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老龄化的数字社会治理:现实、演变与未来进路

    宋月萍彭可余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我国网络覆盖率和数字设备接入率均显著提高.但不同群体获得、理解、使用、吸收与转化数字技术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素养正逐渐成为当前数字社会治理新的发展议题.我国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仍落后于数字社会转型且内部差距较大.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经历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银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关注老年人数字障碍"三个阶段的演变,仍存在重视解决数字接入障碍而忽视数字技能培育、强调数字资源供给而缺乏关注老年人自主性的不足.为更好地将老龄化现实充分融入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未来应充分考虑将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纳入政策议程,以多元化、多层次、更具精准性的数字治理理念培养老年人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

    数字素养数字鸿沟人口老龄化数字社会治理数字政策

    人机交互与辅助生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曾军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艺活动在原则上总是具有交互性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生成艺术表现出鲜明的人机交互和辅助生成特点.人机交互经过了从人机的计算机辅助交互阶段到人机的AI辅助交互阶段的转变过程."提示—生成"的辅助模式显示人类拥有对AI的支配性地位.在AI生成艺术中,"理念—提示"发挥着文艺创造性活动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感性—生成"既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也是与不同层面的"生成"(generative或becoming)、"生产"和"创造"等相关的理论问题;"理念—提示"与"感性—生成"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塑造.AI生成艺术正在改变文艺活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人"不再只是"作者/读者"的二分,而出现"用户—创作者""用户—受众"和"智能体"的主体分化与断裂;"机"也不再只是作为"材料"的器具,更表现为作为"装置"的机器,甚至是作为"自动系统装置"的智能体;"作品"中也出现了"受用户—创作者提示的预训练生成性作品"的新类型.

    人工智能时代AI生成艺术人机交互辅助生成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学终结论——以保罗·利科为中心

    庄懿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下半叶,媒介变迁冲击了文学形式,理论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促成了文学终结论的诞生.到了21世纪,人工智能介入写作,引发了创作主体性的真正危机.在这样的语境下,保罗·利科对文学终结论的阐述,为捍卫文学的合法存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悬置了创作主体的位置,把文学的具体变化归于叙事的情节编排与三重摹仿活动的相互交织,主体在情节与行动的一致性中认识与理解自我.深层意义与表层结构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风格与形式,相似风格的分类构成文学史书写,伴随着形式和风格彻底被颠覆而失去效力,这种是传统文学史叙事的终结,并非文学的终结.利科通过更新情节、摹仿和行动等概念的含义,一方面恢复了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塑造了新的传统,形成了真正的文学史,使文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利科扬弃了法国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观念,缓和了媒介取代叙事、人工智能取代主体的趋势,重新把文学和人置于积极的动态的关系中.

    人工智能媒介文学终结主体叙事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现象的审思

    孙兴祝黄河
    152-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的发展逻辑进行了精辟分析,揭示了"机器换人"的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文明逻辑.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机器换人"现象延续着马克思所揭示的"机器换人"的逻辑理路,智能机器既可以成为解放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也可以作为排挤工人的资本而存在,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否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机器换人"问题上的优越性,重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现实路径.

    人工智能机器换人《资本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清代巡检与地方治理——以巴县木洞镇巡检为例

    梁勇任思宇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巡检是清代地方治理的重要机构,被视为清代市镇或乡村中"国家在场"的象征,在其创设时多有"权力清单"式的国家授权.清代巡检多领有"分管地方",并以场镇为行政统辖单位.作为州县的佐杂,巡检衙门经费来源多元,由地方绅粮掌控的公局经费为其重要来源.在场镇诸多地方公事中,巡检与地方绅粮群体既有合作与协商,又不乏博弈与竞争.

    巡检地方治理公局财政清代巴县档案

    元朝"军民司"与边疆治理

    陈佳臻
    17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元朝边疆治理机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之间的关系,可知元朝史料中零星所见的"军民司",应是"军民长官司"的简称,通常设置于番汉杂处的边疆地区,由归附土官和朝廷派来的官员共同担任主要官员.雅安新发现的摩崖石刻中所载"雅州龙门后右军民司"应即其一,虽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但据推断,该司应是受元朝后期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动荡局势影响,由元朝"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宣抚司"分立发展而来.虽然元、明之间"军民司"的具体指代对象不同,名称、品级存在一定差异,但其背后所代表的边疆治理逻辑却前后承袭相贯,即放弃前朝的羁縻府州政策,在番汉杂处的边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土官、流官参用,并根据当地现实需要统筹治理,而不刻意区分军、民政务.

    军民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雅州

    科学、哲学与艺术互动中的空间认识论转向

    岳慧玲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问题是知识经验时代对"人"自身的再次审视,其本质是科学、哲学与艺术在实践中的历史演进.伴随文艺复兴时期与20世纪空间认识论的两次重要转向,西方理论在理性和感性经验探寻中不断探索空间与人的主体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数理知识与科学发现在实践中影响哲学与艺术领域的空间认知;20世纪现代科学再掀空间理论热潮,蔓延至地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期间科学革命、哲学流派与艺术理论的复杂互动,让空间问题从扁平到立体,从附属到主体化.空间问题是科学、哲学与艺术互动的历史,始终是认识论的重要对象,是现代性问题中主体性问题的界限体认.

    认识论空间转向科学革命思想史艺术史

    NFT数字资产安全的刑法保护

    史雯
    19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NFT数字资产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血液,在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犯罪风险,亟需刑法保护.NFT数字资产的安全风险具有复合性,它同时面临着通证ID被非法获取和元数据遭受不法侵害的基本安全风险,以及人格权益、著作权益遭受侵害等附随性安全风险.刑法单一保护模式对NFT数字资产的客观属性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应对NFT数字资产面临的安全风险.应当采取刑法复合保护模式全面捍卫NFT数字资产安全,这不仅符合NFT数字资产安全的法益多元性特征,更有益于对侵害NFT数字资产安全行为的准确定性与量刑.在实践中,可依循"初筛—复筛—品控"的链条脉络,适用NFT数字资产安全的刑法复合保护模式.

    NFT数字资产安全风险刑法保护多元法益

    Abstracts

    206-208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