股上市企业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所产生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时,拓展性分析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企业所属行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差异,且具有地理溢出效应.因此,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配套等相关建议.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PSM-DID

    我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的完善

    金宵羽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对于确保碳市场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反映出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市场培育的渐进性,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的实质是对正常碳排放数据监管秩序的破坏,为了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激励机制,应当采取多元共治、刚柔兼济的监管模式,可从构建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完善碳市场数据质量责任体系、形成碳市场数据质量协同监管体制等方面促进我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的完善.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数据数据质量监管

    从本源落入边缘:"情"的法律理论地位之学术史考察

    王梓纯
    18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是中华法系的标识性范畴,厘清中国法律理论中的"情"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学术史考察发现,"情"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的意识能力、内在德性与现实利益综合互动的实际表征,表现出人的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在中国传统法哲学的"情—理—法"理论结构中,"情"是本源,"理"是贯穿"情"的内在义理即正义原则,"情理"是"礼法"的内在根据,"礼法"是"情理"的形式载体.近代以来,继受的法学知识体系坚持理性主义立场,消解了中国传统法哲学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解,"情"自然而然从法的形而上视域逐渐消失.没有形而上层面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统摄,形而下层面对"情"的理解呈现出碎片化趋势,"情"在司法实践中成为法律、法理评价剪裁的对象,情理与法理逐渐分离.

    人的主体性情理法理

    从理性到德行:论卢梭的人性假设对德育的启示

    杨小艳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梭认为,人天然具有的"自爱""爱他"情感是道德的基础,可以在理性的指导下激发人们产生有利于促进自我和共同体完满、幸福实现的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律为共同体及其所包含的个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解放与潜能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发挥效用,为合理处理德行的自由与强制、理想与底线、道义与功利、自利与利他、社会角色承担与个人角色承担的自觉、自为、自主的道德判断与实践提供行动框架,促进德行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这既给人的德性培育带来重要启示,同时,卢梭把理性规范下共同体的建立视为克服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矛盾良方的观点也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

    卢梭人性理性德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