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的现代阐释

    余祖坤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研究是提炼古代散文研究话语、推动古代散文研究走向深化和细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直观、形象、具体、细腻的特点,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思维特色和优势.这一民族思维特色与其数量浩繁、内涵丰富复杂的特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但坚持四个"结合"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的基本要求:文献搜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理论阐释与作品细读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古代散文文法术语概念范畴

    古代文学社派的三重逻辑:范式、社序及文艺观——以豫章社为中心

    张涛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多以体建派,至明万历以后则因文社纷呈而以社建派,形成独特的区域地理"社—派"形态.其中以陈际泰、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为领袖的江西豫章社堪称典范.豫章社因被《明史》《四库全书总目》推崇而享誉文坛,自民国以来被文学史著纳入体例,形成与复社、几社三社鼎立格局."陈、艾、章、罗"四子联合豫章各地文社,组建社盟联体,以文学尊唐思想树帜豫章,震动海内,成为江西最大的文学社派.这种新的"社—派"建构方式为文学流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豫章四子为明末众多文社写有大量社序,记录社派组织形态、宗旨与活动,阐发文学理念,探讨文章技法,制定衡文标准,推崇雅正文风,在明末公安、竟陵两派把文坛引向师心自恣、学无根柢的弊端下,与钱谦益互相应和,排诋七子,痛斥公安、竟陵,与复社、几社形成明末文坛三大地域文学流派,意义重大,不可小觑.

    "社—派"范式"社—序"本位豫章社

    清代瘟疫类图书的出版与瘟疫理论的建构

    张献忠
    13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典籍中就有了瘟疫的记载,且时人已认识到其流行性特点及危害,但直到明末吴又可撰成《温疫论》,中国才有了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入清后,《温疫论》不断被重刻或翻刻,对其进行阐释、增订或删改的著述也不断被刊行.与此同时,清代医者新撰了大量瘟疫类图书.书坊、作者及其后代、官员、会馆等各种社会力量都参与到瘟疫类图书的刊刻中,其中很多刊刻者还免费发送图书,甚至鼓励翻刻.所有这些都是疫病防治和疫灾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瘟疫类图书的大量编纂和刊刻,还促进了瘟疫理论的发展和繁荣.另外,从瘟疫类图书特别是其序跋中不仅可以洞察瘟疫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还可以发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体在瘟疫发生时的应对.

    清代瘟疫类图书瘟疫理论疫病防治疫灾救助

    生活史与思想史:张尔田和胡适之分合

    张仲民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初遗民学者张尔田史学上推崇章学诚,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却与研究章学诚的胡适交集甚少,且对新文化运动以及胡适倡导的考据风气和疑古思潮有诸多批评.对立之外,双方在生活和思想也存在不少交集与互动之处,这种情况甚至连他们自身都未意识到.其分合表现或可为我们深入了解民国新旧学界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些线索或思考,当时的新旧之争也夹杂不少私人恩怨或意气用事之处.把握这种生活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复杂缠绕关系,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刻地认识和重构民国学术史、知识史的图景,同样有利于避免陷入新和旧或现代与传统这样二元对立的简化历史解释框架中.

    张尔田胡适生活史思想史

    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的身份变迁与文化实践

    杨汤琛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午前,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作为边缘化的游士,活跃于中西交流的前沿地带,较早受到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从事新兴职业如传教士助手、翻译、医士或报人等.他们突破了传统"士"阶层的生存法则,促使了社会各阶层的裂变与互渗,折射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发展脉络,并有意无意地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相应作用,可谓晚清一股虽微弱却富于历史包孕性的推动力量.

    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身份变迁文化实践

    "泛记忆"VS"反记忆":数字时代的记忆革命

    赵静蓉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使记忆呈现为"泛记忆",把我们对记忆的关注更多指向数据和算法,也使记忆愈益趋同于历史."反记忆"作为一种分裂机制,是记忆生产模式创新的一种独特路径.由于我们对记忆价值化采取激进的利用态度,致使记忆的"本体论危机"仍然值得重视.记忆的发展受到科技和媒介的双重塑造,记忆演变为记忆科学是数字时代影响深远的记忆革命,这为未来的记忆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泛记忆反记忆历史价值化

    "三农"影像建构乡村形象的底层逻辑和现实路径

    喻晓社白丹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乡村形象的认知,这一变化有其底层逻辑:媒介社会化对认知的解构与重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内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形象的多元共塑与认同.作为一种直观表达方式,"三农"影像通过对乡村传统物化审美的突破、乡村振兴的变化以及塑造理想化的"新乡村生活",力求在审美、现象、理念和流量上实现突破,解构受众对乡村的传统固化认知,呈现多元化的乡村形象.在技术迭代升级的浪潮下,"三农"影像作为乡村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须致力于探寻乡村认知共识,发挥乡村内生力量和主体创造功能,通过展现中国乡村的差异化发展,以零距离的视角记录乡村的平民化生活,丰富乡村形象的表达方式,为乡村振兴实践助力.

    乡村文化振兴"三农"影像媒介技术乡村形象

    共同富裕的多元认知与共识的达成

    贾玉娇
    185-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社会共识是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精神内核,是推进超然于人类社会发展既有轨道的新道路的内生动力.然而,由共同富裕所具有的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可知,在复杂性的发展环境中、限定性的发展条件下与限制性的发展基础上,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必然充满诸多矛盾与张力.在此背景下,社会认知与国家建构、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社会认知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超越性等张力加大,同时认知塑造、环境塑造、感知塑造等社会共识的塑造机制相对滞后,造成共同富裕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为引导社会在一些根本性、基础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允许社会在一些具体层面和维度上存在不影响社会凝聚与社会团结这一最低限度上的认知差异,聚焦多元主体对共同富裕信息的选择性与差异化阐释的情况,整理不同主体对共同富裕的关注旨趣与共同富裕话语状况,阐释共同富裕认知多元化的原因,进而在达成共同富裕共识"有力条件"和"有利条件"下,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体系与机制建设思路.

    共同富裕社会认知社会共识

    数字社会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机遇挑战与治理路径

    洪志超
    195-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数字社会时代,数字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高度重合.在数字社会的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现既迎来了巨大机遇,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数字社会在技术、经济、政策层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数字鸿沟与技术共享、数字权力与数字权利、技术革新与结构变革三个维度面临着挑战.在数字社会,需要通过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普惠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社会共同富裕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

    Abstracts

    205-207页